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敏++王德平++鄧楠楠
摘要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也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由此可以看出,生態循環農業將會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指向標,并且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將從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發展模式和當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政策等方面來進行生態循環農業的研究綜述。
關鍵詞 生態循環農業; 循環經濟; 研究方法;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224-04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dhere to green development proposed.We must give top priorit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dhere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ies of family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keep utilize all kinds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ally.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Deep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form program》 is also proposed,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duction and clean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should be extended,and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As can be seen,the ecological cycle of agriculture will be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 direction,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refore,the research on the concept,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ycl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ycl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colog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circular economy;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summary
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發展現代農業中,都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重視土地、肥料、水資源、農藥和動力等生產資源投入的節約和資源利用的高效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轉型期,現代農業更加強調農業發展的科學化、集約化和規模化。而生態循環農業是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結合起來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及《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的最新要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才能更好的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1 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
雖然國外已經將循環經濟應用于農業,但“循環農業”這一說法最早是陳德敏在2002年的《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文中提及的,只不過當時他只是對循環經濟做了一些介紹,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隨后出現了2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種是以周震峰為代表,他認為循環農業是多級循環利用,減輕環境污染的一種農業模式。另一種觀點以郭鐵民為代表,他強調將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的各種資源要素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加以統籌協調。但迄今為止,對循環農業的概念和內涵的界定,學界尚未達成明確和統一的認識。有些學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孔凡標等[1]指出生態循環農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理論、生態工程學方法,以節約能源資源、實現環境保護為目的,以生產全程清潔、廢棄物資源利用、產品安全供給為方向,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方式。
黃國勤[2]認為循環農業是以農業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原理為指導,通過能量多級流動、物質多次循環、資源再生利用、產品加工增值、產業鏈接融合等多種途徑與方法,遵循公認的“3R”原則。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效益最大化和對資源環境消耗的最小化的農業發展模式。
趙 華等[3]指出,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的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循環農業以綠色GDP核算為標準,以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為導向,追求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注重在農業生產的體系種運用循環經濟理念,運用能量高效轉化原理和物質高效循環原理,通過調整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農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最小污染,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生產模式。
1.1 生態循環農業與生態農業
任春英[4]認為生態農業就是要建立一個集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為一體的復合性系統。馮卉[5]指出生態農業是在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的前提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一種發展模式。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是2個概念,但兩者也有聯系。林忠華、蔡元呈[6]認為生態農業與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和內涵是相輔相成、內容是相互包涵的,兩者處于統一體之中,生態農業是循環經濟的基礎。
張秀明、姜志德[7]指出生態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聯系在于兩者都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它們的區別點在生態循環農業更加強調物質與能量在一定范圍內的循環流動與利用;而生態農業對這一點沒有嚴格的要求。生態農業側重于生產環節,更加重視生態效益,生態循環農業側重資源的有限性,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以“3R”原則為核心,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產出的目的;生態循環農業為生態農業的高級階段,生態循環農業包含生態農業所表述的內容。
1.2 生態循環農業與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的特征是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王英姿[8]認為現代農業的特點就是將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創新成果不斷引入農業領域,使之成為一個多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知識系統與工程系統。李金[9]指出農業技術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必要基礎,必須堅持采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才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賀秀麗[10]總結到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是一種農業形態,這種農業形態是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現代先進水平,也就是機械化。
但是,過多的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增加農作物的產量、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大衛·弗羅伊登博格[11]《中國應走后現代農業之路》中指出現代農業完全依賴礦物燃料,隨后又要釋放二氧化碳。它需要太多太多的人離開農村的家園,遷居到本就人滿為患、遭到污染的大城市。他同時強調了貌似強大的現代農業的脆弱性。“現代農業經濟是脆弱的,它很容易被打碎。它經不起氣候和社會的巨變”。蔣玉明[12]指出如果過度依賴農業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例如機械化的大生產使很多農民選擇離開農村走向城市,甚至逐漸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業商人”。
即使現代農業有這些不足,但現代農業的要求也還是生產出高效、安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產品,基于這一點,生態循環農業的優越性就顯示出來了,因此可以說生態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實現的途徑之一。唐華俊[13]指出生態循環型農業是一種低投入、高循環、高效率、高技術、產業化的新型農業,生態循環型農業與現代常規農業、傳統農業存在明顯的區別,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方式上的一次革命。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可以降低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對環境帶來的傷害,彌補現代農業的不足之處。
1.3 生態循環農業與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休閑,增強市民對農業、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與生態循環農業相比,休閑農業更側重于與農業活動相關的旅游接待活動,類似于“觀光農業”,而不像“循環農業”更多關注于農業活動本身。
綜上所述,將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歸納: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資源的投入,加大廢棄物的利用程度,按照“資源—農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流程,實現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生態環境友好不受破壞、產品安全高效的可持續的農業發展的經濟模式。
2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發展模式
2.1 國外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2.1.1 物質再利用模式。一是日本愛東町地區循環農業,其核心內容是發展油菜生產,一方面將廢棄食用油進行回收,再加工處理成生物燃油;另一方面,通過堆肥或飼料化處理使油渣成為優質的有機肥料或飼料。二是德國的綠色能源農業,其核心是從一些農產品中提取礦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
2.1.2 減量化模式。一是以色列節水農業,滴灌、噴灌、微噴灌及微滴灌等技術在以色列普遍使用,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溝渠漫灌方式;二是美國的精準農業,1990年以后,美國將GPS系統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相比傳統農業增產30%左右[14]。
2.1.3 資源化模式。運用發酵設備將下水道污泥、家禽糞便及企業的有機廢物制造甲烷用于發電,剩余的固態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態成分處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實現了廢物的高度資源化和無害化。
上述幾種模式都遵循了生態循環農業的3R原則,并都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減少了資源的投入,同時為廢棄物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即使這些模式只是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仍能為我國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提供借鑒。特別是美國的精準農業模式,如若我們能將互聯網與農業生產良好的結合起來,必定會給生態循環農業帶來更大的優勢。
2.2 國內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稻—魚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在中國水稻產區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其特點是利用水稻和水產品魚等生物生長對土地、水和氣候等主要自然生產條件有重合性的特性,采用適用的技術,在同一土地上同時產出多種農產品。這種模式利用了稻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的作用機制,達到控制或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從而改善生態環境。但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循環的環節也比較的簡單。
在稻魚種養結合模式的基礎上,發展更深層次的農業種養模式,該模式以沼氣為紐帶,利用食物鏈加環技術,將養殖業、種植業及加工業聯系在一起,在農業系統內做到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優質、效的目的。主要有 “牧—沼—糧”“豬—沼—菜”“牛—沼—果園”“豬—沼—茶”等“三結合”幾種模式
同樣以沼氣為紐帶的還有農村家庭型循環經濟模式[15],其代表是北方的“四位一體”生態家園工程。在農戶庭院內建設廁所、豬圈,溫室內建沼氣池,以養殖業帶動沼氣建設,以種植業促進養殖業,沼氣用作生活用能,沼渣可作肥料,形成了資源的良性循環系統。
而后為了延伸農業產業鏈,程克群等[16]還提到了農業副產物再利用型發展模式。如利用秸稈、牛糞等副產物進行食用菌的生產,以延伸農業生態產業鏈,實現“副產物—食用菌—菌糠—肥料—大田作物”的多級利用和良性循環。
張立華提到生態農業園模式和循環生態旅游觀光農業模式。生態農業園模式是在一個園區內利用農業生產模式之間的鏈接關系來實現對能量和物質的閉合循環利用。循環生態旅游觀光農業模式是將農村、農業和旅游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這2種模式都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延伸和滲透,將會為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提供基礎。
唐華俊提到以生態農業模式的提升和整合為基礎的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是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或農民專業協會等組織形式將散戶農民集中管理,擴大生產規模,實行種養加一條龍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相呼應,值得借鑒。
繼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之后,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四化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及目標,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而生態循環農業正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途徑之一。針對這一點,王曉莉、孟慶國[17]提到合作農場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該模式依以集體經濟組織為土地規模化的經營主體(合作農場),是集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農民就業保障與農村的社會管理多重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模式,形成了集種植業(稻田和果園)、養殖業(豬場和羊場)、生態旅游業“三位一體”的優化組合。
以上模式大多是因地制宜而總結的不同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不能代表我國循環型農業的全部。
3 生態循環農業研究方法
晏永剛[18]在研究重慶市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時指出可以運用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系統工程等相關理論: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橫向分析與縱向分析相結合的綜合集成研究方法來展開研究。生態循環農業正是循環經濟理論的一種應用,因此晏永剛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作為研究生態循環農業的一種借鑒。
周 穎等[19]指出可以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構建計量模型,選擇合理的評價指標,開展模式內部的物質流、能量流及價值流的評價與分析,探索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定量分類的依據;深入開展有關生態循環農業運行效率評價、農業產業系統循環功能的綜合評價及農業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的研究等。
祈春節、李崇光[20]總結了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演進。他們指出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與研究方法的演進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學習引進為主,這個階段主要采用調查法和定性分析法,也開始出現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分析方法來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第二階段是消化吸收階段,這個階段模型計量等實證方法逐漸得到廣泛使用;第三階段是跟蹤模仿階段。他們還歸納了國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廣泛應用數學作為主要分析手段,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三大類,即理論分析、實證研究以及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而在理論分析中,既有建立命題的理論歸納,又有理論上的邏輯演繹;二是有一部分學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集中于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引力模型的運用;三是重視實際調查獲取第一手數據資料,即問卷調查法;四是善于運用案例分析法。
張立超[21]在中國循環農業發展評價研究中指出主要按照平價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開展工作。具體來說就是第一步用定性分析預選評價指標,首先用綜合法把指標按一定的標準進行聚類,使之體系化;再使用分析法使之具體化。第二步運用定量判斷方法篩選評價指標。對于指標的計算其處理方法如下:第一步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解相關矩陣;第二步用spss17.0軟件來分析循環農業評價分類指標。張立超的研究方法為我們后期所得的數據的處理有著很大的幫助。
肖忠海[22]指出國內學者對循環農業的定量分析主要是:BPEIR模型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人文發展指數法、可持續發展評價法、分類分域評價法等。
李峰[23]又提出了幾種可以借鑒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獻分析法,通過對大量文獻的分析和述評可以理清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二是系統分析法;三是還原論和整體論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四是邏輯推理、復雜性系統理論分析方法。
雖然每位學者所提出來的研究方法并不都是針對生態循環農業的,但在研究生態循環農業的時候仍然可以對他們的研究方法予以借鑒,以此來幫助研究更加方便的展開。
4 我國循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1 存在的問題
華梅志[24]結合循環經濟的概念和特點,剖析了影響中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一是農業生產意念減弱;二是農村從業勞力匱乏;三是擠占農村土地資源;四是種植模式簡化單一;五是社會保障機制缺失;六是市場運行機制偏失。
郝寶祺[25]認為中國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陳舊,循環經濟意識淡漠;二是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不盡完善;三是循環農業技術研發滯后,科技支撐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強化;四是財政支持力度不夠;五是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尚未形成;六是市場拉動力不強;七是農業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張立華[15]對我國西部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作了分析,他指出,西部農業應抓住機遇,結合其自然條件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道路。但西部地區仍然面臨一些障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脆弱;二是生態觀念滯后;三是農業經濟基礎薄弱;四是業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五是經濟與科技水平落后;六是生態農業市場機制和服務體系的水平較低;七是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不足。
孔凡標等[26]結合東海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方面的經驗,認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不足;二是技術研發推廣滯后;三是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四是秸稈利用不充分;五是養殖場畜禽糞便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六是部分工礦企業排放污水、粉塵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影響。
孟祥林[27]指出雖然我國循環農業借助科技力量得到迅速發展,出現了秸稈利用、生態觀光、水陸依托等發展循環農業的典型案例,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業鏈條較短;二是生態意識不夠;三是經營過于分散。
錢渡[28]指出我國生態循環農業還存在以下的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規模過小,導致土地和勞動產出率不高,提高生產成本;二是投入力度不足,資金短缺成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三是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推廣存在障礙。
4.2 對策
唐思航[29]對加快發展中國循環農業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對發展循環農業的重大意義進行宣傳,對相關知識進行普及;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三是開展技術培訓工作;四是發展循環農業服務機構,形成循環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五是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六是頒布相應財政金融政策,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證;七是建設農業加工園區,培植循環農業的經濟載體。
席建峰等[30]提出發展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議:一是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二是完善農村土地政策,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三是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四是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吳群[31]提出高效高效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一是構建大農業循環產業鏈,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順暢連接;二是加強區域性循環農業企業共生平臺建設,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三是建設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推動高效循環農業發展;四是培養循環農業人才隊伍。
李曉俐、陳陽[32]提出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的建議:一是樹立全民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理念;二是因地制宜地選擇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政策體系;四是加快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
張紅[33]提出對大連市循環農業發展的建議:一是加強領導,大力開展循環農業的教育宣傳工作;二是認真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推動循環農業的發展;三是科學規劃,加強對循環農業建設的有序引導;四是加大循環農業相關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力度;五是創新建立發展循環農業的技術支撐體系;六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部門協作,多渠道籌集資金。
董美貴[34]提出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建議:一是出臺政策,加強指導;二是技術創新,提升能力;三是資金投入,完善體系;四是積極培育循環農業經濟載體。
5 結語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生態循環農業正是能夠實現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為我國農業發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模式。我國很多的學者也已經加入生態循環農業的研究中去,但究竟如何有效地在我國推廣生態循環農業,需要提出一個適合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情況的循環農業的完整體系,以及如何將高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何構建新的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以及高新技術應用于農業循環發展中去將是探索研究的方向,為有效利用環境資源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理念思想,為生態環境建設做出努力。
6 參考文獻
[1] 孔凡標,沈軍,臧崢崢.生態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淺談東海縣桃林鎮“豬-沼-菜”循環農業模式的實踐[J].上海蔬菜,2012(1):8-10.
[2] 黃國勤.中國循環農業:特征與發展趨勢[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4(6):117-122.
[3] 趙華,王玉蓉,張榮榮.我國發展循環農業的法律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19):335-337.
[4] 任春英.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5(12):6-8.
[5] 馮卉.關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思考[J].現代園藝,2015(14):33.
[6] 林忠華,蔡元呈.生態農業建設是發展循環農業的最佳實踐模式[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4(2):6-9.
[7] 張秀明,姜志德.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比較[J].農機化研究,2009(6):231-233.
[8] 王英姿.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要重視舒爾茨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14(2):41-44.
[9] 李金.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24):225.
[10] 賀秀麗.關于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及目標任務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24):230.
[11] 大衛·弗羅伊登博格,周邦憲.中國應走后現代農業之路[J].現代哲學,2009(1):68-71.
[12] 蔣玉明.現代農業技術的積極意義及弊端反思[J].南方農業,2015(9):177-178.
[13] 唐華俊.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戰略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8(1):6-11.
[14] 劉渝,杜江.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及啟示[J].環境保護,2010(8):74-76.
[15] 張立華.西部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路徑選擇與支持體系創新[J].經濟問題探索,2011(3):157-160.
[16] 程克群,馬友華,欒敬東.低碳經濟背景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應用:以安徽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52-55.
[17] 王曉莉,孟慶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合作農場型生態循環農業的制度創新機制研究:以江蘇太倉東林農場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1):52-56.
[18] 晏永剛.重慶市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19] 周穎,尹昌斌,邱建軍.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分類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6):1557-1563.
[20] 祁春節,李崇光.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演進與創新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1.
[21] 張立超.中國循環農業發展評價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1.
[22] 肖忠海.綠色消費視角下的循環農業理論研究述評及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60-562.
[23] 李峰.我國中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24] 華梅志.中國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現狀、前景和途徑探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9):10-13.
[25] 赫寶祺.中國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障礙與對策[J].社會科學戰線,2010(3):254-256.
[26] 孔凡標,沈軍,臧崢崢.當前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存在問題[J].現代農業,2014(3):64-66.
[27] 孟祥林.循環農業與“循環鏈”構建:經典案例、存在問題與發展選擇[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5-21.
[28] 錢渡.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現狀及對策[J].學習月刊,2015(20):11-12.
[29] 唐思航.加快發展中國循環農業問題探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6-20.
[30] 席建峰,高飛,房蘇清,等.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2(9):47-48.
[31] 吳群.高效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與思路[J].經濟縱橫,2014(9):24-27.
[32] 李曉俐,陳陽.借鑒國外循環農業模式,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5(21):31-32.
[33] 張紅.大連市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4):320-321.
[34] 董美貴.試論國內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困難點[J].福建農業,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