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書
[摘要]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的系列翻譯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為教學目標,是實施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分析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本文提出“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兼而有之的翻譯教學定位,認為新的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應以提高教師跨學科的理論素養、構建學生的多元學習模式、強化翻譯實踐訓練和增加翻譯職業與翻譯技術知識為其實施途徑。該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翻譯教學;教學模式
引言
民辦高等教育最早興起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本世紀快速發展。不少民辦本科高校充分發揮優勢,在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下贏得了一席之地。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眾多。當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社會人才需求的形勢、樣態與規格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堅持人才培養以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導向,從規模擴張轉向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是民辦本科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目前大部分民辦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沿用公辦高校傳統模式,翻譯課程大致分為英譯漢、漢譯英、口譯。筆者從事民辦本科高校英語專業翻譯課教學多年,通過長期的教學觀察和實踐,發現翻譯教學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教師的教學理念較為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以教師為中心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翻譯知識和技巧,不利于激發學習積極性;(2)學生的翻譯實踐量不足,翻譯能力提高較慢。由于課堂教學以講解翻譯技巧為主,翻譯實踐的實現途徑主要是課外練習和作業,包括教師指定的翻譯內容和學生自選材料。具體操作中對翻譯練習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手段,翻譯實踐的量和質均難以保證。這與劉宓慶提出的翻譯教學最初級階段的技能指標的達成起碼應具有3萬字的實務經驗存在一定差距。(3)教學中缺乏對翻譯職業與翻譯技術知識的滲透。民辦院校翻譯師資力量較弱,業務培訓機會較少,對翻譯行業的職業規范和操作流程不熟悉,沒有將最新的翻譯技術支持服務于翻譯教學。總之,翻譯教學定位不準確,教學中沒有明確翻譯作為課程、能力和職業的不同類別層次和規范要求,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與學生基礎水平和教學目標不匹配。
二、基于翻譯教學定位的翻譯教學模式
(一)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定位
明確教學目標和定位,是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開展翻譯教學的基本前提。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的翻譯教學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純粹作為外語教學手段的翻譯教學,二是作為外語專業課的翻譯教學,三是作為翻譯專業課的翻譯專業教學。外語專業翻譯教學是以語言教學為目的的“教學翻譯”與以翻譯技能培養為目的的“翻譯教學”之間的過渡,既是外語教學的高級課程,同時也是培養翻譯人才的初級課程。民辦本科院校所開設的英語專業以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為目標,而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一個高級呈現形式便是翻譯技能。
從實用的角度看,翻譯是各級各類資格考試和升學考試的重要內容。據統計,專業八級考試中翻譯的分值占20%,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考試中,翻譯和寫作能力分值占專業成績的50%左右。同時,翻譯能力被廣泛用于語言教育和商務貿易等行業中,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的就業渠道有中小學、語言培訓機構、外貿公司和企事業單位,另有部分學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繼續學習深造。由此可見,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應以創新翻譯教學模式為突破口,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二)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的翻譯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和教學評價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丁衛國(2013)認為翻譯教學模式是以相關教育或者學習/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為目標,采取相應教學手段和策略開展翻譯活動的范式。顯而易見,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契合。
翻譯教學需要系統的理論指導,然而長期以來翻譯教學的理論研究滯后于翻譯領域的其他研究和教學實踐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民辦本科院校往往遵循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以行為主義為理論指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強調翻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以結果為導向,教師決定課內外翻譯材料的選擇和學生翻譯結果的評價。這一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翻譯能力等方面的缺陷顯而易見。
根據民辦本科院校辦學基礎和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的語言基礎較差,但個性鮮明、思維活躍,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的特點,提出適合自身英語專業發展的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建構主義翻譯模式的代表人物Kiraly(2000)認為翻譯教學應從傳統的傳送(transmission)向“能力遷移”(transformation of competence)轉變、從培養學生翻譯能力向譯者能力轉變;譯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職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e),在反思性實踐中(reflective action)實現自動化發展的翻譯職業人才。該模式強調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中,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外界環境和知識結構進行互動,進而獲得翻譯經驗,發展能力。
將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運用于教學,能激發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翻譯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處于教學的中心地位,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通過互動的方式實施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翻譯本體意識和職業意識,從而提高翻譯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
(一)提高教師跨學科的理論素養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五要素之一,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協調者。理想的翻譯教師應該熟悉翻譯學的相關理論、具備翻譯實踐經驗,同時懂得運用教育學等的相關理論進行教學。翻譯課教師的理論素養直接關系到教學過程和效果,豐富的跨學科知識才能為翻譯教學模式提供理論基礎。
當前民辦本科院校的翻譯課教師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大多畢業于英語專業,要么缺乏翻譯學的理論素養,要么未經過系統的教育學理論訓練,往往將翻譯課上成“閱讀課”、“精讀課”、“語法翻譯課”、“語言對比課”、“純理論宣講課”。由于課堂組織和管理形式、教學設計、師生互動等方面都必須依賴教師的跨學科知識,翻譯課教師首先應該懂得翻譯的本體論知識,國內外主要翻譯流派及其思想,翻譯研究的發展趨勢,以及影響和制約翻譯活動的社會文化因素,尤其是深入研究學生翻譯能力的構成,開闊理論視野,避免講解中只見樹不見林的片面和主觀論斷。同時,互動教學也需要教師掌握教育學、心理學、語言教學等其他學科知識,從而設計出好的教學活動。
(二)構建學生的多元學習模式
雙語能力是翻譯的基礎,良好的中英文閱讀和鑒賞能力能幫助學生形成語篇意識,這是做好翻譯的前提。筆者在英語專業三年級翻譯課開始之初,對學生進行了中文寫作和英語綜合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學生的中文思維和表達力還有待提高,英語語法基礎不扎實、詞匯量小、語感差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給學生開列讀書清單,主要包括中外文史哲經典和流行讀物,以及符合學生個性化需求的作品,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讓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尤其是對佳作和優秀譯文精讀賞析。鼓勵學生加入課外閱讀興趣小組,通過文學沙龍、朗誦比賽等方式促進學生提高閱讀興趣。雙語閱讀和鑒賞力訓練可以打破僵化的“翻譯知識點+例句+練習”的教學形式,帶動翻譯語篇意識的提高。
除傳統的課堂教學外,模擬翻譯項目實施過程開展教學活動是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的重要內容。學生分工協作,分別扮演翻譯發起人、項目經理、譯者、校審人員等角色,翻譯任務完成后小組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班級分享翻譯過程心得體會,結合翻譯思想和理論分析翻譯方法和思路,教師進行點評。學期末學牛書寫課程總結。通過一年的實驗。學牛改變了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積極參與翻譯活動,對翻譯的認識更全面。
(三)強化翻譯實踐訓練
長期以來,翻譯教學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關于翻譯能力要求的指導下,過分強調翻譯的結果評價,缺乏對翻譯能力形成過程的研究。據了解,很多學校對學生翻譯實踐量并沒有予以明確規定。翻譯實踐是提高翻譯能力的主要手段,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讓學生感知、領悟、內化并掌握翻譯技能。根據民辦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采取多樣化的實踐方式強化翻譯訓練,同時對每學期的翻譯實訓進行量化管理。學生除了完成教師規定的翻譯任務外,還可以利用假期對旅游景點翻譯糾錯,參加教師承接的翻譯任務;鼓勵學生參加翻譯各類翻譯競賽。筆者所在學校已經實施畢業論文改革多年,學生可以自選材料進行翻譯并撰寫翻譯評論。實驗證明,通過多樣化的翻譯實踐方式及翻譯量化管理,學生的翻譯能力顯著提高。
(四)增加翻譯職業和翻譯技術的知識
20世紀下半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進入泛在計算機時代,翻譯工作的環境和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謝天振(2015)指出,“翻譯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即翻譯的職業化時代,傳統的定義顯然已經無法涵蓋當今翻譯行為和翻譯活動的內涵和外延,因為職業化時代的翻譯無論是翻譯的對象,還是翻譯的方式、方法、手段和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本地化,眾包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人機互動已經成為人們所熟知的概念。2016中國語言服務業大會在北京召開,公布了《2016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中國語言服務業發展規劃(2017-2021)》以及中國翻譯協會首部團體標準《翻譯服務一筆譯服務要求》。《報告》指出,中國語言服務能力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語言服務行業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融人世界、影響世界的戰略性基礎性支持。語言服務人才培養將成為國家、高校、市場和企業多方的關注焦點。
外語教學如果不緊跟技術革命的步伐,勢必培養不出社會需要的語言服務人才。翻譯教學中融入翻譯職業和技術知識以提高學生的翻譯職業能力和翻譯策略能力是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應將翻譯職業與技術知識納入教學內容,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了解翻譯行業動態、操作流程和職業規范,培養學生使用翻譯軟件、在線詞典、百科全書、翻譯論壇、翻譯語料庫等翻譯工具進行檢索、分析、加工、創造和傳遞翻譯信息,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翻譯技術素養,提高翻譯能力。
結語
翻譯教學模式改革是一個體統工程,應以相應的學科知識為理論指導,體現準確的教學定位,并以教學活動形式和教學效果評價為具體實施手段,抓好教師和學生兩個關鍵因素。民辦本科院校為社會培養大量的英語人才,應用型是其突出特點。當前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基于學生的基本語言面貌和學習特點,提出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突出提高教師跨學科的理論素養、構建多元學習模式、強化翻譯實踐訓練以及增加翻譯職業和翻譯技術的知識四個核心要素,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