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斌,許湘
(1.南昌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南昌330038;2.南昌市第一醫院急創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院前急救中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應用效果觀察
杜斌1,許湘2
(1.南昌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南昌330038;2.南昌市第一醫院急創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目的研究并分析院前急救中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應用效果。方法南昌市第一醫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間共收治院前急救患者326例,隨機分組,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院前急救,觀察組患者在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基礎上進行院前急救,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患者存活率為84.05%,觀察組患者存活率為90.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初始救治時間和急診滯留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滿意度為95.09%,對照組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滿意度為79.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院前急救中充分運用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可有效降低死亡患者例數,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廣。
院前急救;初級創傷救治原則;應用效果
近些年來,我國交通事故和自然災害頻發,由于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數據世界前列。長期以來,由于突發事故與自然災害中受傷人員救治系統的缺乏,導致在突發事故與自然災害中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1]。初級創傷救治原則是2004年開始大力推行的適用于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則,為我國麻醉、急診和院前急救醫生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提供了有效依據,其基本目的在于降低我國自然災害與交通事故中人員的死亡率和傷殘率,提高救治效率與效果[2]。初級創傷救治原則主要是指在院前急救過程中,急救醫生在達到救治現場后,在最短的時間內評估患者傷情,快速確定患者的手上部位及其可能對患者的身體造成的影響,并對相關癥狀進行緊急處理的過程[3]。初級創傷救治原則遵循先處理、后診斷,一邊處理、一邊診斷的救治原則進行院前急救工作。以ABCDE救治法則為主要依據在有效保護患者頸椎的同時,按照既定順序展開救治,即呼吸道、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功能障礙、暴露等順序[4]。為了進一步確定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價值和效果,我中心開展本研究,并作出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南昌市第一醫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間共收治院前急救患者326例,其中,男213例,女113例,年齡10~80歲,平均年齡(46.5±4.5)歲。本組患者中,腦部創傷患者81例,骨折患者145例,胸部創傷患者50例,腹部創傷患者31例,復合傷患者19例。患者病因分別為車禍、毆打引起的刀刺傷、棍棒傷、意外事件摔傷等。隨機分組,每組16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常規院前搶救。趕赴事發現場之后,迅速觀察患者傷情,包括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有無活動性出血或脫位、骨折等,詢問病史,止血包扎后,由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處理。
1.2.2 觀察組在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基礎上進行院前急救。趕赴事發現場后,指導護理人員保護患者頸椎,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患者氣道管理、呼吸管理、循環管理、神經檢查與全身評估等工作,客觀、迅速、準確的評估患者病情,及時處理致命創傷、穩定傷情。具體措施如下。
觀察患者是否能夠說話,呼吸有無阻礙,若患者有明顯的呼吸道梗阻,應清除異物和分泌物,可通過開放氣道或氣管插管等方式解除梗阻,確保呼吸道暢通;指導護理人員測量患者血壓,若患者有明顯的活動性出血或周圍循環衰竭等癥狀,應立即進行止血處理,并給予平衡液或葡萄糖、生理鹽水等補液治療;嚴格按照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相關標準評估患者的意識狀態;充分暴露患者,從頭到腳進一步檢查。上述所有步驟均需在2~5 min內完成。患者送院途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采取措施與院內聯系,讓其做好搶救準備工作;到達醫院之后,選擇較為簡便、有效的輔助檢查設備,明確診斷,根據患者的病情聯系相關科室進一步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的數據資料通過SPSS 13.0數據處理系統的分析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存活137例,存活率為84.05%,觀察組患者存活148例,存活率為90.8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初始救治時間和急診滯留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滿意度為95.09%,對照組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滿意度為79.7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存活率、初始救治時間、急診滯留時間與護理人員滿意度對比
院前急救是現代臨床急救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首要環節,同時,也是所有院內急救的重要基礎。準確、合理、科學、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對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傷殘率具有重要意義[5]。初級救治原則包括如下內容:創傷預防;按照患者病情有效分類;初步檢查;初步救治;穩定病情;傷員轉運和決定性治療等。現代急救醫學的時間觀提示,創傷后,最佳急救時間為12 h之內[6]。初級創傷救治原則要求在院前急救中,2~5 min之內完成對患者的病情評估、分級與簡單處理,確保患者得到最及時、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存活137例,存活率為84.05%,觀察組患者存活148例,存活率為90.8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創傷救治原則在院前急救中的廣泛應用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此外,觀察組患者初始救治時間和急診滯留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初級救治原則在院前急救中充分運用可縮短患者的初始救治時間和急診治療時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傳統的急救模式偏重于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的檢測和局部的止血包扎處理,一旦發現患者的生命體征不穩定,則給予相應的處置[7]。診療的護理重點為輸液給藥,對患者潛在的危險性缺乏預見,極易隱匿的外傷易漏診、誤診。院前急救是醫院急診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首要環節,面臨的患者通常具有多病種、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因此,護理人員應在第一時間發現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隱患,并結合實際情況作出有效處理,以降低患者死亡率與致殘率[8]。了解并掌握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護理人員與普通護理人員相比,動手能力更強,可在急救現場第一時間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進行積極救治,最大限度的避免漏診和誤診,可確保患者得到最及時、最有效的臨床治療,從而提高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的滿意度。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滿意度為95.09%,對照組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滿意度為79.7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由此證實,在院前急救中充分運用初級創傷救治原則不僅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同時可提高患者對院前急救人員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1]范小勇,郝向峰,石德志,等.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4,43(7):838-840.
[2]萇海華,李超乾,王威,等.初級創傷救治體系在急診科院前急救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8):1378-1379.
[3]張智英.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車禍傷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華夏醫學,2015,28(3):83-85.
[4]張繼偉,范小勇.“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院前急救中應用時的護理要點[A]//2014年河南省急診新業務、新視角、新理念及規范化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2014:2.
[5]曹坤.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院前急救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6,6(11):62-63.
[6]韋小珍.初級創傷救治原則在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2):295-296.
[7]林海鳳,徐艷.創傷救治管理模式在創傷病人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3,11(25):2348-2350.
[8]葛波涌,王明太,劉鄭和,等.初級創傷救治培訓前后創傷患者救治情況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0):194-19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