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云峰
(秭歸縣茅坪鎮逸夫小學 湖北 秭歸 443631)
【摘要】落實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標準對一節語文課的基本要求。評價一節課不僅要看目標是否落實,還要看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是否緊緊圍繞、落實教學目標;更要看老師是否善于發現教學內容的創新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否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規律,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此外,一節課中,教師還應注重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本身的教育因素,注重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 教學 分析 思考 評價
近日,和組內的老師一起聽了一節新進教師的語文課。在聽課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思考,遂記載如下。
一、具體教學環節
這節課是剛畢業的袁老師在一年級上的一節新課。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2016版。課題為《ie üe er》。
這節課分為以下環節:①復習導入;首先復習了單韻母,再復習已學的由單韻母兩兩組合形成的復韻母。其中強調了ui、iu的區別。②分別認讀ie、üe 、er。三處學習都采取了認識、讀、讀四聲、與生母組合成音節的形式。③練習:比較讀:ie—ei,iu—ui,üe—ie,er—ei;連線:把拼音和圖片連起來。④書寫:出示課件,學生觀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⑤觀察書中插圖,看你能發現什么。⑥復習檢查。
二、贊賞部分
聽完這節課,筆者對這節課有以下幾點贊賞:
(一)關注細節
低學段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諸多問題。其中有很多問題在于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正處于長成階段,對很多知識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并通過反復的學習、練習、復習來達成目標。
本節課中,教師對細節有一定的關注。例如對“ui-iu”的區別,教師在復習導入部分進行了強調,在新課后的練習中,再次強調。在這兩次活動中,孩子們都很投入,大部分學生在兩次活動中都很積極。少數學生在第一次活動中,表現得略顯拘謹。但在第二次活動中,也能夠積極、大聲、正確地回答。這正是源于教師注意到細節,關注到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得學生真正掌握這一知識,體現了教學的高效性。
在進行連線練習時,教師先指明了題目的要求,讓學生明白了該怎樣去做。再讓學生去進行練習。這也是對細節的關注。
(二)注重方法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要“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注重了音節的四聲問題。那應該怎樣標記
聲調呢?教師讓學生復習了《聲調標記兒歌》,讓學生根據兒歌中的方法去標記聲調。這正是一種對方法的傳授。
在三個復韻母(ie、üe 、er)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注重了“ie”的教學。通過多圖片認知、四聲練習、多種形式的讀等方式讓學生真正認識了“ie”。對后面兩個復韻母的學習,采取的仍是這幾種方法。學生上手快,用時短,高效的完成了這一任務。
三、四點建議
(一)教師要注重課堂有趣性
筆者認為,低年級的課堂,首先應關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低學段的學生,受限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學習的關注度普遍不高。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覺得這節課有趣,有意思,從而愿意投入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同時,在課堂活動進行中,教師要采取各種方法,讓學生的興趣能保持下去。
本節課中,教師也嘗試采取了一些活動,但略顯不足。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通過讓學生回顧舊知,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略顯乏味,學生只是機械地跟隨老師進行各項活動。
建議:把一節40分鐘的課,根據課堂內容,分成4—5個小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導入、新授、練習、評價。讓孩子帶著興趣開始,保持興趣學習,懷著夢想練習,最后擁有一次成功。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整節課中都保持以最佳狀態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成功。
(二)教師要大膽放手
新課標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堂活動。
在這節課中,教師對學生放手略顯不足。特別是在對四聲的指導上,教師先讓學生復習了《聲調的標記兒歌》,然后卻不敢放手,而是出示了課件,讓孩子們照著課件上出示的內容去讀“ie”的四聲。
試想,如果教師在此環節,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所學到的標記方法,自己獨立去標記聲掉,再說說標記的理由。相信孩子們能成功地完成這一環節所需達到的目標,從而提升其成功的喜悅。
建議: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學生會的讓學生說,學生不會的,注重引導點撥”。大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現其學習成果,讓其收獲成功。
(三)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
在本節課中,教師在學習完新課后,讓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看學生能發現什么。此環節,筆者認為設計的不合適。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一年級的學生,受限于所學習的知識,可以更多偏重于“聽、說、讀”的訓練。本篇課文插圖有“椰子樹、月亮”等內容。這些都是孩子們已經熟知的東西,能夠叫出它們的名字。而且,這些物品的名字中含有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三個音節。如果把觀察插圖這一環節放到課堂導入后,新課學習前,既能讓孩子有興趣地去說,又能很快的進入到新課學習中來。
建議:教師要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信息,并對其進行解讀、改編,使其更好的服務于課堂。
(四)教師要聯系生活
語言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學要有一種大語文思維,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學語文。
對于一年級的拼音學習,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注重拼讀。讓學生把韻母和聲母組合,組成音節。再說說生活中聽到的這些音。這一環節做得好,課堂會很精彩;做的不好,可能會導致冷場,甚至有種種尷尬的事情出現。該如何開展呢?
建議:從身邊的實際出發,可以說說熟悉的稱謂,附近的小地名,老師、同學的姓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這既能幫助孩子掌握知識,又有益于培養孩子們去觀察身邊的世界,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提供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