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業年
摘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一線教師探究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提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給相關研究者啟示和借鑒。
新課改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且利于他們其他學科的學習提升。相對來說,小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但是抽象概括能力比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數學學習情況以及教學任務安排等,運用各種合理的手段開展利于培養與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高效數學教學,讓學生在思維的海洋里暢快地遨游,學習新知識,快樂成長。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實踐
小學生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喜歡一切新奇好玩的事物,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而且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具體來說,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地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創設出符合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情境。比如,在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上有幾何圖形的知識點,教師就可以嘗試改變僅單純講解的枯燥教學模式,運用課前準備好的硬紙板、膠水以及安全剪刀等,和學生一起動手搭建所學習的幾何體,并在搭建的過程中將課本中所提到的幾何圖形的邊、角、面的各種特點穿插講述出來,從而在動手實踐中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的印象。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所思所想,運用手中的紙板搭出自己所想象的任何幾何體,讓學生的學習不單單局限于數學課本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再者,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領悟能力以及學習水平等,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開展前要多與其他任課老師以及學生進行交流,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以便促使情境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最終運用到生活中去。小學數學教師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更利于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比如,在教學計量單位克、千克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全班學生稱體重,并用千克做單位記下自己的體重,并布置學生回家問自己父母體重是多少千克的小任務,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上臺稱一稱文具盒、書包、書等物品的重量,并用斤、公斤、克、千克為單位記在黑板上,再讓學生嘗試舉例說明我們的生活中哪些物品大概有1千克等,讓數學教學變成探索生活的學習,從而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此外,教師要注重課后練習的生活化,進一步培養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能力,比如在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內容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和父母一起測量一下家里客廳的長與寬,并計算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與寬,并計算出一塊磚的面積,最后估算一下家里所鋪的這些地磚大概需要多少錢。在這樣的課后任務鍛煉中,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同時也為接下來數學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開展游戲化的教學,拓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游戲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小學數學教學和游戲的完美結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推動了數學教學工作的不斷創新。如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引入這樣一個環節:讓甲組(4個人)和乙組(3個人)兩個小組進行排球游戲的比賽,讓其他同學觀看哪個小組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在觀看過程中,就會有學生覺得小組成員分配不均從而有失公平,這時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數”的教學內容。如此方式的課前導入能夠迅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初步的深刻印象,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當然,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嘗試將課堂“搬出”教室,帶領學生去操場等室外空間去開展數學游戲活動。比如,在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等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讓他們在操場中合作統計幾個小問題:操場上的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分別有多少?操場上有幾種顏色的花?在各小組匯報完自己的統計成果后,教師要對表現優異的小組進行必要的物質獎勵或者精神鼓勵,并順勢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更多知識,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便于今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引導與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總結各種實踐經驗并多多借鑒其他教學精華,探索更多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重要鋪墊。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