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摘 要:文章闡述了高校武術教學的意義,提出高校武術教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就高校武術教學發展改革對策提出幾點認識,希望能夠為我國高校武術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高校 武術教學 滯后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6—0082—03
武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武術的學習不僅是單純的學習攻防技巧,更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在高校武術教學發展過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武術發展依然存在較強的滯后性,因此,我們必須高校武術教學發展進行研究,分析高校武術教學發展滯后的原因,據此提出有效的改進對策,以此提高高校武術教學水平。
1 高校武術教學的意義
1.1 武術教學“禮”的體現
一直以來,中國就有“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優良傳統,在武術活動中,武德是禮節的一個重要表現,習武者的自身修養也從中得到體現。在習武的整個過程中,都貫穿了公平、忠誠、尊嚴等思想,這些思想是習武者之間以及與他人關系條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禮”的教育必須充分貫徹落實,在“禮”的教育之下,學生對習武學習方法的掌握才能夠更加充分,對武術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了解與認識,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武習慣,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1.2 武術教學“仁”的體現
儒家文化是以“仁”作為核心。所謂的“仁”,即基本思想就是仁慈、善良、忠厚,這一思想對于中國武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以往,我國就對尊師重道、謙遜忍讓的高尚品德的培養予以了高度重視,歷代武術流派對這一方面的要求也十分嚴格。作為一名習武者,他們應該具備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溫和穩健的良好品格,可見,在高校武術教學中,武術與儒家思想中“仁”結合到一起并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使學生違法亂紀,以武傷人的行為得到遏制,對于學生團結他人、相互尊重的良好品質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
1.3 習武中“義”的體現
隨著武術的不斷發展,以往武術在戰爭中作為殺人工具已經逐漸向如今強身健體的運動過渡。目前,武術對抗也以技巧為主,強調點到為止,不得置人于死地,同時在某些武術中還要求穿戴護具,這些都充分體現出武術中“義”的思想。在高校武術教學中,首先就要對學武態度進行端正,對于“意氣用事”的打架斗毆應予以堅決制止,而對他人或集體利益的維護則需要習武者挺身而出,要求習武者用于擔當,在惡勢力與困難面前絕不低頭。
2 高校武術發展滯后的原因
2.1 國外武術對中國武術的影響
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目前,國外武術在我國各個地區有著廣泛的傳播,例如日本柔道、韓國的跆拳道等等,這些搏擊運動深受大眾喜愛,對社會武術館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很多高校武術課程也針對國外武術潮流進行不斷改革,雖然在改革中也包含了我國武術中的散打等項目,然而,不得不承認,這些項目僅僅體現了我國武術文化與精髓的某方面,并不能代表全部。
2.2 高校武術教學難以跟進時代發展步伐
近年來,高校武術教學模式依然以國家規定的簡單套路為主,例如初級三路長拳、初級劍術以24式太極拳等等,就理論而言,武術課程設計大部分屬于武術競賽裁判等知識,受限于課時,武術理論課程基本沒有實際意義,完全流于形式。圍繞套路技術的教材編寫以及教學方法并不能將武術技術體系的面貌與精髓充分體現出來,完全沒有考慮到高校學生的教學需求,與時代發展要求并不相符,進而導致學生對武術的喜愛程度依然不減,但是對武術課程卻并不感興趣。就算有的學校針對教材進行調整與改進,然而大多沒有從根源上采取有效對策,教材創新依然停滯不前。
2.3 學校對武術的重視程度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學生對武術協會等團體組織進行建設,吸引了大量的武術愛好者展開武術的學習與鍛煉,然而就規模而言,這些團體組織并沒有得到發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學校對武術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對學校體育教師的激勵程度也不夠,導致在課余時間對學生在習武方面的指導與幫助有所缺失。有的學校也針對武術隊進行建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組織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資金投入上并沒有予以足夠的支持,教師的積極性難以調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下降。
2.4 教師隊伍建設不到位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超過一半的高校沒有針對專業武術教師隊伍進行建設,大部分學生的習武混亂無序,沒有得到充分的引導與幫助,習武水平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此外,高等院校的體育系與武術系畢業是我國高校武術課程教師隊伍的主要來源,盡管有的學校擁有專業的武術教師,然而,很多教師的綜合素質并不高,要么在專業技術方面存在不足,要么就是文化知識水平偏低。目前,普通高校武術師資學歷以本科為主,幾乎不存在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教師,而且當今研究生教育重理論輕技術的現象又十分普遍,這顯然不符合武術這類具有特殊性質的運動項目的發展需求,進而導致高校武術課程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難以對學生展開有效指導,導致武術運動的發展停滯不前。
3 高校武術教學改革對策探析
3.1 大力推動學校武術社會化進程
在當今社會背景之下,體育教育應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應予以更多的強調,并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充分考察與尊重,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具體興趣來開展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一直以來,在歷史因素的影響之下,高校武術教學運用的套路具有很強的封閉性,難以做到與社會的積極聯系,盡管這些教學內容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有著積極影響,然而整個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的興趣無法得到調動,實際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很多高校所在的當地社區體育中,武術項目趨于新穎、多樣化發展,人們習武的規模與數量得到了很大提升,習武意識也變得更加強烈。當然,傳統武術項目依然很受學生的喜愛,因此,高校必須加強與當地社區的合作與聯系,充分利用體育資源,在所處的同一轄區,應加強社區建設聯網工程組織結構建設,在優勢學校的帶領下,依靠社區街道辦事處,在實力企業的支持下,使全民習武活動得以開展,最終實現社區全民建設運行機制的形成。
3.2 加強武術教學思路創新
在武術套路教學中,首先應對單式單招進行學習,然后進行拆招喂手的模擬攻防訓練,并基于此對技法進行學習,最后才是套路的銜接。以往的武術普修套路教學模式對套路過分關注,取得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學生難以理解教學內容,無法正確領悟到動作的內涵,一過了考試,就完全拋在腦后,這顯然不利于武術的傳承,這是由于學生對武術的接觸與理解停留在表面,難以充分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容,學習積極性也不高,進而導致武術的發展受到了消極影響。如果不針對這一教學順序進行調整與改進,那么就難以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武術教學中可以嘗試以散招入手,對單式技法與組合技法進行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難度得以降低,同時也有利于對動作含義的領悟,進而為之后的攻防練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基于此開展的自我聯系,能夠使學生對動作有一個深入的體會,并在練習中形成條件反射,提供對武術的實際應用能力,最后以此進行套路的銜接,就能夠使武術學習的整體效果得到提升。站在學生的角度,這種學習模式能夠使學生從整體上對知識內容進行把握,同時也為后續的自我練習提供便利,讓學生理解到武術的技術體系與發展脈絡。這種學習順序與武術技法學習的基本規律比較符合,能夠為學生對武術技法形成、傳承以及發展的理解提供便利,使“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運用”的指導理念充分體現出來。在課程安排實踐中,應延長時間段,對于半學期就完成一個套路教學的情況應盡量避免,使學生“學的快,忘的慢”尷尬局面得以打破。
此外,在武術技擊教學中,應將攻防一體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來,并以此為前提,使動態統一中使技擊的目標得以實現。在武術學習中,防守技術是以陰陽平衡為基本原理,并對動與靜的辯證關系為參考對動作進行理性的選擇,單純的消極防守顯然不能體現出武術中防守的意義,因此,應做到攻守統一,以攻代守,使攻守平衡得以實現,基于防守展開進攻。如此才能使學生對武術技擊的內涵得到豐富,使武術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激發。
3.3 優化武術教材
在武術技擊學習中,首先應合理選擇武術拳種,應以流傳廣泛、影響力較大的拳種為宜,然后對拳種組合進行合理選擇,這需要考慮簡單性與實用性,同時也要將拳種的精華充分體現出來,基于此素材實現新的武術套路的組件,才能夠提高武術教學的效果。可以將中國武術特有的抱拳禮作為套路的起勢與收勢,在銜接各個組合時,應對相似風格以及串接的合理性予以考慮。傳統的武術套路的形成大多出于對拳種技擊方法的傳授、記憶與訓練的考慮,各種拳種套路的構成是以招法為基本要素。在武術套路的編創中,應以此為依據,然而,在招法選擇中應以中國武術中具有代表性的拳種為素材,如此才能夠將中國武術的代表性充分體現出來。
就武術理論而言,應站在武術文化的價值角度,對武術行為的指導思想、哲學意識、力學原理、意念體系、武術門派等進行綜合考量,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同時也要將武術本身特有的個性內涵體現出來。
3.4 強調武術文化的傳播
武術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其中有著中國傳統文化豐富色彩的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五千年之久,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將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充分體現出來,因此,武術的學習不僅是動作與技法的學習,而且是文化的學習。我們必須對武術文化的傳播予以高度重視,使武術運動的普及與發展得以真正實現,除了在技術方面進行大力傳授,同時還要積極傳播優秀的武術文化。作為大學生,在武術學習中除了需要對攻防技術進行學習,同時還要從中領悟中國的傳統文化。武術文化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武德、武術美學、武術醫學、武術哲學以及武術歷史等等,這對于高校武術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針對專業武術教師展開培訓,除了提高其專業素質,同時還要加強其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如此才能夠在教學中將武術文化更好地傳播給學生。不可否認,作為武術文化的一部分,目前社會對武術的認識卻更多的關注武術技術,而沒有重視武術文化的傳播,但是就本質而言,武術文化才是武術的靈魂與生命力,其產生的影響力也大于武術技術的學習。因此,為了更好地傳播武術,就必須對武術文化的傳播予以重視與強化。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難,在教學實踐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武術教學水平一直難以提升。因此,必須針對高校武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分析其中原因,提出有效的改革對策,以此推動我國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飛舟.湖南省高校公體武術教學課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6):691-692.
[2]李 岳.淺析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3(28):164-165.
[3]楊麗娜.解析普通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2014(3):142-142.
[4]李領航.促進高校武術教學發展的對策研究[J].致富時代,2012(5):204-205.
[5]王根法.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5):597-599.
The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Lag of College Wushu Teaching Reform
Zhao Hua(Shanxi Police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2,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 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years of teaching, puts for ward some personal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Wushu teaching reform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 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shu teaching 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