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瀅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作為一門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操作性的方法論科學,統計學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環境下,面對網絡、媒體等層出不窮的數據,人們常常無法做出最理性的決策,而一個理性的決策通常離不開統計學相關知識。
【關鍵詞】統計學 小學 教學
由于社會對人才越來越苛求的要求,學好統計學并運用它從紛雜的信息中有效的進行收集和處理,同時做出合理的篩選,也越來越是當今社會用以評定是否合格的標準。現今,主要強調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統計知識的學習就要在掌握基本理論、運用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來培養每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一、培養兒童統計觀念的必要性
常會聽到一些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對統計學應從小學開始培養提出質疑。在很多人看來,統計學只是一門包含統計集數字、計算平均數以及繪制統計圖的簡單學科。而事實中,大部分教師在教授統計學時往往強調了知識點而忽視了學生的統計思想,在生活方方面面來運用統計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我們應改變的觀點是,統計學并不是一門簡單計算和繪圖就可以掌握的學科,應該重視的是學習到統計學中的思維方式,當我們面對復雜的數據是能通過統計學只是做到化繁為簡的作用,這才是學習統計學的意義。
對于兒童的統計學習,應該重視的是“統計觀念”的形成。讓小朋友們能自覺的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會遇到的有關數據的問題。這時,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什么是“統計觀念”呢?我國課程標準指出,統計觀念,即要了解統計對決策的影響,用統計來思考處理數據問題,能在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做出合理決策;要會對數據提出合理質疑。越早對兒童進行統計觀念的培養,對一個孩子來說就越有幫助。完全有必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對兒童進行統計學相關的教學。培養小學生讀懂數據的能力,還能利用統計來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收集和整理,讓他們利用自己所做的統計數據來做出合理決策與預測,甚至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這些能力應該從小培養。盡早讓小學生了解統計,也有助于在早期提高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讓學生從小養成尊重事實的習慣。如今世界是以信息和技術為支持的世界,數據儼然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統計學中提供的“運用數據來預測”的思維方式顯然適合現代發展步調。
二、培養學生統計思維的方法
在培養學生統計思維過程中,唯有讓他們身臨其境,參與到統計活動中,才能對統計學有一個良好的理解和吸收。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課程體驗,教師以讓學生參與其中為目的來進行課程準備。教師作為引導者,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判斷,同時也不能忽視與同學的交流,通過聆聽同學們的發言和看法,來對他們進行糾正。在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統計流程時,他將在實踐中去體會什么是數據收集,這些統計資料可以用來解決哪些問題。相信,在學生完完全全體會這一過程時,他們將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與進步。
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富有實際意義的現實情境問題,來幫助學生體會在實際問題中用統計來處理的思維方式。傳統小學數學多包含的以生活為背景的問題,而在如今,新課標提出,以提出問題,建立模型和運用的模式,從而印證數學來自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影視網絡等途徑來選取適合此年齡段的學生的素材。從日常中選取事例,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就如例題:學校對要招聘的教師進行三項能力測試,每項測試成績滿分為十分,選取結果擇優錄取。如果按平均成績來決定誰將被錄取,請說明原因。這個事例就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很緊密。教學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得出答案,而是讓他們利用數據來分析并體會數據的不同對于最終決策的影響,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統計學中“平均數”的意義。而此種教學模式,是十分有利于小學生統計觀念的形成的。
游戲也是將知識與學生的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正值天真活潑的孩子,游戲可以很好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同時也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兒童常玩的游戲進行組合,形成新的游戲——數學游戲。相信學生在數學游戲中,通過調動手、腦、口以及其他多種感官來更好的理解。老師通過游戲來將學生的興趣與知識相結合,有效的解決了年紀小的學生難將學與玩組合的難題。就像:如何用僅有的班費來購買兩種水果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讓每位同學用小紙球來對這兩種水果進行投票,就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有效統計出最終結果。也可以給學生布置簡單易完成的統計調查任務,比如假期前給同學們布置任務,去調查一下每天的支出情況。可以給學生提供簡易的統計表,讓學生在表中填出支出所用在的項目;然后,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詢問從表中可以知道哪些重點。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統計表的認識程度,以此來培養分析能力。教師提出的生活情境問題可以打開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為調查付諸實際的行動,再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來一步一步引導,甚至可以協助學生繪出相關的統計圖。比較統計圖與統計表在解釋數據時的不同,分析優缺點,教會學生用合適的方式在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通過參與對人們生活的研究,學生們會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無形之中會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數據意識。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實際經驗,去選擇他們熟悉的事例。為學生營造各種適當的學習環境是每位教師的責任。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就如古人云“因材施教”,這是科學更是藝術,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其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統計小實驗,比如去統計跑步后的脈搏,將它與靜止時進行對比,學生通過這種教中學,學中玩的方式,自發的進行思考。統計觀念由此慢慢形成。
在課程標準中有對教學提出要求。怎樣真正理解掌握這些數學知識?那需要建立起自主探討交流的平臺。如今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不能再按著傳統方式,忽略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每個學生僅僅停留在被動學習,在被動灌輸知識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中,學生的收益甚微。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學生更想自己來探索知識的領域,教師,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參考文獻:
[1]陳春圣.策略過程方法[J].小學教師,2003.
[2]村前河.不懂課程標準難教好學[J].現代教育報,2003.
[3]陳昂,任子朝.課改后統計與概率內容考察研究[J].數學通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