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鴻
[摘要]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激情,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既是大學生激揚青春夢,實現自身遠大抱負的素質支撐,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必要性,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機制,以促進高校構建科學合理的培育機制,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工作。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方面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激情,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重任,培育大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對大學生激揚青春夢,實現自身遠大抱負有著重要作用。
一、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
(一)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全面發展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和道德踐履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首先,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社會責任感直接相關,如果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很難承擔起自身應有的社會責任,從而不能得到社會認同。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使他們認識到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具有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擔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其次,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其人生價值。人生價值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所做出的貢獻,只有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為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付出努力,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將其所學習知識和技能獻身于國家建設,發揮他們為祖國建設奉獻青春和汗水的激情,充分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使他們能得到全面發展。最后,有利于大學生人格健全。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可以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把自身當作社會的主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正確認識自身、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提高適應能力;可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保持積極樂觀,自強不息、主動創造的精神,實現自身人格的完善。
(二)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社會,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目前,大學生存在對社會責任內涵理解不深,社會責任感淡化,部分大學生重視個人利益實現而忽視社會需求。高校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過程中存在教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時效性不強等問題。在此情況下,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思想教育,培育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幫助他們掃清成長道路上的思想障礙,從而使他們真正的在社會立足并服務社會,這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更是高校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
(三)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大學生是新時代的精英,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他們是社會發展、國家富強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復興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但有部分學生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當作人生的信條,他們不愿意去到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不愿意去基層切切實實為老百姓謀利益,沒有承擔歷史賦予他們的重擔。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要將學生們的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和需要相統一,使他們為祖國和人民真誠奉獻,用實際行動促進“中國夢”早日實現。高校應當把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以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建構
(一)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認同機制
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與人的理想、信念、志向和價值觀的高度統一,能為祖國和人民獻身的一種強大的內動力。大學生只有在個體價值觀念上的普遍認同和內化社會責任感,他們才能將社會責任感外化于行。當前,多元價值觀使大學生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價值認同危機廣泛蔓延,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價值基礎受到動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生成渠道受到阻滯。
對于大學生而言,認同什么樣的價值觀,往往就形成相應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高校要加強社會責任理論知識的灌輸,幫助大學生形成對社會責任的內容和意義的認同,認識到自己是責任主體。在理論知識學習中,高校要運用多種形式,做到理論知識灌輸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與大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情感體驗、榜樣示范、反思學習、思想參與等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認同,從而理性接受和認同社會責任意識。
(二)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踐機制
社會責任感是在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大學生只有在在社會實踐中、在社會環境下才能獲得。高校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要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科學化、制度化、常規化,使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激發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道德情感。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一是高校應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劃與管理,避免實踐活動形式化,應遵循教育規律,活動設置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特點,因人而設,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修正自己的責任行為;二是高校應拓寬社會實踐活動載體,以紅色教育為載體,讓大學生繼承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社會調研、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加深學生對社會發展需求的了解,激發他們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熱情;以參觀現代企業、科技產業園等為載體,使學生感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幫助他們適應自己日漸豐富的社會角色;以創新創業大賽、實習實訓等校園實踐活動為載體,不斷提升校園活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充分發揮大學生專業知識及技能的優勢。
(三)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環境導向機制
社會環境和教育氛圍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有著重要作用,高校要大力弘揚責任文化,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環境導向機制。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積極倡導正確的責任觀念,凈化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影響,以一種完善的道德輿論機制引導大學生清除不良思想,自覺投身于社會建設的征程中。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及時了解學生們的思想動態,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要借助QQ、微信等平臺,通過主題班會、講座等教育形式,營造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文化氛圍,使大學生樂于參與其中,最后,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有著深刻影響,高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使學生家長重視家庭軟環境建設,通過言傳身教,為子女樹立好的榜樣,鍛煉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四)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長效機制
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機制。首先,建立全面的監督機制。高校應定期檢查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及時聽取各部門的反饋意見,發現問題,協調關系,及時給相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以保障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高校要完善評優評先、模范表彰、宣傳等激勵機制,為大學生樹立榜樣,通過輿論引導,促使他們樹立社會責任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三是構建規范管理機制。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一個過程,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社會行為的約束,使他們將社會情感真正內化于心,并對自身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五)構建社會責任感培育保障機制
高校應構建全面的保障機制,這樣,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才能持之以恒。一是校黨委統一領導,匯聚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各級黨組織、各部門高度重視,多方協同,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社會責任感觀培育保障體制;二是加強對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等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業務培訓,保證他們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精通、發展全面;三是要完善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保障,不斷改善軟硬件條件,為推動社會責任感觀培育的科學化、規范化、長效化提供保障。
三、結束語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過程。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上是積極的,與此同時,對于我們也不能忽略那些消極的方面。通過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機制,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更好地組織開展工作,也讓廣大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融入社會責任感培育過程中,使他們能心悅誠服地接教育。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