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懷忠
探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文/周懷忠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語文課程改革的關(guān)鍵和根本要求。那么,什么叫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什么?我個人認為:簡單地說“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手段,花費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預定的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取得最大的進步和發(fā)展。那么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從教十余年,從以下一方面做了嘗試: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總設(shè)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特級教師斯霞老師說:“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我常常把備課當作指揮員在組織一場‘戰(zhàn)役'前的深思熟慮。為了組織好‘戰(zhàn)役',我總是反復思考,反復推敲,直到找出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設(shè)計方案為止。”“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zhèn)浜谜n,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有效的備課首先要求教師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shè)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礎(chǔ)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與結(jié)構(gòu),對每堂課、每篇課文需要達到什么目標,需要讓學生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明確的設(shè)計;其次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狀況、知識結(jié)構(gòu)以及學習習慣等,準確判斷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從而判定用什么方法才能行之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課堂中可能會出現(xiàn)怎樣的反饋。同時要充分地把課堂教學時會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都預設(shè)到,教師才不會在課堂教學時出現(xiàn)慌亂的情況。唯有這樣,教師的教才會得心應手,才能充滿靈氣,知識的甘露才會沁入學生的心,學生的思維才會被點燃,從而讓有效的備課成就有效的教學。
方法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語文教材的多樣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巴班斯基說過:“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zhì)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方面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王君老師的一個案例中,她以“望出杜甫的雄豪和沉郁”為專題,緊扣杜甫《望岳》和《春望》的“望”字,以五次提問推進課堂教學。一問:把標題“望岳”換做“看岳”可以嗎?二問:通過《望岳》,你望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杜甫?三問: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卻有天差地別,請緊扣最能打動你的詞語作析。四問:既然詩人眼中的春天是凄涼的,那么,在文題中用“望”,是否辜負了該詩的美?五問:從《春望》中,我們又望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杜甫,甚至還望到了一些別的什么呢?由此,簡化了教學頭緒,擴大了教學容量,豐富了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在蕩氣回腸之中,在一次次對“望”的追問中,對詩歌的意境和含義體會得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必須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機動地選擇教學方法,以便高效率地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時,用到了問題探究法。一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為什么‘紅的’排在前面?”于是,我以學生自己提出的這個問題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經(jīng)過全班討論探究發(fā)現(xiàn),作者是按前一句“桃樹、杏樹、李樹”的順序排列的,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也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夸美紐斯說:“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老師激發(fā)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shù)姆椒ㄊ箤W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語言去吸引他們;假如他們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的評價、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起來,就必須以正面鼓勵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鼓勵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在朗讀教學中,數(shù)名學生朗讀課文后,可讓他們分別對自己的朗讀評價一番,說說好的地方,找找不足之處;再讓學生互相議一議,誰讀得好,好在哪兒,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然后再讓其他同學進一步評議,教師做最后的補充歸納總結(jié)。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并不斷改進自我。再如在作文講評中的習作互評、互改、組內(nèi)評議、集體評點等都旨在以學生激勵為評價主體,通過學生互評互議,構(gòu)建了各抒己見、張揚個性的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的學生自信心,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是以現(xiàn)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現(xiàn)代媒體為手段,實現(xiàn)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yōu)化的一種教育技術(shù)。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實現(xiàn)先進教學理念的載體,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能撥動學生的心,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學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均衡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春》一課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向?qū)W生展示了多幅畫面,有勃發(fā)的小草,有或怒放或含苞待放的各色小花,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密密斜織著的牛毛細雨,學生看了很有興趣。由此讓學生描述他們見過的各色春景,或針對畫面寫一段話,學生比平時的話多,有的用了很出色的修辭,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總之,每堂語文課,只要教師能全身心投入把課備扎實、備精當,選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評價辦法,并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為輔助手段,就能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