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麗
【摘 要】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整日忙碌,單純以學生考試的分數來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必然把學生導向“題海戰”,在學習過程中重結論,輕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鼓勵 培養 評價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89
創新是21世紀的教學方向,當代教學評價必須有助于創新教學更有效地開展,教師應轉變評價理念,樹立“為促使學生創新而評價”的觀念,創造性地評價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各種形式的評價活動,增加學生的創新比例。那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如何通過“評價”把學生導向“創新”的軌道呢?本人結合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評價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作粗淺的思考。
一、實施激勵評價,營造創新氛圍
加涅指出:學習動機“可以通過引起學習者內部的期望來建立”,教師可以“通過答應以學生的學習給以‘報酬來形成他們的動機,然后,在學習完成時給以‘報酬”。當代學生的內心的期望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了解當今學生的身心特點,現代中學生自我意識強,有個性,有追求,在情感、意志方面有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肯定。教師可以使用、“表揚”、“鼓勵”、“肯定的微笑”等等各種激勵評價手段來給學生作為報酬。我在課堂上采用了“記賬”的激勵方式,即對學生課堂的搶答、按時完成練習、熟練背誦單詞、積極回答課堂上的問題都給予1分到3分的獎勵,(給組長一張小組成員名單,讓他們登記)一個月總結一次,獎品有學生自己提出的手抓餅、英語字典、筆記本。自從采用記賬的激勵手段,學生的積極性大力提升,課堂氣氛活躍,課后單詞、課文的背誦很自覺、積極。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我要求他們每天背誦5-8個單詞,按時完成給予3分獎勵,剛開始這些學生抱怨連音標都不會讀,怎么背誦,但在分數的“誘惑”下,他們慢慢地能夠按時完成任務,他們竟然發出感觸“竟然音標都不會讀的我們能夠背好單詞”,其實這時的獎品并不是最有誘惑力,而是他們學會了知識的成就感,使他們對學習有了積極性。
教師善于激勵性評價,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有意識地發現他們的積極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勵。從某種程度上提高和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學習能力與潛力,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有意提些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個性差異的同學回答,從片面的限于智力范圍的單一性評價向全面的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的綜合性評價轉變。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肯定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灶”,營造寬松、創新的氛圍,使課堂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
二、提倡“創新評價,導向創新思維”
大家應該讀過一篇演講,一位美國紐約州州長的演講,羅爾斯是紐約第五十三任州長,也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因為在他小時候有一次他的校長皮爾·保羅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羅爾斯很震驚,他記下了這句話,并且相信了它。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他說話時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板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多年時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的。51歲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長。在就職演說中,他動情地說:“孩提時代,大人的一句贊揚、一次好評,有時哪怕是一句善意的謊言,都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因為這會激發他們身上最大的潛能!”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心理學實驗:權威者到某校隨機點名,告訴老師,這幾位“智者”,好好培養,結果,隨機點名的“智者”真的成為了“智者”。原因何在?因為教師心中有“智者”,而后“教學評價”中有“智者”,所以隨機點名者成為“智者”,從這兩個例子可見,有什么樣的教學評價,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學習行為,而“在學習過程中,行為的定向預先決定著學生學習的類型、掌握的質量及學習態度”。教學評價能否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定步,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效。布盧姆的學習論和評價論不厭其煩地提請教師們注意:“向學習者提示成就目標,使之具有目標意識”是一段教學之開端。
目標中有創新,經能否創新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創新評價”可對學生的學習起定向作用——學生的學習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向教師評價的方向或水平努力,這種“創新評價”作為一種暗含或潛隱的目標或要求對學習所起的導向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開展“交互評價”,培養創新素質
“交互評價”是指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交互評價”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設條件,開展開放式的評價活動,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大膽發表與教師、課本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闡述:“教師的職責現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維了……,他將越來越多地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
四、結束語
教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反思、評論自身和他人的學習經提高自身的學習質量,如在教學《Do you think Bill Gates is a great man》時,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短文材料進行交流、討論后,先找代表表達自己的觀點:Bill Gates is a great or not a great.隨后讓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不只看到比爾蓋茨的高智商,和熱衷于做慈善事業的公德心,也看到了他使同行業的人被淘汰的手段,同學們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使那些診斷為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都十分積極的投放學習活動中來,許多同學言猶未盡,學生成為了一個建設性的評論者,這就是創新,學會建設性的評論,是創新人才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可見,評價功能已從管理功能傾向于教育功能。教師應充分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讓創新思維伴隨著學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1]M·L比格.《學習的基本理論與教學實踐》P186-188,張敷榮等譯.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版
[2]《現代教育論發展》P199-203、P225、P416.鐘啟泉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版
[3]趙學勤.《教學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