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喜
摘要:隨著學術界的不斷努力和國內藝術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的逐步完善,我國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多技能、多視野的方向。然而在現實中,由于管理者的不斷更換、管理層學科背景的不同,對于藝術管理人才的打造越來越傾向于藝術學理論史方面的研究。對于文案策劃的薄弱、管理系統意識的膚淺、藝術理論實踐的缺失、內部交流的稀少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藝術管理人才越來越趨向于自我管理,而不是對于藝術門類的專業管理。針對這些問題,本文著重對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對整個藝術管理的學科建設提供更好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藝術管理人才 創新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143-03
一、藝術管理人才培養終端的現狀與問題
當前藝術管理的學科頂層設計非常完美,但是在實踐中又面臨著一系列難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藝術管理畢業生精英人才的稀缺。而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與學院的師資力量密切相關。具備了良好的師資,必定少不了科學的培養方案,尤其是要對學生大學四年乃至研究生三年的培養方案至關重要。
(一)對專業的認識不夠
由于學科背景的不同,文化知識的差異,學生、家長、管理者對于藝術管理專業認識不清晰。筆者2012年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文化項目創意策劃與管理方向,四年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歷史的原因,學院上到領導層下到學生層面,對于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認識總體還是比較模糊,即便那時已創建12年之久,但是學生對于專業培訓時的模糊一直伴隨到其畢業工作,四年時光,最后都不懂這個專業是做什么的,以后能否有一個更好的專業對口的工作。以至于他們的內心產生了深深的文化自卑,導致在家人朋友面前沒有臉面,最終家長也是一頭霧水。由于學院領導和老師對于專業的不清楚和朦朧狀態,導致學生對此感到迷茫,尤其是到了大三就可以看出來。筆者認為,這些都是現實中的問題。此外,領導層的不斷變更,也是導致這一專業學科實施的不徹底的一大主要原因。在現實社會,新的領導上任必定會進行全面的改革。這一個改革,如果管理不科學,將會對學生培養的現有模式進行一個徹底的推翻,現有的師資力量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最終的改革也只能變成緩慢的探索。
(二)師資力量薄弱和不專業
目前最好的藝術管理類的師資多數是國內北上廣一線城市的碩士或者博士。近幾年,藝術類院校對于教師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有時一些課程會短聘一些社會上的專業老師給學生上課。有的是旅游專業的導游,有的是電腦專業的老師。一個沒有任何學術成就的老師就可以糊弄著學生一學期講述個人的傳奇故事,既耽誤了學生,又浪費了資源,浪費了更多的機會成本。這些和學院對老師的考核和管理是分不開的,也是值得反思的事情。一個旅游專業畢業的老師在一個學院里教三、四門與之相關的課程,這樣的不專業教學,長期以來必定會導致學生的能力受制于一位老師而下降。有的老師各方面資質達不到,只能教計算機,且其自身能力有限,不是每個學生都對非線性剪輯感興趣。最后的結果是,一學期下來,學生被強迫去選修這門課程,只能敷衍著修滿學分,而不是處于一種細分群體的興趣的培養。
甚至邀請的一切專家講座多是沒有太大質量的講座,在邀請之前,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這次講座的意義,而不是宣傳自身的政績和努力。你努力的方向正確,事半功倍;反之,出力不討好。
(三)人才培養出的能力不足
介于以上兩點原因,畢業生的能力嚴重不足。通過考察就連一個最簡單的辦公軟件的使用都無法規范,文字和語言表達功底太差、執行力不夠、素質低下、態度不端正等一些列不正之風盛行,最終滋生第四條問題。
(四)就業的迷茫與創業的艱難
就業單位的規模和薪資待遇低下,創業的艱難與競爭的激烈,使得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面臨著許許多多的苦惱。即使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因為在終端,而不是頂層設計,所以這一問題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因為自己的教育投資資本與就業的薪酬出現嚴重的不平衡,最終他們只能抱怨“讀大學沒用”。
二、藝術管理人才傳統培養模式的典型案例
同一所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彼此專業的認識和交流基本為零,更不談在一年一屆的藝術管理年會上對兄弟院校的了解。比如說,讓人文學院的學生去管理一場交響樂隊或者演唱會,連最基本演員使用的樂器都不認識,連樂隊的組成和人員的搭配都不清晰,何談管理?與其說讓我們專業的人才去管理那些藝術家,還不如讓人家各司其職,自我管理,實現與我們自認為專業別人卻不以為然的那種“一臂之距”。現實中,我們專業的藝術管理人才也許只是對于藝術史、審美、文化史等比較了解一些,對于其他的相關藝術門類的具體實踐更是一無所知。
論證接下來這個案例前有必要說明一個大前提,個人即個人是有代表性的。筆者2016年大學畢業后參加國家碩士研究生考試,雖然本科學過林木教授的《中外美術史》,因為某些老師的教學能力,再加以缺少實踐。本人對于潑墨、破墨、濃、淡、干、濕、肥、瘦及用筆用墨皴法技巧一無所知,最后去請教了林木教授的學生中國畫學院的李永強副教授。最終通過現場觀摩和體驗徹底弄清楚理論與實踐的障礙,最終順利參加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的考試,雖然未果,但是這個原因值得反思。筆者認為,這個案例就表明,當前因為學科和專業的不同,學院的分布不同,導致這種問題。這是傳統藝術管理終端實踐不徹底的弊端。
再次,學院管理者應該充分意識到學術團隊是科研創作能力的保障和基礎。一個教授,整天奔波于各個校區輾轉教本科生的理論課程,筆者認為這些工作應該由講師或助教來完成,應該給予這些教授更多的個人時間,建立專門的科研創作團隊中心,而不僅僅是收集科研成果的科研機構。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物質待遇,留住他們,并適度開展幾次講座來彌補講師的狹隘理論視野。讓這批人之間進行學科的跨界交流,畢竟當前藝術學理論的發展是多學科的融合,而不是單一學科的發展。這樣的話,整體的科研水平也必定實現量的遞增和質的飛躍。
然后談談策劃文案的撰寫。大學四年筆者在策劃方案的比賽上榮獲過很多獎項,有國家級、省級、校級和院級,但是筆者感覺自己的方案也是存在很多問題。一個好的藝術管理策劃方案,就可以充分地呈現出一個專業學生在此方面作為管理者的綜合能力。國家宏觀政策的認知和了解、地方法律法規實施過程中的清晰和理解,這是大的背景環境。此外,項目自身的創意、可行性、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風險規避、投融資、預算、市場調研分析數據等的項目管理各個諸多環節也尤為重要。最后就是項目的最基本的排版和布局,以及設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學生的在以上各個環節都出現過很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我們現有的藝術管理文案的寫作,無非是按照學界火熱的或國家積極倡導的學術主題通過學術年會的形式比賽。2014年11月,我們小組項目《麥戲·面塑3.0》代表廣西藝術學院去北京參加中國戲曲學院舉辦的“傳統藝術新媒體推廣”的主題學術年會。筆者收集并對比了其他幾個院校如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內蒙古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等的團隊方案。發現一個共同的致命的問題就是項目創意不錯但是可操作性不強、項目的投融資產很多但是達成協議的不多、項目的資金預算太多或太少但是沒有經過實際的物價衡量、項目的時間周期太短或太長沒有考慮項目的時間管理、項目的調研數據齊全但是存在人為的故意數字偏差。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一個管理者最終的決策,也逐步會造成學術造假的不良現象。
最后,因為學科背景的不同,本科是技能型的研究生學術水平相對比較差。讀書的意識淺薄,讀書的敏感能力不足這些都和其本科的讀書息息相關。筆者本科時除了考試之前速度背下重點,基本上沒有認真讀過一本書。而現在讀了研,讀書已經成為了筆者的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變化,與管理者的管理思維和設計是分不開的。
綜上,學科設計實踐過程中由于執行力度不成熟,或者管理層的意識不夠,導致各專業、各學科現有資源無法實現更好的融合和交流,最終的結果是彼此互不了解。最終導致學科的障礙,不能實現跨界的學科融合。
三、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一)管理者要執行到底、交流到底、實踐到底
目前,藝術管理執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執行,跨學院的不同專業的學生間的交流是幾乎不存在,除非是個別學生因個人興趣愛好而去跨學科交流,實踐也是停留在旅游層次的實踐,而不是深入的田野調查。頂層設計國立藝術管理學術大家設計好了,最主要的就是要結合自身實際,努力踐行并探索符合自身長遠發展的方案。管理者要給學生提供二級學院交流溝通的平臺和機會,尤其是將藝術管理學生與技能型表演的學生的深入交流和學習。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不是走馬觀花的旅游,而是帶著問題的訪談和研究,不然所有的采風和實踐都會變得沒有任何意義。這些工作都是需要管理者面對的、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二)組織要確定管理者職位任期的期限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是有開拓精神的,是積極進取的。但是也存在很多為了自身的升遷而不注重工作和策略實施的質量的管理者,形式主義的年代早已不復存在,作為管理者,不僅僅要停留在外在的視覺宣傳,更要立足于現實,著眼與長遠發展。找出問題的根源,徹底整治不良風氣,塑造良好的環境。這一點組織應該長遠考慮。
(三)管理者要打造藝術管理專業科研師資團隊
一個學校能夠進步和長足發展的根本是看其師資力量的雄厚和專業科研創作的能力,而不是將有能力的、年輕的博士和教授做一些本科生能做的機械工作或者布滿一周的本可以交給講師帶領的本科課程。這樣的問題和薪資待遇都會間接的使得員工產生抱怨,最終離職。為此,打造藝術管理或更多專業科研師資團隊,實現由個體創作到群體創作力量的升華,實現學科的交融研究和思維的碰撞,進而推動學術科研能力的整體跨越。
(四)管理者對教師建立完善的考評、培訓機制
大學的課程,基本上都是照搬書本和課件的宣講,時間一長,難免讓學生感到乏味、無聊,厭倦。所以教師的教學能力非常重要。考試過程也要嚴肅,而不是劃出所謂的重點,最終學生也是學不到整體的知識,因為學術是一個系統,而不是老師選擇的幾個題目重點復習。此外應注重培訓,使得其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五)管理者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和出路
藝術管理的學生畢業之后面臨的問題很多,所策劃又不是專業的商業策劃,做活動技術又不好,做演出自己又不會表演,去創業又沒有資金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是要管理者發動資源為其提供資源,充分實踐、解決好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互不嫌棄的雙向選擇機制。
(六)管理者要加大科技的培養和優秀人才的引進
藝術管理的學生越來越需要技能。比如廣告設計、剪輯、燈光、錄音、藝術品生產、包裝、推廣、營銷、影視制作與導演等的一些列藝術生產過程的了解。這些能力的培養直接為其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前提是要加大對于圖像、影像制作技術的培養,讓其掌握一門謀生的技能。最后,這些優秀學生的培養是需要專業的高端的人才作為支撐的。以上這些因素都是一個英明的管理者在科學的課程設置的前提下創新傳統模式的重中之重。
四、結語
總之,萬事萬物都有一個不談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基于以上幾點,也是存在于部分正在發展中的藝術管理的院校,筆者認為,藝術管理學科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筆者提到傳統的模式并不是對其否定,而是在其基礎上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上的創新,也希望筆者膚淺的研究能夠啟發更多的學者將我國的藝術管理的研究做得更加深入和穩定,在新時期真正將我國打造成一個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