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
摘要:本文從高校資助的過程和模式存在問題的角度切入,探索資助過程的聯動機制以及資助新模式,以提高工作實效性。
關鍵詞:資助 模式 聯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59-0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城鄉差距日益增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貧困引發一系列適應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高校資助工作的模式革新不容忽視,在精準幫扶的新形勢下,為了實現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本文從高校資助的聯動機制入手,探索高校資助新模式,提高工作實效性。
為了更好實現資助工作時效性,應堅持:(1)扶貧與扶志并舉,扶貧是手段,扶志是目的。(2)資助與育人相結合,要創新資助模式,實現育人的目的。(3)評估資助活動成效,高校要善于評估資助活動效果,提升時效性。
一、完善資助育人過程和模式
(1)簡化工作流程,評選工作注重公平。資助工作涉及錢,是一項嚴謹細致的工作,因此基本的工作流程不能少,在需要地方配合開展的如建檔立卡、生源地貸款等工作時需要及時提前和當地相關部門了解情況,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評選中,本著“資助于育人相結合”以及公平的原則合理分配助學金指標,使得資助資金覆蓋最大化,制定我院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精準識別施策資助辦法,大力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實現“不讓一個貧困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建立受助學生檔案,對其家庭狀況逐年跟蹤,及時調整資助金額的分配。(2)經濟困難學生評選條件及時更新。對于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剛需日常用品,不應再作為界定家庭是否貧困的條件,綜合考察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健康狀況、單親學生監護人年收入、是否同時處于建檔立卡區域,及時更新評選條例,對于家庭重病親戚與申請人的直系關系調查清楚,申請人每月花銷都可以作為考量的標準。(3)適當增加有償資助比例。適當增加有償資助活動和崗位,目前我校的勤工儉學崗位供不應求,更多貧困生愿意在校內進行勤工儉學,在以往食堂、打掃教室、圖書館的基礎上建議適當增加各學院各部門學生助理崗位,校園文明督察崗位,愛衛會崗位,通過參與有償資助,學生不僅增強了體魄,也獲得一定報酬,最重要的樹立他們付出才有回報的獨立意識。(4)增加評選后的監督跟蹤機制。學院應以班為單位建立貧困生檔案,記錄其家庭人口情況、經濟情況、本人受資助情況、學習生活表現,對于出現揮霍助學金的學生指定相應的處理措施,定期召開誠信感恩班會、資助宣講會議對學生灌輸誠信感恩意識,引導其合理使用資助資金。同時,要開展受資助家庭的定期家訪活動,與受資助學生家長保持暢通的聯系,及時掌握其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5)創新資助育人活動。在傳統資助育人活動基礎上,應該創新育人活動的形式,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各種線上比賽,充分發揮經管類學生的專業特色,做到學以致用,以賽促學,以賽促志,今后將探索進一步推廣和深化比賽的方式。同時,充分發揮成績優異、能力出眾的貧困生的榜樣示范作用,開展榜樣力量巡講和宣講活動,通過講座、座談的形式積極宣傳優秀受助學生的事跡,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
二、創新資助育人聯動模式
高校資助工作者在進行資助工作時要注重資助過程的公開透明,創新資助形式,把育人融入到資助活動過程中。(1)要做好新生入學的政策宣傳。大一剛入學是開展學生資助所有工作的起點,資助有很多相關政策和文件,因此在開學初和第一學期做好各項政策文件的宣傳資訊和服務,使學生清楚地了解資助政策,把握這個時間點顯得尤為重要。其次,開學初做好生源地貸款宣傳和工作。第三,做好綠色通道服務工作,確保不讓一位大學生因為學費而輟學。(2)做好發展階段資助工作。發展期是資助工作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要堅持扶貧與扶助相結合,首先在經濟資助方面,加大經濟資助的力度,在學校常規資助的基礎上,發展發動校友和校企的支持,多方面拓寬自主渠道,使更多同學受到資助,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同時,開展多樣活動,如參觀名企,邀請成功校友交流分享,幫他們尋找實習機會,開展各種專業相關比賽等多種多樣的資助活動,增長見識,拓寬視野,以賽扶志。(3)就業階段的服務保障。高校貧困生由于家境困難,不僅在教育資源上享受不足,家庭教育和社會資源也相應短缺,導致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就業背景下,他們與家境優越的城市學生相比處于劣勢。因此,高校在經濟上扶持他們完成學業后,仍然需要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做好就業保障。這不僅關系到學生本人的未來發展,關系到高校長遠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穩定。首先,在經濟上應該通過求職補貼的形式,對求職受助生進行幫扶,對于創業的學生也應該有相應的路途補貼和創業經濟支持。其次,開展多種求職和創業相關的講座,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素養和職場競爭力。最后,要對受助生進行就業誠信教育,人無信不立,要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以及吃苦耐勞意識,使他們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和耐挫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廣明.論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系統的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16(4).
[2]張秀梅,王中對,廖傳景.高校貧困生抑郁心理及影響因素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3]左穎.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