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璇
【摘 要】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要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精心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合作交流,啟發學生思維,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給予充分肯定評價,促使學生發展性成長。
【關鍵詞】問題 情景 思維 策略 評價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40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要注重培養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缎W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能多維度地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問題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學生在教師創設最佳認知活動的條件下,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的教學活動?!敖鉀Q問題”是一種智力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表現為教師對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思維活動的指導過程。它從創設問題情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評價過程和結果等幾個方面來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的。為此,筆者認為,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要做到: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發現和探索問題是兒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對學生在情境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至關重要。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問題解決的難易程度、學生知識經驗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在問題設計時,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問題一般可分為三組:首先,是為學習新知識鋪墊的問題組;其次,是新知識的邏輯化問題組;最后,是新知識的應用問題組。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所需知識及方法,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引導合作交流,分析數學問題
數學教學提倡溫故知新,提倡新舊知識的聯系,可以說,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展,問題解決教學必須圍繞數學問題,讓學生切磋交流,著意分析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鞏固舊知識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的前后比較,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知識層面逐步提高。比方說,通過簡單應用題與復合應用題的比較,學生可以從數量關系的組數與解題的步驟來區別,也可以順理成章地說出解答復合應用題的解題步驟(①審題,理解題意;②分析數量關系;③列式計算;④驗算;⑤作答。)在理解題意的時候,示教的老師還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當點撥學生再次分析問題。
三、探求學習策略,優化知識結構
問題解決是一種認知性的心理過程,需要用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已有知識經驗的再現。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些學生采取比較好的策略,因而問題解決能力就更強些。
我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采用“一題多解”的方法,要求學生運用一系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類練習通過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養的力度,使學生的思維方式由線性思維向非線性思維的多元化方向發展,增強了學生策略性知識。
四、啟發學生思維,提高解題能力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趨勢是從形象思維為主逐步發展到抽象思維為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時候還是采用直觀的方法,這樣有許多稍微復雜的問題小學生都感到無從下手,找不到解決問題“癥結”所在,無法正確解答問題。因此我在教學中比較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引導他們運用類比、歸納、猜想、想象、聯想等方法去尋找解題策略,探求數學問題的解決途徑與方法。
要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要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解題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對應思想、化歸思想、轉換思想、統計思想等,同時引導學生掌握一些數學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操作法、歸納法、演繹法、直觀畫圖法等。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索,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直觀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五、注重學習過程,科學肯定評價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求出問題的答案不是問題解決的終結,還應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評價是問題解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評價,可以進一步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發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問題解決后,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多種答案,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有時學生常常把盡快得出答案作為唯一的目標,在解決過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義,是否符合邏輯,因而要對問題解決的結果進行評價。
例如我讓學生解答這樣一道問題:在一個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種樹,每邊都種有20棵,并且四個頂點都種有一棵樹,池塘四周共種樹多少棵?很多同學都做出這樣的答案:20×4=80(棵)。這時我就引導學生畫出每邊種4棵或5棵情況的示意圖,來歸納總結規律。從示意圖上可以看出,每邊種4棵,一共要種12棵而不是4×4=16(棵),每邊種5棵是16棵,而不是5×4=20(棵)。為什么不論每邊種4棵或5棵,都是比原來設想的少4棵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示意圖,發現原來解答的錯誤在于把四個頂點上的4棵數計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確的解答方法應該把重復計算的4棵減去。所以正確答案應是:20×4-4=76(棵)。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評價,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評價過程中,要對照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形成自我反饋機制,這是開展問題解決教學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是數學教學重要方面,“問題解決”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情境,提煉策略,發展思維,關注過程,就一定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構建數學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