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恒+方達
摘 要:“中體西用”,作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以及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理論,它在一方面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使得中國邁出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重要一大步。但是在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保守性”,導致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遲緩。但是,總體上來看,“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理論還是利大于弊的,歷史也恰恰深刻而準確地證明了這一點。
關鍵詞:中體西用;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局限性
1 “中體西用”提出的歷史背景
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那么,自然,“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具有一定的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它是近代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以下,我將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介紹“中體西用”這一理論。
在政治上,封建專制統治嚴格把握著中國的命脈,為避免外族的侵擾甚至實行嚴守“閉關鎖國”政策。然而,作為東方的巨龍,這塊土地因為他所孕育的龐大人口及富饒的原料還有那令人兩眼放光的市場早已引起了西方的覬覦。中國,這個在反抗侵華戰爭中的屢屢戰敗的“天朝上國”,終于感受到了外界的壓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更是讓國門洞開,讓這條“東方巨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展,清政府的腐敗懦弱,都在進一步加劇清王朝的政治危機。
在經濟上,雖在明清之際,江南地區已有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重農抑商”這一思想仍在大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遲遲不得變更,商業的發展自然沒能得到大家的重視,資本主義也因此而長期處于“萌而不發”的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霸道地穩居統治中國經濟發展的地位,張狂地舞爪。伴隨著英國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外商在通商口岸紛紛設廠,雖然規模小但卻足以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濫觴。
在思想文化上,清朝政府實行文化專制統治以及文化排外主義。用高壓手段鉗制思想,禁絕一切不利于維護專制統治的任何言論,以僵化的“理學”作為官方統治哲學。他們想要重新興起明清之際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學以致用”精神,實現對考據學風束縛的突破,以實學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并倡導改革變法之精神。“中體西用”就在此背景下出現。
2 “中體西用”的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體西用”開始了它由萌芽到初步產生,再到發展到最終成熟的歷程。
林則徐、魏源可謂代表,是起“啟迪”作用的關鍵人物。鴉片戰爭中國慘敗的事實使得他們從盲目的“天朝上國”的迷思中走出。作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編寫了《四洲志》用來介紹外國國情并提出“以夷制夷”的思想,而魏源則在《四洲志》基礎上,補充編寫了《海國圖志》,并在書中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林、魏二人認識的,必須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才能更好地維護國門。而此思想便成為“中體西用”的萌芽。
在提出“制夷”說近二十年后,曾國藩議復“俄法助戰”之議的奏折中提出“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為林、魏二人“制夷”說的重提,成為洋務運動的正式開端。而馮桂芬于一八六一年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到,“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成為“中體西用”論最初的表述,亦是“學西方,謀自強”時代精神的論綱。這一思想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有重大的影響。
洋務派各代表們均對“中體西用”做出了各自的論述。郭篙熹說:“西洋之入中國,誠為中國一大變,其氣機甚遠,得其道而順用之,亦足為中國之利。”他希望能“順用”西洋之技來為中國圖利。薛福成在其《籌洋色議》中的《變法》篇說:“今誠取西人氣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揚、文、武、周公之道。”他希望“以舊衛新”,以西方“氣數之學”衛“文武周公之道”。王韜則將其觀點表述為“形而上者中國也,以道勝;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勝,如徒頌西人,而貶己所守,未窺為治之本原者也。”而更未著名的應是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一書中也指出,“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他們均主張以西方先進技術作為衛國御辱之道,以中國傳統思想作為原則。1897年,孫家鼐在《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這樣寫到:“今中國京師創立大學堂,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本,西學為用;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此后,中國的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在“中體西用”的理論指導下創建。
3 “中體西用”指導下的洋務運動
在經濟方面,洋務派在“求強”“求富”口號下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如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李鴻章的江南制造總局等。后來又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上海織布局、天津礦務局等。在洋務企業的帶動下,一些民辦工業也紛紛開辦,如上海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等等。這些近代企業用現代化機器代替手工勞動,促進了中國工業的發展。
在軍事方面,洋務派開始籌辦近代國防,海防和陸防相表里。在陸防方面,整頓防軍,創辦天津武備學堂,以德國軍法操練軍隊等。在海防方面,向外國購軍艦,建立起四只水師。同時開始用近代武器武裝軍隊等。這些軍隊的部署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在教育方面,從封閉走向開放。先是在教育內容上突破了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唯一標準的封建教育體制,將西方的自然科學等引入了中國。并且開辦了多所新式學校,京師大學堂則為其中典范。之后再學制改革,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改變。尤其是向海外派遣留學生,培養出了眾多優秀人才,如詹天佑、嚴復等人。“中體西用”為受封建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提供了一條學習西學之路,有利于沖破封建傳統思想的禁錮。
4 “中體西用”的局限性
中體西用,但中和西,畢竟本就不是一個相同的“體”,就像一件衣服,是為另一個人量身定做的,在他身上任何細節都好的恰到好處,而換在了另一個人身上,畢竟兩個人的身體構造不同,即使這件衣服能夠彰顯很多優點,但是始終有很多地方,很多小細節并不適合。
雖然“中體西用”理論在推動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的貢獻,但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的戰敗,洋務運動的失敗,這些用血和淚為代價的戰爭,活動也向眾人證明了這一思想所具有的局限性。
作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理論,“中體西用”思想雖然有力的推動了晚清三次近代化運動,但其保守性及局限性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中體西用”是一個矛盾的理論,欲以先進的資本主義元素去挽救危急關頭的封建主義,本質上便是有悖常理,難以達成的。隨著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洋務運動”的逐步展開,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沖突也會逐漸拉大,以致斷送了這一事業。洋務派們依舊死守著封建殘軀,不肯罷手,企圖以華麗虛假的外表掩蓋。最終歷史證明了沒落腐敗的封建制度是無法挽救的。
參考文獻
[1]王文江.王超.洋務運動“中體西用”思想述評.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124-127
[2]方克立.評“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哲學研究.1987(9):29-35
[3]鄭征成.張業頂.論“中體西用”思想的進步作用.菏澤學院學報.2008,30(3):113-116
[4]陳旭麓.論“中體西用”.歷史研究.1982(5):40-56
[5]丁偉志.“中體西用”論在洋務運動時期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1994(1):101-118
[6].丁偉志.中西體用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7].袁鈺.“中體西用”文化觀的形成和發展—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時期.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21-23
作者簡介
王佳恒(1997-),寧波大紅鷹學院學生。
方達(1982-),寧波大紅鷹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