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程坤
尊重自我,從心出發
——關于高中語文口頭表達與作文寫作的探討
文/ 程坤
從高中生心理出發,尊重并接納高中生的心理及行為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摘抄及表達,確立以學生真實感悟與思考為主的評價標準,改善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不愿表達,不敢表達,不會表達的現狀。
“表達與交流”是《新課程標準》里高中語文必修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寫作也是高考的重要內容。從必修課程的“表達與交流”模塊的內容安排上,我們發現,它在引導學生由感性的記敘與抒情轉入理性的議論中,并且《新課標》中對語文教學做出了這樣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啟發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
學生從義務教育階段就面臨較重的升學壓力,學生身心俱疲,難有與自然、社會接觸的機會,缺乏對自然景觀的感知和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處于相較封閉的狀態。其次,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對社會,他人和自我之間的關系上,常出現困惑、苦悶、焦慮;對家長、教師表現出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高中生不像兒童時期那樣經常向成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又不輕易表露出來,心理的發展呈現出閉鎖性的特點。最后,不少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壓力而選擇外出打工,許多學生在很小的年紀就成為留守兒童。父母之愛及家庭溫暖的缺失,使得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更為叛逆,敏感。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愿意表達,影響到自身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在作文寫作教學中應貫徹《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的要求。為此,筆者做了這幾方面的探索:
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認識自己,理解并接納自己在青春期出現的各種行為及心理。當學生能夠察知自己的心理與行為,并能真正接納自己,且周圍的環境也是以包容并接納他的狀態存在時,他就能感受到來自周圍人的關愛,他才能將所感受的關愛轉播出去,愿意參與到課堂交流與作文寫作中。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四里選擇了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本書里的一部分內容,向我們介紹了父愛與母愛的特點,許多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學到良好的溝通與表達的方式,所以在課堂上也如同在家般,習慣性地保持沉默,不能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在作文寫作中也不能很好地去表達自己的心聲,作文內容往往顯得寬泛空洞,缺乏動人心弦的力量。武志紅先生在他的心理學論著里提及“家會傷人”的觀點,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密切聯系起來,自覺承擔修正家庭教育缺失的任務。
關于高中階段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我們應樹立起這樣的認識,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真正站在尊重他,理解他,接納他們的立場上,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愿意表達。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面臨升學壓力,閱讀時間及范圍都在不同程度受到束縛,與社會和自然地接觸更是少之又少。語文表達能力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及對生活的感知之上,針對這種情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幫助學生去平衡,如果直接的感知做不到,可以通過閱讀來獲取對生活的間接認識。如果閱讀時間保證不了,可以把閱讀變為學習之余的調劑,既能改善疲憊的學習狀態,又能節約時間,提升效率。通過閱讀做摘抄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閱讀的質量。單純的閱讀和摘抄往往會流于形式,要求學生在摘抄之后附加個人評價或感悟。我們必須要注意引導學生:摘抄里的評論和感悟一定要符合個人內心想法的,不能一味拘泥于對所讀文章藝術化的賞析。學生對所讀文章的評論即是他認識社會,感知生活的重要內容,只有鼓勵其寫心里所想的真實的話,我們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逐步培養其認知能力與思考能力。
目前,筆者所在地區的大部分學校仍沿襲著傳統批閱作文的方法——評分加批語,批語流于形式,三兩句優點,三兩句缺點。這是急需改革的地方,我們的評價參照著高考語文評分的標準,但是符不符合高考作文真正要求呢,學生的創新,學生的思想深刻,我們該怎樣去判定,又如何在教學中去實現呢?我們的評價標準要改革,改革前必須要想清楚我們的出發點——我們需要鮮活的有著獨特個性的人。它可以幫助我們在批閱作文時側重關注學生自我感悟與思考方面的內容。重人文,然后才是文法與形式。
我們的教育指導理念里不只一次提及以學生為主體,在口頭表達和作文寫作中,我們更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把學生作為鮮活的人去培養,幫助學生認識并接納自我,從心出發,才會讓學生產生對生活,對學習,對表達與寫作濃厚的興趣。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