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麗
摘 要: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蹦壳?,孩子愛玩的玩具有很多,大到一些高結構的材料,如大型滑梯、攀登架等,小到一些班級區域材料,如電動玩具等,然而如何運用自然資源,就地取材,將自然類的,低結構的材料運用到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去,對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對幼兒的再學習有著重要價值。
關鍵詞: 自然材料;幼兒園;區域活動
江蘇省張家港市福前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地處鄉下,是一所散發著濃郁田園氣息的兒童樂園,倡導“自然、自為、自由”的辦園理念。自然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手可得,造價低又無污染,而且深得幼兒喜愛。幼兒在擺弄自然材料的過程中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和親歷體驗,都得到適宜發展。但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有較多的教師把自然材料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時,常會引發以下幾種問題。
(1)材料利用率不高:我園自然資源豐富,有草叢里的枯樹枝,有野花坡的鵝卵石,有墻角的矮木樁,孩子們都很喜歡,因此教師會把這些材料都搬進教室。但教師缺乏對利用材料的思考,認為收集到的就是“寶”,不考慮材料的適宜性和需要性。
(2)材料多而雜亂:由于我園地處鄉下,自然材料隨處可見,教師在提供材料時盡可能“多多益善”,這樣容易“雜而亂”。幼兒在選擇材料時會分散注意力,玩一會就會選擇其他材料,容易分心,不穩定,進行材料操作時大多數都會“走馬觀花”,不能專一地進行活動。
(3)材料的單一性:提供的自然材料種類繁多,但一種材料只能發揮一種作用,尤其是在不同的區域,材料的單一性顯得尤為明顯,區域與區域之間不知道如何融會貫通,材料沒有延續性,相互間過于獨立,缺乏聯系與可變性,這樣會導致幼兒概念形成不正確,所學知識不能遷移,限制和阻礙幼兒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針對以上幾種問題,如何將自然材料有效地投放在區域活動中,使每個幼兒都得到適宜的發展呢?經過研究與實踐,我認為具體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主思考,充分利用
因為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收集自然材料相對容易得多,這就要求教師將這些材料進行充分的利用,而不是堆在教室的角落染灰。孩子們喜歡,教師就應該引導。教育在生活之中隨處可見,比如在中午散步時,路過幼兒園的小池塘,池塘兩岸的桃花開得正艷,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贊嘆桃花的美麗!然而如何將美麗的桃花搬進教室呢?孩子們一起討論,動腦筋,最終想到了收集枯樹枝,將橡皮泥搓成美麗的花型粘貼在樹枝上,這樣就形成了小組分工,一部分孩子在“野花坡”“雜果林”收集枯樹枝,另外一部分孩子進行橡皮泥的制作,剩下的孩子進行最后的裝飾,充分體現了我園的辦園理念:自然、自為、自由,孩子們既思考又合作,作品既環保又有創意,美麗的“桃林”就這樣誕生了。
二、目的明確,有的放矢
教師要有計劃、有目標地將教育目標隱性地體現在材料投放之中。因此,教師只有對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目標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針對性地投放那些對幼兒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難度的操作材料,從而使材料能滿足幼兒現階段發展的實際需要。
例如在數學區內,我剛開始投放了很多自然材料,大豆,花生,松果,等等,讓幼兒進行比大小、長短,數數。剛開始孩子們饒有興趣,這個擺擺,那個拼拼,但是時間一長我發現孩子們只是對材料本身感興趣,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操作,豐富的自然材料在孩子們面前就只能是擺設。為了改變現狀,我細心觀察,及時調整,將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先為幼兒提供兩種單一的材料,比如紅豆、黃豆,教會他們如何利用這兩種材料進行分類、排序,再根據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繼續投放兩種材料進行分類練習,排序,等等,種類逐步增加,層層遞進,從而在幼兒感興趣的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操作方法,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自我挑戰。
三、材料變化,創意不斷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一種材料可以利用于不同的區域。在我們班的百寶箱里有很多的樹枝,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粗粗細細,孩子們時常將樹枝運用在多個地方。比如在數學區,孩子們用粗細高矮不同的樹枝進行比較,你的長,我的短,有的能力強的孩子還會利用樹枝進行測量,看看桌子有多長,椅子有多寬,需要幾根同樣大小的樹枝才能完成;又如在建構區,孩子們玩膩了塑料積木,大型積木,就會嘗試尋找“新玩具”,三三兩兩地找幾根樹枝和樹樁,建起了軍事基地,造起了柵欄,又在菜園里收集了許多小石頭壘起了碉堡;再如在美工區,有的孩子用多彩的顏料給樹枝刷上顏色,當作工藝品,也有的孩子將有顏料的樹枝擺成不同的造型印在畫紙上,并進行適當的添畫,又是一幅別具匠心的作品??吹胶⒆觽兏挥袆撛煨缘膶我坏臉渲M合成這么多好玩的玩具,并能充分尋找自然材料充當替代物,我不得不感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
四、深處自然,用心發現
不論材料有多好,有多少種探索的可能性,最主要的還是要放手讓幼兒自己去尋找,體驗這種“尋寶”的樂趣。陳鶴琴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敝挥姓嬲尯⒆幼哌M自然,感受自然,才能體驗到大自然帶來的魅力。我園是一個詩意棲居的幸福田園,有野花坡,雜果林,一畝菜地,教師用不著將大自然搬進教室,而應該讓孩子回歸自然,找一找籬笆上的薔薇花有幾種顏色,數一數枝頭的枇杷果有幾顆,和油菜花比比高矮,稱一稱菜園的冬瓜有多重。孩子們在田園里可以幸福地奔跑,累了可以坐在柚子樹下乘涼,和同伴們一起討論剛剛發現的甲殼蟲;愛美的小姑娘在野花坡采摘自己喜歡的花兒,或裝在花瓶中,或進行一次精彩的插花比賽;渴了的孩子可以摘低矮處的櫻桃,放在涼水里洗一洗,嘗一嘗,潤入心田。孩子們可以在樹蔭下寫生,在沙池構建城堡,在山坡上放風箏,多么愜意!
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教育的載體,生活是一本天然的教科書,融入到大自然中,和花草為伍,取自然材料為用,可以讓幼兒真正感受到地域資源中自然材料之美。所以,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投放自然材料時要使材料真正作用于幼兒,使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新知,獲得適宜發展。只要我們用心尋找,相信自然材料一樣能成為孩子游戲的主角。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福前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