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芳
摘要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就業市場結構的變化。發展高等教育,就要將教育與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要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關鍵詞產業結構 人才結構 湖北
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是一個動態適應的過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人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發展高等教育,就要將教育與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僅是一個地區發展狀況的空間表現,還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資源配置狀況,進而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1湖北省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現狀
湖北省是經濟強省,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之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水平在中部地區居領先地位。據湖北省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湖北省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工業經濟穩中有進,投資、消費保持穩定,財政收入增收加快,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由表1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湖北地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年經濟總產值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三次產業的構成中,第一產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有小幅的波動,但整體發展趨勢相對平穩;第三產業的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且發展速度較快,三次產業的比重整體呈現“二三一”結構。在國民經濟中,第一產業比重降低,第二、三產業比重提高,是經濟結構改善的重要標志。
2湖北省從業人員結構現狀
湖北省是人口大省,據湖北省統計局2016年6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常住人口中,15~64歲人口約4300萬人。近年來,湖北省全社會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構成如表2所示。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湖北省全社會從業人員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而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就業人員的主力正在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就業市場結構的變化。市場像是一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湖北省人才供需現狀
從產業結構現狀可以看出,湖北省經濟正在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方向轉型,需要大批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區域人才結構優化是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內在要求。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依據《2015湖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為421539人,與2014年基本持平。其中博士畢業生2862人,碩士畢業生30488人,本科畢業生209672人,高職高專畢業生178517人。湖北省是畢業生就業最集中的省份,近六成的畢業生選擇留鄂就業。
社會經濟的發展,既需要高層次的適應高科技發展要求的高精尖人才,同樣也需要具備一般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根據人社部2015年《就業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需求比例為3.7%,對本科生的需求比例為43.1%,對專科生的需求比例為53.2%。2015年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最高的10個專業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研究生就業主要面向第二產業,本科生的就業方向則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產業,專科生的就業則向第二和第三產業靠攏。整體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就業方向在第二產業的比重較大,面向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畢業生就業率相對偏低。由表2可以得知,第三產業的人才需求量卻在不斷增加,因此人才供需矛盾凸顯。
4存在問題分析
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不難發現,近年來湖北經濟結構調整幅度較大。三大產業的比重發生了較大變化,導致人才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人才供給和湖北產業結構對人才的內在需求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規模和結構兩個方面。
第一,結構方面。面向第一產業的農林牧副漁等專業開辦院校較少。對于傳統專業,一般開辦時間較長,師資力量雄厚,專業建設經驗豐富,但是對于專業或行業人才需求市場的調研不足,產業結構和專業結構不對接,導致畢業生供需失衡;對于結合時代背景產生的專業,比如在“互聯網+”背景下出現的物聯網、大數據,快遞等新興專業。一方面由于就業市場發展還不成熟,專業定位不明確,導致學生畢業以后無業可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市場需求量較大,但是由于師資力量不足開辦新專業院校較少,人才供應不足導致企業招不到相應的專業人才。
第二,規模方面。近年來整體生源數量在減少,學校為了完成招生指標招生計劃常常被打亂,導致有些專業的錄取人數遠遠超過了計劃指標,而有些專業的錄取人數卻少的無法開班。盡管各高校每年都會制定各個專業的招生計劃,但是仍然存在有的專業人滿為患,而有的專業無人問津的現象,各專業生源分布不均的現象常常發生。
5對策及建議
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一個地區的產業經濟的發展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就業,進而帶動該地區人才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合理的人才供給又可以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該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要解決人才供需的矛盾,需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在專業調研上下功夫。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新技術的產生催生了很多新的行業和新的就業崗位,新技術的產生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傳統行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不論是新專業還是傳統專業,專業調研必須落到實處,這是專業建設的基礎。
第二,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決人才供需矛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校企互動,既為學校招生數量的提供指導,又對學生培養的質量提供保障。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現代學徒制、訂單班等辦學形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辦學形式。事實證明,校企合作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學途徑。
第三,以就業為導向。學校辦學“以產定銷”是行不通的。高等教育要主動去適應市場需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學校培養學生,不僅要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更重要的是要對用人企業負責,對社會和經濟發展負責。因此專業建設必須與地區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學校教育要服務于經濟建設。在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現代市場營銷理論的指導下,高等院校必須充分挖掘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以行業和企業的用人標準為導向來設置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可用、適用和好用的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