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華 楊玉平
摘 要:校企合作在我國已發展多年,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方式,受到了各行各業的認可和歡迎。與校企合作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案例不在少數,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本文對暴露出的一些關鍵問題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對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問題與對策
1 前言
校企合作是在我國已倡導多年,在現有的許多研究中,學者們都從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幾個方面進行了相當多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模式,同時也總結了些許經驗和問題。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相比于本科以上等高等教育,更需要大量的實踐技能操作。校企合作的教育培養人才方式是我國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經路徑,它不僅是企業和學校的合作[1],也是將實踐融入教學,教學服務于生產,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通過對國內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案例研究發現,雖然校企合作發展多年,但發展效果不太理想[2],很多較大企業最后是放棄與學校合作而自己創建培訓學校,有實力的院校也自己創建工廠,使社會綜合資源難以整合。這說明學校和企業都需要合作,而迫于一些困難、問題而放棄了合作。本文通過對校企合作問題梳理并分析,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
2 校企合作問題分析
2.1 保障措施不夠健全
(1)法律政策保障問題
對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較欠缺,雖然目前我國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文件,但多是上層指導性的法律文件,很多地方政府沒有相關的法規,或者也只是一些指導性的法規,對具體問題的法律定性以及具體問題的處理辦法并沒有量化或細化,造成無法可依,執法困難,最終出現合作問題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2)風險保障問題
校企合作是在原有課堂理論教育基礎上的改革,是改革就有一定的風險,風險根據合作內容、合作方式有不同的程度,對于我國具有一向求穩的心態,很多企業和學校都不敢輕易踏出合作這一步,或者說都不敢輕易放開手腳往里面投入。目前,政府對校企雙方參與合作項目的風險沒有相應的政策保障或者說是保障不到位,一旦出現問題,學校和企業是主要風險承擔者,都會受到較大的利益損失。
2.2 合作不夠深入、責任不夠明確
目前的校企合作還存在合作不夠深入、責任不夠明確的現象。一方面,參與合作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然而中小企業往往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在人才培養上,認為和學校簽訂了培養合同,以后具體培養人才的執行就完全交給學校,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會與企業需要的人才質量需求或多或少會有偏差,使企業可能會逐漸地對校企合作失去信心。有的中小企業更愿意高新在大企業挖人才,降低時間成本,人才也不需要適應,可馬上上崗。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學校較欠缺主動性,缺乏服務意識,不會以服務者的身份去考慮企業的人才需求。在合作協議簽訂后,對合作的具體細節部分責任不夠明確。
2.3 辦學體制問題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制定的政策對校企合作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政府的介入使校企合作成功的幾率大大增加,在校企合作的研究中,許多學者把政府的作用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4]。但政府和體制往往是困綁在一起的,在教育辦學中,有些困難是在當前體制下難以解決的,同樣校企合作的一些困難也需要在現有體制的改革下才能順利進行。
2.4 激勵機制欠缺
學校和企業能進行校企合作走到一起,都是有各自利益的考慮,參與校企合作的人員的利益也應考慮到位。目前學校對參與校企合作工作的老師只是額外上課的課時費或小部工作上必須花費的補貼;企業員工也只是得到企業給予的小部分補貼。對合作項目沒有單獨的獎勵制度,或獎勵金額較少,不足以調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
3 校企合作對策及建議
3.1 辦學體制改革
體制是上層建筑,其改革必須從內部著手。近些年,辦學的改革和創新遇到了體制所帶來的一些困難,呼吁體制改革,高校教育“去行政化”就是眾多學者提出來的觀點之一。在整過合作過程中,政府是倡導者、是帶頭人、是協調者,肩負著為合作保駕護航的重要責任。然而有的地方政府又不能參與過多,政府應轉變職能,從監督管理校企合作轉變到服務校企合作,應把握好服務和管理的程度,將控制過程變成服務過程。
3.2 明確責任、轉變意識
明確責任、轉變意識是校企合作深入進行的必要條件。普遍的校企合作就是校企雙方將合作協議簽完之后,學校培養人才,畢業后到企業上班,最后發現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達不到企業所要求的,造成企業對校企合作必要性的懷疑。其實,在整個合作的過程中需要企業對所培養的人才進行技能達標考核,并且是以職業上崗的標準來進行考核,對整個培養質量過程要做到全程跟蹤監控。對于學校,作為培養人才、提供人才的一方,應積極主動,增強服務意識,以企業用人標準為人才培養目標。
3.3 量化合作管理過程
校企合作不應流于表面,應在簽訂合作協議之后,制定一系列有關技能人才培養的計劃、制度、規范等。具體合作的內容要進行全程跟蹤監控,企業和學校要隨時掌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達標,將計劃制定得盡量詳細,將各種考核指標進行量化,達到精細化管理、精準技能人才培養。隨時發現偏差,糾正偏差或調整計劃。
3.4 完善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校企合作長期有效良好發展的保證,政府應制定具體的獎勵政策,對于合作效果良好的企業和學校,政府有必要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對于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企業和學校都應各自制定相應具體的獎勵制度,可根據校企合作結果的情況,進行績效考核,給予不同程度的額外獎勵,以示對員工和教師在合作項目中努力工作的肯定。
3.5 加強保障措施
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風險,需要政府制保障措施為校企合作保駕護航。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在現有基礎上制定更加具體的有關校企合作雙方權利與義務的法律文件,使執法者有法可依,并且在執法時應嚴格依法處理。對于校企合作的風險問題,政府應出臺相關的規避風險的政策,一旦合作出現問題,使校企雙方承擔的損失能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張勇忠.當代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4,(27):38-39.
[2]何興國,潘麗云.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25-26.
[3]張健.校企合作整合的問題觀照與因應對策[J].職教論壇,2014,(16):70-74.
[4]趙蒙成.校企合作質量:現狀、問題與提升策略——基于蘇州市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6,(28):49-56.
作者簡介
童世華(1980-),男,重慶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
楊玉平(1984-),男,重慶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