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慧英
讓體驗式德育在班級管理中展現出迷人的魅力
文/陳慧英
結合多年班主任工作實踐,從給學生建章立制,給學生設崗定責,給學生體驗平臺等三個方面,論述了體驗式德育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一般做法,認為體驗式德育可以變“他律”為“自律”,變“責任”為“能力”,變“參與”為“認同”。
傳統班級管理大多采用“保姆式”的全方位監護,談紀律、講道理,學生時刻處于監控范圍內,班主任精疲力竭,管理成效卻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視了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忽視了學生對班級事務的管理和參與,更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自我教育。
體驗式教學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情境,讓學生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體驗式德育是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倡導讓德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導他們在真切的生活體驗中,不斷強化甄別是非善惡的標準,不斷積累做人處世的經驗,不斷提高道德判斷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即讓學生通過生活體驗來理解社會的道德要求。如何在班級管理中落實體驗式德育,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實效,是每一位班主任老師都要面臨和需要深思的重大課題,也是班級管理工作應追求的與時俱進的理想目標。
下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班級管理經驗,淺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制度“管”人也適合用在班級管理中。符合實際的班級規章制度,是班級良好秩序的保證,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以及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識的培養,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班級規章制度由誰制定,是班主任制定還是學生制定,效果可太不一樣。實踐證明,由班主任制定的班規,學生總覺得是強加給他們的,是用來管他們的,從而在內心會有抵觸感,不利于規章制度的有效執行。因此,筆者嘗試讓學生建章立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每接手一個新班,筆者都會發動學生制定班級的規章制度,具體操作是:由學生自主組合成若干個規章制訂小組,隨后把學習紀律制度、教室衛生制度、班干選拔制度、班級獎懲制度等分給各個小組擬定,待初稿出臺后,再交由其它小組補充、訂正和完善,最后由全班學生討論、交流并民主表決。一旦通過,馬上由各小組組長抄寫張貼在班級公務欄中。這樣,形成的班級制度能夠真正地貫徹“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自然能得到大多數學生的遵照實行。按照這樣的方式形成各項班級制度:從學習到作息,從生活到活動,就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步入正軌,進入良性循環,逐步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步入快車道。也能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制定各種規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們,而是為了保證班級所有成員的利益。在不知不覺的規章制度制度執行中,學生主動變“他律”為“自律”。
每個學期開學第一天,筆者會根據班級事務常規管理的需要,按照學生的喜好和意愿,把日常班級管理工作細化成幾十個崗位,并公示本學期班級中所有崗位明細表及職責要求,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采取公開競聘的方式,由競聘者通過演講、介紹自己對這個崗位的認識以及任職后的設想進行認崗。
通過班級崗位責任制的實施,逐步實現了班級管理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理”,即便是老師不在的情況之下,學生們也能按照規定,自主合理安排自己的任務。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管自己”、“自己管自己”的局面。同時也讓學生在管理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增強了對集體的責任感。在管理與被管理當中知道了什么叫“責任”,什么叫擔當,更懂得去理解別人,班級內部人際關系更加和諧。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屬于養成習慣的事,光反復講未必有用,一句老話,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因此老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領。”班級活動是實現班級管理目標的橋梁,是促進班級集體建設的中介。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時常搭建一些學生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對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
在班級管理目標中,筆者都會初步擬定班會的教育主題,如責任擔當、習慣養成、行為規范、禮貌禮儀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等,再由各小組同學自由選取某一教育主題,分工協作、精心設計彰顯自己個性、才華和能力的主題班會。此外,文藝匯演、體育賽事、板報策劃、祝福同學生日等班級活動都交由學生組織和安排。當然,教師也會根據本地實際,充分利用好社區資源,設計一些體驗活動。
例如,針對不少初中學生感恩思想缺失、逆反心理嚴重、不懂得尊重理解父母等問題,筆者組織開展了以“體驗父母的艱辛”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和鼓勵同學們利用雙休日,依靠自己的雙手,采用合法、合理的方法賺取十元或十元以上的報酬,為父母購買送上一件禮物。活動中,學生都能結合自身實際,大多學生選擇去棉花地里拾棉花,有的學生則選擇為一些公司發放宣傳單……通過充滿艱辛與汗水的勞動,他們體驗到了父母工作的艱辛,紛紛表示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愛為他們辛勤付出的父母。同時,在這種親身參與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們也體驗了人生百味,懂得了尊重、理解、寬容、合作的可貴,鍛煉了他們與人交往、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可見,生活體驗與道德成長之間有著天然而內生的親緣關系。體驗內化了道德認知,升華了道德情感,明確了道德選擇,其本身就是一種有價值的道德教育。將體驗式德育滲透于班級管理之中,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獲得智慧、啟迪人生、提升德性,促進了主體生命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新疆喀什疏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