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摘要】當前,團學組織在高校學生工作開展中作用重大。另一方面,團學組織在管理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諸如,高校團學組織培訓體系的建立不夠完善,缺乏學生干部培訓的意識。本文通過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分團委學生會的干部干事培訓體系,為進一步構建完善的團學組織培訓體系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高校;團學組織;KSAIBs;培訓體系
一、相關情況介紹
(一)團學組織定義
團學組織全稱是團委、學生會。具體來說,校團學是指校團委、學生會。學各院團學是指各學院分團委、學生會。
(二)公共管理學院團學組織介紹
公共管理學院分團委、學生會由百余名來自人力資源管理及行政管理的優秀學生干部組成。下設四個分團委部門——組織部、宣傳部、新媒體中心、青年志愿者協會。六個學生會部門——學術部、文體部、外聯部、職業發展部、社團工作部、公共事務部。公管團學秉承為全體公管同學服務的宗旨,開展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活動。如川渝地區六大高校參與的職業類比拼“模擬招聘大賽”,精彩絕倫的“我是演說家”演講比賽,面向學生干部的學生干部培訓班,為山區孩子奉獻愛心的“壹拾佰仟”公益志愿活動,以及精彩暖心的“公管情韻”晚會等等。通過開展系列活動,充當學院與同學們之間的橋梁。
二、相關培訓理論
(一)以KSAIBs為基礎的培訓體系
KSAIBs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可雇傭性能力模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KSAIBs模型由知識(K)、技術(S)、能力(A)、中間變量(I)和行為(B)五個方面構成。“s”代表一種復數形式,沒有實際意義。它意味著,以上任何一種因素都不是單一化的,而是受多重因素的影響。
(二)培訓需求分析
培訓需求分析是組織在正式開展培訓之前為制定哪些培訓內容和采用何種培訓方法的而進行的前期準備活動。培訓者通過前期信息的搜集,尋求員工績效現有水平和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以便提升培訓效果、開展相關活動。
培訓需求分析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能幫助組織實現兩個“W”、一個“H”。首先是Why,即發現組織績效問題的原因。其次是What,即了解員工在績效和知識能力等方面差距。最后是How,為彌補差距,實現培訓價值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動。如籌備信息資料庫,完善效果評估環節。形成專項小組,開展建設研究基地等。
三、公共管理學院分團委、學生會培訓體系情況
(一)基本情況
公共管理學院分團委、學生會當前面對內部不同級別人群構建了有一定針對性的培訓體系。針對干事主要從事基礎性、事務性工作的干事,主要依靠各個部門分散培訓。針對干部,主要通過開展學生干部培訓班,進行集中培訓。
(二)干事的培訓——全員與日常培訓相結合
1.全員培訓
在加入公管團學之初——公管團學成立大會的時候,全體學生干事將接受入職培訓,主要內容為日常工作禮儀、學院介紹、考核制度介紹等。全員培訓成為干事們基礎性、事務性工作開展的基礎。
2.部門內部培訓
由于各個部門分工不同,各個部門在新干事進入部門之后,也會開展相應的培訓。例如宣傳部會為干事培訓攝影技巧及新聞稿撰寫培訓,新媒體中心為干事提供網絡文案編輯技巧培訓,職業發展部為干事提供視頻培訓,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干事提供策劃撰寫培訓,公共事務部也會為干事提供報賬、物資整理等方面的培訓。
(三)干部的培訓——集中培訓與專題學習相結合
1.學院學生干部培訓班
(1)培訓對象
團學全體部長層;大二所有班級的班長、團支書;公管所屬社團干部。
(2)培訓時間 每屆培訓班為期半學年。
(3)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包括技能培訓、領導力培訓、素質拓展、心理健康活動四個部分。技能培訓包括PS、PPT、視頻制作、新聞稿撰寫等技能類培訓,讓學生干部的硬實力得到提升。領導力提升培訓包括演講技巧、禮儀培訓等,使學生干部充分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素質拓展活動的展開加強了團學干部、社團干部和班干部的情感交流、促進了工作中的合作。
開設的培訓課程有以下課程:學生干部的職業生涯與價值實現,PS培訓,交往技巧與禮儀,PPT培訓,公文寫作,公開演講與口才表達,戶外素質拓展,提升政治素養。
(4)培訓效果
公共管理學院學生干部培訓班現在已開展五期,為團學輸送了大量人才。每期培訓班結業時,學員都會發表培訓心得,為下期培訓活動開展提供意見。通過后期培訓效果反饋,改進不足,從而進一步優化干部培訓班的培訓模式。
2.其他形式的專題學習
對于學生干部的培訓,公管團學日常還會開展一系列專題學習活動。如兩會專題學習、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專題學習。專題學習讓公管團學干部可以正確了解國家方向,提高自身修養。
四、其他培訓體系的比較分析
(一)其他學院團學培訓體系
其他學院的團學組織是各學院為本學院師生服務的分團委、學生會組織。各團學的成員由各學院優秀學生干部構成。在本校同類型其他學院團學中,絕大部分學院團學采取例會制度、日常學習的培訓方式。對干事的培訓主要通過全員例會/分享、部門例會/分享兩種形式;對干部的培訓主要通過部長層會議、個人茶話等形式。與公管團學的培訓體系比較,其他學院團學培訓體系未成立“班級式”培訓管理方法,缺乏系統性和專業化。
(二)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培訓體系
1.西南財經大學學生骨干培訓班基本情況
西南財經大學學生骨干培訓班是學校提升學生培養質量和層次的重要實踐。同時,也是進一步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大骨班采取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理論學習、深度研究、深度體驗、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立體學習模式。
2.西南財經大學學生骨干培訓班培訓體系概況
(1)培訓對象
大骨班學員來自于全校各個學院。由各學院學生骨干、校黨建學生黨員骨干、校團學學生骨干、社團聯合會學生骨干構成。
(2)培訓時間
每屆培訓班為期一年。
(3)培訓內容
通過專題講座、導師茶座、立項研究、深度體驗四種培訓方式進行培訓。專題講座——每期5講,由國內外知名學者到校開展講座,提升思想高度。導師茶座——每期5—7講,導師以人生導航與思想引領為主體開展小眾化的談話式培訓。立項研究——每期學員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科研、實踐等方面的立項研究。深度體驗——選取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究所作為培訓基地,開展實地參觀交流,每期2到3個參觀點。
(4)培訓效果
西南財經大學生骨干培訓班至今已開展三期。通過構建講師團隊、導師團隊、實行淘汰制度、建立成長跟蹤機制等制度為學生骨干營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輸出一大批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思辨能力、國際視野、學科潛質的經濟管理與經濟建設精英骨干。
與西南財經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培訓體系比較,公管團學的培訓體系缺乏專業化、穩定化、精細化的導師團隊,在培訓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有待加強,在培訓形式上,尤其是深度體驗的環節有待豐富。
五、培訓體系的完善
基于KSAIBs為基礎的培訓體系和培訓需求分析相關理論分析和其他培訓體系的對比分析,在公共管理學院分團委、學生會現行的培訓體系下尋求改進,尤其注重發揮中介變量(s)的作用,提升學員的積極性。同時及時對培訓效果做出評估,為一下次培訓提供反饋與改進建議,從而為高校團學組織構建一個制度更加完善的培訓體系。
(一)分專題進行小班授課
學院層面的干部培訓班可以進行小班授課。可以按照不同年級、不同組織,設計相應的培養方案。拓寬小班形式,有需求地開設不同專題。將培訓對象細化,不僅內容更加豐富,也使得小班化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更科學化、專業化,。
(二)提升同學們培訓的自主性
團學工作的瑣碎,使得團學干部、干事往往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過多的學生活動、頻繁的大小會議使得學生難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從而喪失了積極性、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培訓工作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更應當更多的發揮學生干部的自主性。通過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改變常規培訓思路,加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因素,才能真正發揮同學們的自主性。讓培訓更加符合同學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未來的工作需要。
(三)選擇與培訓目標相適應的優秀師資
培訓課程的師資質量直接影響培訓效果。一個老師的思想素質、專業能力、個人魅力等因素都將一定程度上影響團學干部對課程的喜好程度、理解程度。因此,老師的質量極大的影響培訓效果的好壞以及團學干部潛能的開發。其次,老師的榜樣性和示范性,對學生有深刻的影響。優秀的老師能從精神上給予學生力量,引導學生行為的改變,進而提升組織績效。
(四)培訓堅持以人為本,更加強調重點、層次
在以人為本、鼓勵參與、增強團學干部自主性的基礎上,應堅持“有重點、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原則。針對高校學生干部的素質要求,立足學院發展需求和服務廣大同學的宗旨,制定有重點、有層次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在分類培訓的基礎上,著重考量不同年級、不同崗位所關注的重點能力素質,如領導能力、實踐能力、演講能力、策劃能力等等。通過制定有重點、分層次的培訓方案,有利于突出亮點、展示成果,進一步完善培訓體系。
(五)加強培訓管理,鞏固培訓成果
成立培訓負責小組,專門負責團學組織培訓的相關事宜。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事前開展培訓需求分析,廣泛聽取團學組織內外部的相關意見,為培訓活動做好準備。事中做好考核和監督工作,實現靜態標準與動態管理相結合,出現問題,立即反映、調整戰略。事后做好培訓效果反饋工作,收集各方建議,為更好的開展下一期培訓工作打下基礎。同時,將培訓環節與其他指標掛鉤,如根據成績決定是否頒發結業證書,對優秀學員給予考核加分等優惠政策,以突出培訓的重要性,鞏固培訓成果。
團學干部的素質能力、工作態度與為同學提供服務的質量息息相關。同時,也影響著團的生機與活力,關乎黨和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各高校理應通過構建完善的團學組織培訓體系來培養未來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