宋來臻++冷翠玲??
摘要: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深刻改變著當今世界的面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文章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界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為切入點,論述了增強當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及其必要性,并針對如何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希望對增強中國未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起到投礫引磚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 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31-02
在“黑天鵝”效應頻現的當今世界,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當代全球格局的變化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從社會發展來看,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為讓更多群眾享受互聯網發展的紅利,把我國建設成網絡強國,需要培養一支優秀的網絡人才隊伍,念好了人才經,才能事半功倍。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網絡強國的接班人和主力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咽喉要地,也是建設網絡強國的一項戰略工程、強基工程、鑄魂工程,不斷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才能念好建設網絡強國的人才經。學術界關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廣義上理解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對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群體開展網絡化、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狹義上解釋為,高校教育者在虛幻的網絡世界使用各種網絡載體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效溝通的教育實踐活動,文章中我們所指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廣義上的理解。所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是指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可行性、針對性與結果的明顯性,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群體通過互聯網獲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解決自身現實問題,表達思想感情傾向形成的影響力、吸引力等良好的結果。[1]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政治意識發生了深刻的轉變,一些價值觀問題應運而生,增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當代高校教育者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一、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
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網絡時代的必然要求。網絡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者必須努力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既是應對“網絡挑戰”的新要求,也是抓住“網絡機遇”的必然需要。
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國網民高達731億,網民規模相當于歐洲人口總數,互聯網普及率達532%,新增網民4299萬,增長率為62%,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連續三年增長率超過10%,2016年網民手機網上支付比例由577%增長至675%。[1]報告顯示,18-24歲的年輕群體比重有所增加,年輕群體網上支付、線下支付結算率逐年攀升。報告顯示,網絡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大學生網民規模龐大,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也趨向多樣化、復雜化。例如,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危害著大學生網民的身心健康,網絡失信行為助長了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道德滑坡現象,淡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精神,一些西方國家將互聯網視為“西方價值觀出口到全世界的終端工具”[2]。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立場搖擺不定,莫衷一是,嚴重危害著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安定。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高校教育者通過借助網絡世界豐富的教育內容,運用靈活、便捷的教育形式,卓有成效地解決了現實世界高校教育者難以解決的一些問題。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視為解決高校現實問題的一種新需要,是抓住“網絡機遇”的必然要求。
二、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做好“宣傳”掌握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要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思想教育者要有團隊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網絡宣傳的作用,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主要包括:一是網絡宣傳方法要科學化,增強針對性;二是要優化教育平臺;三是要有問題意識。一是網絡宣傳要科學化,增強針對性。高校教育者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依據現實需要,創新宣傳手段,實現傳統宣傳教育方法與現代多媒體宣傳教育法的有機結合。例如,高校教育者借助校園網站、網上論壇、網上博客、微信群有條不紊地開展教育活動,把校園網站和交友平臺作為宣傳主流思想觀念的網絡渠道。二是結合宣傳網站的三個特點,優化教育平臺,提高大學生參與度。首先,校園網站的版主必須是輔導員或者“又紅又專”的學生干部,即主動權掌握在學生工作隊伍手中;其次,網絡顧問組應該是由具備一定學生工作水平或者心理學研究水平的校園工作者組成,即輿論權掌握在學生工作隊伍手中;最后,宣傳網站的服務對象應該是全體在校大學生,網站交流權屬于學生群體,大學生網民可以自由探討生活熱點與難點,大學生通過營造平等信任的網絡交際環境充分發揮校園宣傳網站的作用,即控制權掌握在學生工作隊伍手中。三是要有問題意識。要掌握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高校教育者必須走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1]強烈的問題意識固然有助于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重視提出“高水準”問題同樣很重要,試想,假如提出的問題是偽命題,對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則毫無價值可言。
(二)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有助于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網絡時代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三支隊伍有序開展工作,即學校黨政機關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高校要特別重視優化這三支隊伍的選拔、培育和管理機制,一是要保證高校“三支隊伍”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只有保證教育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教育者所開展的工作才具有“正向性”。二是高校教育者要具有獨立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責任”意識。教育者品德高尚才能確保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網民講“網德”、講“微德”。三是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的、高超的管理技能。例如,輔導員根據實際需要創新、實施管理機制,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三網一平臺”的作用,所謂“三網”即黨團網站、交流網站、博客網站,“一平臺”即大學生交友平臺,網絡教育內容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既提升點擊率,也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網民的參與度、積極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這樣的高校教育者才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三)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是要善于總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經驗,踵事增華。創新教育方法并不是拋棄在實踐中已經形成的并被實踐證明了的有效的形式和手段:經驗是具體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認識,總結經驗的任務,在于經過思考,把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再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1]例如,高校教育者通過豐富校園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迎合”大學生的網絡愛好,各抒己見,提高互動性,弘揚了校園正能量,這些方法值得借鑒,這些努力值得表揚,這些成果值得肯定。二是要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教育者還要善于獨立思考,獨具“匠”心,獨當一面。高校教育者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使主觀和客觀相符”[2],高校教育者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三是高校教育者解放思想,立足實踐,為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的需要,創新網絡教育方法。例如,學校網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養學生中的“網絡意見領袖”和“網絡輿論領袖”,由于“大多數網民會盡力避免因為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引發孤立,所以當他感覺自己的意見趨于少數時,則傾向于不表達出來,而看到自己的意見和多數人的意見一致,就會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意見”[3]。網絡意見領袖通過自身優勢引導網絡輿論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緩解緊張的網絡氛圍,井然有序地解決網絡教育中的種種問題。
(四)改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增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需要改善、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一是教育者要努力改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三要素。教育環體即教育環境,鑒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性與開放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比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范疇要寬泛,教育環境就是能夠影響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切因素和氛圍,包括宏觀環境(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微觀環境(網絡道德環境、校園文化因素等)。教育者通過優化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為學校師生提供德育、教學、科研和綜合信息服務的校園網。教育者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做好校園網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提供技術支持,教育者要努力建設好校園特色網站,杜絕校園網站不文明的網絡語言,分揀良莠不齊的校園文化,將黨團網站建設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據地、大本營,將校園網站建設成新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將網絡交流平臺建設成培育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的前沿陣地。二是教育者要有法制精神,充分發揮互聯網法律法規的約束力作用。例如,2000年9月2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自頒布之日至今仍然維護著網民的合法權利,保護著電信網絡信息的安全,為適應互聯網的時代發展,該條例于2014年8月15日和2016年2月6日多次修訂。同時,為適應互聯網發展,國家重視健全互聯網領域法律法規,如:《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互聯網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有助于引導正確的網絡輿論導向,有助于更有效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氛圍,有助于增強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曾令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47-65.
[2] .網絡外交嶄露頭角(網絡改變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07-23.
[3]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5]魏超.大眾傳播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214.
責任編輯: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