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 馬茜 黃思靜 李普發 陳曦
摘 要:邳州市非遺文化種類眾多,具有極強的文化發展潛力。但目前許多非遺項目卻面臨著瀕臨失傳的窘境、傳承人后續無人的局面。非遺文化產業化運作模式歷來飽受爭議,但基于邳州一些宜產性非遺項目嘗試通過傳承人的傳承方式轉變,打造產業品牌形象,實現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收益,具有極強的可行性。本文通過對邳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品牌打造進行分析,力求加快實現邳州地區宜產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同時促進邳州非遺文化的全面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產業品牌化
1 邳州非遺產業化的自身條件
1.1 邳州非遺文化自身的價值
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即具有文教價值和經濟價值。一方面,邳州每一項非遺技藝都經歷了歷史沉淀,無形中已經化為邳州豐厚的文教資產,另一方面,文教資產在歷史的沉淀過程中又衍生經濟價值,它能夠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邳州的文教價值。兩者互利共生,相輔相成。
1.2 邳州非遺開發的法律支持、政策扶持
非遺產業化一直是廣受爭議的焦點,因此在邳州非遺產業化措施實施之前,要制定相對完善的法律基礎,權威性的制度保護措施,以保證非遺產業化中生產、銷售過程的通暢化,讓非遺產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保護和發展雙管齊下,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1.3 邳州非遺的核心要素及市場化運作
邳州非遺產業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給非遺傳承人或非遺的相關群體帶來現實的經濟收益。要達到這樣的成果,一方面要抓住非遺傳承的核心要素——非遺傳承人,讓社會和政府同時對傳承人進行輔佐保護,使非遺傳承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在市場化經濟體制下,邳州應加快非遺產業鏈的建設,立足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開發,模仿高校非遺“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將傳承人、非遺生產基地、市場化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邳州非遺產業化的獨特體系。
2 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難言之隱
2.1 傳承人的局限
時代在飛速發展,眾多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從手藝人變成了“守藝人”,他們未來得及與時代共進退,只單單用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面對產業化的沖擊,他們沒有積極應對,而采取一種偏激的保守措施,不肯接受非遺工藝的產業化發展,存在自我封閉的局限。
若想打破該局限,最為關鍵的是讓傳人主動迎合社會的新變化,做出適當的改變,使其手藝能夠在新時代里能夠繼續為時代所接受。在守護中求發展,才是民俗文化正確傳承方式。另一方面,傳承人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都處在較低范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傳承人的傳承行為,阻礙了邳州非遺的多元發展。
2.2 非遺文化背后的利益紛爭
目前,邳州部分非遺工藝的發展如火如荼,但非遺發展背后的利益糾紛仍不容樂觀。部分非遺技藝者為爭得傳承人的頭銜而費心思,只為了當地政府給予的補助資金,非遺技藝傳承者的素質問題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盜用非遺傳承人的作品,賺取金錢,不理會傳承人的權益,不給予傳承人補償,忽視利益的合理分配問題,致使當地非遺傳承和發展進度緩慢。
2.3 傳統思想與產業化根深蒂固的矛盾
產業化是對于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其先進的工藝完全服務于資本。老手藝人堅守的是原始而純粹的手藝,是最根本的文化內涵。面對機器,面對產業化,手藝人選擇大都是拒之門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脆弱、非物質形態流變或無形、表現形式個性獨特、傳播擴散呈現民族地域等特點,因而決定了其不能完全像工業化產品一樣無限制地規模化、批量化、標準化生產,而更有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進行產業化,即使對其產業化也會前景暗淡、步履維艱且負面效果較大。
3 邳州非遺產業化品牌發展的對策
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讓邳州非遺文化的發展逐漸走向劣勢,邳州非遺的產業化應運而生,如何打造別具特色的邳州非遺文化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保護和傳承邳州非遺,成為邳州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3.1 充分利用現有媒體資源,加大對邳州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媒體的消息傳播成為主力,借助媒體宣傳邳州非遺產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們需要建立起集文化與技術于一體的邳州非遺宣傳方案,將邳州非遺文化的共性與個性集中體現,打造邳州非遺文化的特有品牌,營造邳州的非遺文化發展氛圍,實現非遺發展與宣傳的一體化效果。
3.2 深入對邳州非遺歷史背景的挖掘,創作“新非遺”,培養“新傳人”
每一項邳州非遺工藝都是歷史積淀而來,它們發展至今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故事。我們將這些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來,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審美觀念,創作最具邳州非遺特色的文化產品,不斷開拓邳州的非遺品牌類型,提高邳州非遺的含金量,將邳州非遺產業做大做好做強,讓非遺文化保持活態傳承。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積極發展新生力量作為邳州非遺文化的新一代傳承人,鼓勵他們個性發展,將本土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創作邳州“新非遺”。
3.3 建設及完善市場化經濟體制建設,篩選邳州適合開發的非遺項目
邳州非遺的市場化經濟體制建設,需要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在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建設過程的同時,還應設立非遺產業化所需的督查小組、審核部門,確保邳州非遺產業的市場化發展合理有序。另一方面,利潤的合理分配問題也亟待解決,傳承人、企業和政府應在三方利益協調合理化的情況下,再進行市場的發展,以免日后的沖突加劇。
市場化的發展要選取邳州合適的非遺工藝,不能一概而論,囫圇吞棗,降低邳州非遺產業化的效率,破壞邳州非遺工藝的本土化發展。
3.4 重視非遺傳承人
目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與非遺文化有關的活動層出不窮,參加活動的經費也大相庭徑,這對有心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的傳承人來說,成了最實際的困難。邳州想要將非遺工藝產業化,就必須重視對傳承人的經濟支持,撥發專款,解決傳承人面臨的現實“危機”。另外,在獲知相關活動開辦時邀請相關非遺傳承人,讓傳承人有更多機會對外交流,豐富其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將傳承人引入邳州高校,并頒發相關職位證書,讓傳承人進校園,把非遺文化帶給高校學子,培養傳承新生源,提升傳承人的社會地位。
針對邳州思想保守的非遺傳承人,應派遣相關從業人員對其勸解,解放思想,對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傳承人要致力于提升他們的素質,讓他們理解非遺產業化的原因,積極投身到邳州的文化建設中。
4 結語
邳州傳統民俗文化不勝枚舉、形色多樣,許多傳統手藝人在文化傳承的路上,舉步維艱,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變得顯而易見。順應時代潮流,做出適當改變以尋求突破,將邳州非遺文化產業品牌化創新,不但可以促進邳州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還可以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然新機,協同好地方經濟與文化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舒憲.《文化再啟蒙: 文化產業學科的觀念基礎》《光明日報》[N],2011.
[2]辛儒;王釋云.《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內涵解讀與策略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年01期.
[3]馮驥才.《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受第二輪破壞》[N].新華每日訊,2013-06-21.
[4]鮑展斌;黃亞男.新農村建設中非遺產業化與生產性保護問題探討——以寧波市為例 [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29(01):100-105。
[5]閆瑋.洛陽非遺產業化開發的條件及開發模式研究[J].區域經濟市場,2014,124(07):17-18.
作者簡介
管浩(1996-),男,研究方向:建筑藝術設計。
馬茜(1969-),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地方民俗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