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蓓+郭潤澤
摘 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思考“健康中國”戰略下,中學武術教學的推廣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武術在中學的教學主要存在于“體育與健康”的課程下,在課程中所占的比例甚小。當前傳統文化的發展對武術推廣的需求非常大。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以及武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當前武術教育的發展停滯的狀態,武術習練者的減少以及本土文化的缺失等現象。在此背景下,諸多教育工作者進行思考,認為當前的中學武術教學存在著學科單一、缺乏交流以及宣傳力度不夠等現象。文章結合中學武術教學的目的、要求及意義,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建議,進而更好地發展中國本土文化,提高武術的文化宣傳,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
關鍵詞:武術教學 本土文化 中學武術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081—03
“健康中國2030”戰略不僅僅落實了“十八屆五中全會”的重要精神,更是履行我國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舉措。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中,武術文化傳承面臨著巨大阻礙。大中學生作為民族未來希望、高素質人才群體,對中華武術文化傳承肩負著不可推卻的責任,因此,在大中學推行武術教育意義重大。[1]“健康中國2030”的提出,是對從事以及將要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群的方向指南,對于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科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及引領作用。近年來,武術教學的“不樂觀”現象日益凸顯。中學武術的教學推廣停滯不前,基層教育無法落實。為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國家提出相對應的策略——《國家發展五年規劃2016-2020年》進行宏觀調控,來指導基層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非武術專業教師教授武術課程亦趨明顯的情況;學校在招收武術教師技術與能力不能并存的現象;武術的開展一直處于停滯狀態。面對這些問題,在中學武術教學中:首先,應該對武術教學的基層工作進行新的改革;其次,將武術的文化精髓與時代相結合,并利用好大眾傳媒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宣傳;最后,積極進行交叉學科的交流。
1 中學武術教學的現狀與分析
1.1 傳統武術教育的發展需求
社會不斷的發展,經濟的不斷提高,不斷改善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青少年面臨著復雜的信息沖擊,卻無法選擇判斷信息的好壞。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會選擇具有刺激挑戰的信息。但是,卻使他們的認知及“三觀”出現了新的問題。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西方為真”等現象。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它所承載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無疑是解決青少年所存在問題的最佳辦法。武術的推廣也是解決目前家庭、學校、社會武術教育與傳播脫節現象的方法。中學武術的教學就更為重要,成為武術傳播與發展的內在需求與不竭動力。
1.2 思考國內外教學現狀
幾十年來,武術教師的教學模式始終是一種套用的固定模式,失去了創新這一教學特點。根據留學歸國專家講座中提出,美國社區家長對孩子體育指導,所用的教材即是我國高校專業學生學習所用的教材,這就使青少年的體育活動更加合理。然而,中國中學武術的教學卻一直沿用學習“死板套路”的方式,沒有積極地去創新,這也是武術教育發展“不樂觀”的一個原因。
社會中的武術教育逐漸走向一種“非利不教”的模式,經濟化的武術成為一種“謀利工具”,一個武術項目或文化的推出必然伴隨著利益體的出現。這樣就使得武術的中學教學出現開展不好的現狀,還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因素。在家庭中的武術面臨的問題,大眾傳媒的沖擊,使本生就存在較微小的“家庭武術元素”,更難以維持下去。在如此的大環境下,武術的教學推廣效果就顯得更為重要。
1.3 傳統武術教學特點
目前,傳統的武術教學活動,使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無味”。尤其是很多體育教師,經常采用田徑、籃球等教學方式來進行武術的教學,然而,對于學生武術學習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是極為不利的。中學生正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階段,對于新鮮的事物比較有好奇心。[2]他們更需要一個適合中學武術的教學方式,而傳統的武術教學主要特點有:(1)中國家庭成員的減少,家庭成員的分散打破了傳統家庭武術教育的模式;(2)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發展導致社會武術教育價值發生“異化”;(3)學校武術的師資隊伍的長期性,師生情感的疏離性,教育觀念的搖擺性使學校武術的發展舉步維艱。中國武術的發展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改革,青少年的教育尤為凸顯,更需對武術教學方式進一步創新。
2 中學武術教學的創新需求
2.1 武術教育的改革需求
新形勢下,武術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中運動形式,更是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培養方式。傳統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武術文化的推廣及普及,應進一步加快。更好地將武術的文化作用發揮出來。
武術文化中追求與人謙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頓悟”與創新等的精神價值以及所包含的哲學理論切實符合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事物運行定律,是歷史精華的集中產物。學生不僅僅是要對武術技術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它,并將武術文化進行傳承。
2.2 中學武術教學的發展改善
國家宏觀要求:(1)武術套路的進一步推廣及改進。如今,社會的需求更多的是服務類項目,武術的表演元素也是武術發展的重要部分;(2)武術“技擊實戰”項目的開展(這里所說的“技擊實戰”非散打項目)。更應該突出武術的特色:踢、打、摔、拿、纏等,區別于自由搏擊的形式,更趨向于近代的散手,充分展現武術的魅力所在;(3)武術文化的宣傳不應限制于愛好者及興趣人群,更應該進行全面推廣,充分利用媒體效應以及國家的支持力度。將武術的文化傳播做成一個體系,如“太極禪”的模式,并招商投入中國文化的產業。中學武術教學作為文化傳播的基層工作,其武術教學的發展更應該進行深層次的改善。跟隨國家的宏觀調控,武術教育更應該形成體系的發展,進行全面創新。
3 中學武術教學的宏觀引導
3.1 中學武術教學發展的相關學科借鑒
武術的教學發展應該借鑒相關學科的發展模式。近年來,三大球的快速發展,跆拳道在學校教育的影響,都將是對武術的一種啟示作用,跆拳道的發展模式有:套路表演性的項目、實戰比賽性的項目以及文化宣傳性的項目,它并沒有因為形式的變化而發生本質的改變。這對于武術的教學發展是一種挑戰,武術不僅僅是套路與散打的表現,更應該對武術的文化進行傳承,應充分突出武術技擊理念,這既是對武術的承認,也是對武術的“真實推廣”。
因此,在此應該更多的借鑒泰拳及跆拳道的教學形式,借鑒三大球的宣傳模式,進行創新性的武術表演、實戰比賽以及文化性的教學。目前,武術教學最大的缺失就是對文化的傳播,武術的本質及內涵要更好地呈現給青少年。就項目來說,武術也是一種運動,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與興趣是它的關鍵所在。只有真正做到教學的目的和要求,才是對武術最好的完善。
3.2 引導中學生興趣的方式
課堂教育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興趣培養及引導,更關鍵的是形成校內外的武術交流,使學生對武術的學習及認識更加全面,對武術的認識更加深刻。經常進行學校與民間武術家的交流與論壇,是對學校武術教育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及思考。武術教育的發展仍處于不成熟階段,需要多方面的交流學習,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開展。
3.3 加大武術教育的宣傳力度
武術的教育及發展缺少大眾傳媒的宣傳,縱觀媒體新聞,關于武術的寥寥無幾,特別是武術文化的宣傳更是甚少。武術的本質無法展現,導致了人們對武術的片面觀點。因此,在武術的文化及教育宣傳力度上,更應該借鑒其它學科及項目的推廣方式,無論是從外在的裝備設施,還是在文化的“包裝”上,都必須進行全新的改進。
加強宣傳的力度是決定武術發展廣度的一個前提,也是使家長形成武術認可的關鍵所在。人們對武術的認識及了解,決定武術發展的廣度。所以,應利用媒體及大眾的經常性宣傳,以及區域性的集中式宣傳是對武術文化宣傳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都是利于武術的回歸及“復興”的,中學武術教學的推廣也會因此得到進一步改善。
4 結論
國家體育總局于“健康中國2030”的文件中,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方向。結合當今武術教學的發展需求,中學武術教學應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與完善。首先,借鑒其它學科的發展模式,就是對于武術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切實將武術的套路教學進一步升級為武術理論、武術技擊及武術文化基于一體的學科體系教學。其次,武術的內外交流對武術的教育發展也非常重要,它是將武術與其他項目以及民間武術教學的一種借鑒與融合。尤其需借鑒其他項目的推廣形式,如:跆拳道、泰拳以及空手道等,汲取其“亮點”并映射自我特點。最后,應該進行對武術的大力宣傳,大范圍的經常性宣傳與區域性的集中性宣傳,是對武術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中學武術的教學推廣迫在眉睫。
積極引導民間武術家破除守舊的思想,將武術真正與時代、科技進行結合,充分利用起“網絡”與信息這個大“工具”,將武術的精髓進行傳承,主要由國家引導,精英帶領,基層做好的全新武術教育發展特點,更進一步地對教育師資力量的加強,來促進武術教育發展的改革實施,形成武術發展的獨特體系,進而落實于基層武術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袁金寶,王 靜.當代中國武術教育模式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11).
[2]段永星.素質教育理念下中學武術教學改革措施研究[J].青春歲月,2016(12).
[3]陳 萱. 大學武術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必要性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 2016(06):17.
[4]李晉裕.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1(1):87-91.
[5]劉國奇.學校武術教學的歷史——現狀與展望[J].搏擊·武術科學,2010(08):7.
[6]邱丕相,劉樹軍,馬文國.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邱丕相.中國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83 .
[8]徐彩桐. 用現代經濟學思維思考高校武術教學工作[J]. 2016年第二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暨武術科學大會,武術教育與教學專題,2016.
[9] 邱丕相.中國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45.
[10]唐忠才.普通高校女子防身術課程建構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3.
[11]吉洪林,趙光圣,張 峰.我國學校武術的發展歷程與變革探析兼論對當前武術教育改革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4(12):96-102 .
[12]王 崗.“大武術觀”視域下的中國武術發展路徑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36.
[13]史仲文,胡曉林.中華文化精粹分類辭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629.
[14]馬 艷.論傳統武術的教育價值[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15]林曉光.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認識與實踐問題芻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8):87-92.
[16]李晉裕.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1(1):87-91.
On the Promotion of Wushu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Yang Songbei1 Guo Runze2(1. Postgraduate School of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2. Wushu School of Shang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082,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motion of Wushu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under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The Wushu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mainly exists in the course of "Sports and Heal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Wushu.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the impact from western culture on Wushu development process such as the current Wushu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gnation, the reduction and shortage of Wushu practitioners and loc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is context, many educators have considered the problems and influences, and suggest to solve the problems from the phenomena of current middle school Wushu teaching being a single subject,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lack of publicity and other phenomena.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urpose of Wushu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the requirements and significance, stud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cal culture, improve the cultural promotion of Wushu, an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orld culture.
Keywords: Wushu teaching Native culture Middle school W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