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新 陶紅
摘要:職業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扶貧脫貧與反貧困戰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經引起政府和學界的重視。返年來,學界從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概念與特征、功能與作用、責任機制、模式與經驗、建議與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但在理論分析、視角選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形成當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的實然境況。因此,采用相關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力圖全面系統地進行整體觀照、扎根特定區域進行微觀實證調查以及選擇交叉(多)學科進行“跨界”研究應是推動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應然之策。
關鍵詞:職業教育扶貧;職業教育反貧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
作者簡介:謝德新(1984-),男,廣東化州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職業教育史;陶紅(1963-),女,吉林長春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學科共建項目“粵東西北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與反貧困問題研究”(編號:GDl6xIY26),主持人:謝德新;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項目(人文社科)“廣東知識產權戰略背景下職教體系研究”(編號:2016WTSCX070),主持人:謝德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2016年重點課題“基于新制度主義組織分析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制度化研究”(編號:GZYZD2016002),主持人:謝德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的扶貧政策和教育政策不少涉及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并確立職業教育在扶貧系統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5年6月,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加強雨露計劃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見》,指出“引導和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促進穩定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舉。”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強調“加大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貧困戶教育培訓工程實施力度。引導企業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鼓勵職業院校面向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加大職業教育脫貧力度”,強調要“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讓貧困地區每個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適應就業創業需求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職業教育在黨和國家扶貧與反貧困戰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擔負起重要使命,它在消除絕對貧困、縮小相對貧困、消解能力貧困、消除文化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起了政府和學界的重視。
為此,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進行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梳理和盤點這些研究的實然境況,思考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研究的應然之策,以期為學界推動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的實然之境
從已有文獻來看。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起步較晚。或許是職業教育的優勢和作用在計劃經濟時代沒能彰顯出來,加之受傳統觀念鄙薄的影響。它在較長時間里沒得到應有的重視而處在邊緣狀態。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特別是近年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國家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向貧困發起新一輪的“脫貧攻堅戰”,職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研究也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并從概念與特征、功能與作用、責任、模式與經驗、建議與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形成了當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的實然之境。
(一)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概念與特征
有學者專門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概念與特征進行了說明。并把它與一般職業教育的特征進行比較,有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反貧困職業教育與一般職業教育之間的區別。
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概念界定方面。陸小華較早對其進行了探討,認為職業教育反貧困是針對貧困地區的實際需要來進行辦學和施教。讓貧困人群掌握進人市場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實現從自給自足的生產者向商品市場的生產者的身份轉變,從而更好地擺脫貧困。在此基礎上,周穎和王大超對職業教育反貧困的概念界定更為詳細,認為職業教育反貧困是從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實際需要出發。提供最有用、最長效、最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施教方式,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改善他們的心態、觀念和思維方式,幫助其擺脫貧困。從自給自足的生產者變為能面向市場的商品生產者,實現脫貧與發展并舉的目標,取得最大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特征概括方面,尚華認為職業教育反貧困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強調從農民、從貧困人群的實際和需要出發;二是注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脫貧致富進展的形勢,適應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三是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兼顧教育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朱容皋認為,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是指縣級職業學校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培養出具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初、中級專業人才。以及具有較高素質和勞動技術的熟練勞動者,它具有艱巨性、長期性和持續性這三個特征。王大超和袁暉光認為,反貧困職業教育與一般職業教育的主要區別在于反貧困職業教育的目標更加具體,更注重內容和實效,主體對象更明確。
近年來,“精準扶貧”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它的概念以及如何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等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密切關注,并有相當多的成果涌現。但遺憾的是。作為“精準扶貧”的一個下位概念,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概念與特征卻鮮有研究。筆者認為,相對粗放扶貧而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或不同貧困人口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職業教育治貧方式。其內涵涉及三方面:從扶貧動機上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強調“扶真貧、真扶貧”:從扶貧過程上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主要內容是“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從扶貧效果上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強調“投入”與“產出”具備最優效能。因此,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指基于“扶真貧”的理念,追求高效的職業教育扶貧目標,利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滴灌式”職業教育治貧方式。
(二)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功能與作用
作為社會扶貧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在扶貧與反貧困中的功能與作用日益彰顯。馬建富認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實現將中國農村龐大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張麗莉和王大超認為職業教育反貧困對提升貧困地區人力資本的價值、有效阻止貧困地區普遍存在的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等短期行為及社會安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作用。余祖光認為職業教育的功能是打破和排斥貧困惡性循環,幫助弱勢群體中的失學失業者,給予殘疾人特別措施,為弱小行業企業準備自營職業。柳靖認為職業教育在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王飛躍和樊黔江闡述貧困理論和扶貧政策實踐、人口與貧困理論,全面系統地分析職業教育與扶貧開發之間的內外在聯系,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脫貧的根本出路。王大超和袁暉光認為職業教育對開發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有重要作用。侯長林和游明倫提出職業教育具有消除絕對貧困、縮小相對貧困、消解能力貧困、消除文化貧困的多元化功能。征玉韋和王德軍認為相對于其他類型、層次的教育而言,職業教育的扶貧開發功能更突出、更明顯。唐智彬和劉青認為定向農村職業教育是服務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通過加大投入、構建區域政府推進定向農村職業教育統籌機制,推動區域協同定向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多方聯動㈣。袁紅輝和劉耀書認為職業教育具有強大的反貧困效應:一方面,職業教育能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職業教育能增強勞動者自身反貧困能力。
可見,職業教育作為扶貧與反貧困的重要方式,它在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反貧困能力、開發人力資源、消除貧困、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已成為學界的共識。
(三)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機制
從貧困問題產生的機制來看,主體不同承擔的相應責任也不同。在扶貧與反貧困中,政府行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脫貧與返貧之間,貧困群體的思想觀念和個人行動直接影響到扶貧與反貧困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有學者就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機制進行了研究。
朱容皋探討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中政府的作用、城鄉統籌發展論和擴大農村教育機會等問題,認為政策規定全面性和系統性、政策目標一致性、政策體系確定性是實施城鄉教育統籌的政策框架。政府應統籌、規范辦學行為,明確普職分流。申緒湘和朱容皋對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主體與個體的責任進行審思,認為中央政府、省(市)級政府、縣級政府都是責任主體,指出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主體與個體的責任表現在明確投入保障責任、明確管理責任、明確重點工作責任。朱容皋和李朝暉認為,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的主體責任包括主體投入責任、職教功能責任、服務主體責任。朱容皋認為,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的責任主要由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承擔,但教育、勞動、人事、經濟等部門沒有明確各自的責任,致使出現交叉管理、職能重復的現象。加上在農村教育反貧困體系內部,存在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缺乏統籌規劃、合理分工的問題,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嚴重;在形式上,學校占絕對主體地位,缺乏企業的參與,致使靈活性、開放性不足㈣。朱容皋在博士論文中強調,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他結合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解決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責任問題的對策建議。李朝暉和朱容皋認為貧困個體在反貧困過程中,即使個體陷入了貧困陷阱,也有擺脫貧困的可能。而農村貧困個體要實現反貧困的目的。更多是需要個體在一定的道德原則上獨立自主、愛崗敬業,用自己的責任行動擺脫目前貧困狀況。
(四)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模式與經驗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曾經或正在面臨著社會貧困問題,對職業教育解決貧困問題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視。農村職業教育是國外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
鄧宏寶把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經驗歸納為四點:一是合理定位農村職業教育的職能,科學地確立其培養目標;二是創建層次不同、類型多樣、學制靈活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三是深化內部改革,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四是多方努力,創造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條件。王敏和趙云芬從七個方面總結了國外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認為它們可為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田占慧等人認為發達國家通過制定并頒布配套的法律法規、提供經費支持、實行并強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普職分流等措施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進行干預,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辦學,從增強受教育者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調整專業設置、改革課程內容、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來對職業教育教學和培訓過程進行改革,通過明確提出培養新一代農民的目標、對農業職業教育學生實行優惠政策、對畢業生提供創業資助來加強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支持和保護,重視畢業生的職業指導與就業,西方國家農村職教辦學新模式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朱容皋認為印度的“南亞模式”和墨西哥的“南美模式”是發展中國家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的典型代表,他概括了印度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農村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投入、推廣農村職業教育的創新成果、農村職教發展和扶貧政策同步的做法,以及墨西哥制訂法律、依法保護農村職業教育的合法權益,協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惠農政策效果明顯的經驗。范安平和張釋元認為發達國家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機制較為靈活,能有效地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服務。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并指出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應吸取國外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警惕和防止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形式主義,突出實踐教學,完善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農村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切實為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服務閉。梁成艾和朱德全介紹了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挪威、韓國、巴西和印度這九個國家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對它們的經驗及其本土化借鑒進行歸納。劉穎認為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它們近十年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與動向。能為發展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王國光介紹了尼日利亞在優化職教行政管理、改革職教課程設置、提升職教師資隊伍素質和擴大職教對外交流方面的經驗。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發展中國家教育反貧困的重要途徑。
關于國內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模式與經驗,中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區和民族地區是學界關注的重點領域。
田北超認為民族地區職教扶貧工作的開展,應根據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資源分布狀況。采取不同的形式,選擇正確的方法,大力普及民族職業基礎教育,廣泛開展民族地區農(牧)民夜校和工人技術培訓。舉辦民族職業中等專業和職業技術大學教育。肖化移認為中部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積累了五點獨特經驗:一是面向“三農”,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目的與功能;二是采取聯合辦學,實行“農科教”統籌的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三是加強黨政統籌,擴大地方與學校的自主權的管理體制:四是統籌協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實行分類指導的策略;五是重視和保護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果紅認為云南邊疆少數民族成功的職教模式主要體現在創新,立足資源、著眼優勢、突出重點的專業特色,全面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能力本位的實踐教育內核這些方面。周穎和王大超認為整合和集成職業教育資源,并與反貧困相關的要素組成集成管理體系,這種反貧困職業教育集成管理模式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廣泛的整合性、相互協同性、廣泛的開放性特征。張麗莉和王大超認為反貧困職業教育要堅持傳統教育與現代理念、理論與實踐、職業教育與企業培訓、集中培訓與分散教學、常規教育與遠程教育、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相結合的六個原則,指出可以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適合本地區的教育教學模式、能力本位的多元整合模式來探索一個適合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模式。朱容皋認為農村職業教育反貧困,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是基本前提,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是重要環節,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多元化是有效手段,提高新型農民的綜合素質是重要措施,現代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是重要途徑。顏濤認為湘西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模式的探索,需要準確定位扶貧對象,增強內生動力;明確扶貧目標,利用地方特色做好扶貧脫貧:重在統籌兼顧,具體落實扶貧措施:提倡創新扶貧,增強貧困地區學子的競爭力。劉鵬麗以廣東民族地區高職教育建設為例,在梳理中國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剖析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探索性新思路和相關對策建議,力求為中國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發展進行有益探索。
無疑,學者們從國際視野和本土行動這兩方面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模式與經驗進行研究,他們既關注國外的經驗,也重視國內的做法。在國外方面,既側重發達國家,也關照發展中國家:在國內方面,既聚焦于中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區和民族地區的實踐,也涉及發達地區的探索:既有宏觀敘述。也有微觀介紹,力圖多視角、全方位地為我國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提供模式選擇和經驗參考。
(五)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建議與策略
職業教育如何扶貧與反貧困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問題,“頂天”在于其要“上得去”,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要上升到理論引領層面,“立地”在于其要“下得來”“接地氣”,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要回歸到關照現實需要。如何進行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不僅是學者研究的旨趣所在,也事關其功效與作用的發揮。為此,學界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策略。
1.宏觀層面的建議與策略。黃信愛認為,為了實施反貧困的職業教育戰略。必須選擇反貧困的職業教育和多種扶貧開發政策一體化攻堅的總體戰略,并通過實施非均衡發展、效益導向、辦學主體多元化、教育資源社會化的反貧困職業教育戰略予以保證。羅光沛認為發展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可從六方面來進行努力:第一,大力宣傳和深入貫徹全國職教會精神,提高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的地位;第二,貧困地區職業學校的領導干部應自覺轉變觀念,真抓實干;第三,努力探索與創新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第四,充分認識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特點,搞好課程改革;第五,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品牌專業:第六,主動爭取政府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領導和經費的投入。王洋和王大超提出職業教育反貧困的三種途徑:一是協同創新農村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積極推進農科教相結合,充分發揮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三是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藍統棟認為把基層工會組織工作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當地經濟發展急需的人才、全面關心弱勢群體與開展教學改革是使職業教育成為扶貧幫困的有效途徑。游明倫和侯長林針對我國職業教育扶貧機制設計存在的問題,依據機制設計理論。從完善職業教育扶貧機制頂層設計、優化調整區域職業教育發展布局和創新職業教育扶貧聯動機制來對職業教育扶貧機制的發展進行了理性思考。朱愛國和李寧認為職業教育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貧,并建議改革招生制度,實現“精準招生”;完善資助政策,實現“精準資助”:推進教學改革,實現“精準培養”;加強技能培訓,實現“精準培訓”;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實現“精準就業”。賈海剛提出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以造血式扶貧為主要方式、適齡勞動力為主要扶貧對象、職業能力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三重路徑,實現由見效周期較長的基礎教育扶貧向見效周期短、時效性更強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轉變。
2.中觀層面的建議與策略。常彥認為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應分兩步走:第一步走重點建設、示范帶動、協調發展,實現特色立校,創立品牌職業學校的路子:第二步走職業教育義務化的路子。廖開蘭認為貧困地區縣城經濟與職業教育藕合發展是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其對策有三點:一是面向縣城經濟,培養實用型縣本人才;二是面向勞動力轉移,培養綜合型外向人才;三是加大投入,保證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楊占忠認為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整合職教培訓資源、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突出職業教育主題、緊緊圍繞職業教育需求、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人是貧困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王大超和袁暉光認為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培養模式、將教研工作置于中心地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整合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資源是新時期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反貧困的主要策略。吳格娥等人提出把農村職業教育作為扶貧的核心工作、經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當地政府統籌承擔農村職業教育的主體、教育內容取決于教育對象的需求、解決師資短缺問題是民族貧困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措施。許鋒華和王祖山提出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統籌職教資源是連片特困地區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何丕潔認為貧困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辦好職業教育,他建議加大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來消除社會的歧視。加強西部與東部職業學校合作,為培養新型農民服務,開展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專項教育培訓。王嘉毅等人認為依托職業教育拔除窮根,增強貧困群眾致富本領,應按照“拔窮根”的思路,提升貧困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能力、加快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力度、鼓勵貧困地區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
3.微觀層面的建議與策略。董江華從反貧困的視角對南疆三地州職業教育發展提出建議:一是把握發展機遇,統籌規劃院校數量、層次結構、區域布局等:二是從職業教育學科總體布局上引導南疆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三是走語言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特色道路;四是著眼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樹立商品、勞務輸出的國際化意識。李華玲認為加快以縣級職業教育發展為核心的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加快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建設、健全以責權利為重點的校企合作政策體系、建立以合作交流為切入點的師資培訓培養新機制是黔西南連片特困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對策。胡青江等人基于扶貧開發的視角,對南疆三地州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建議:一是加強政府組織引導,完善相關制度:二是建立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增加經費投入:三是抓住“對口援疆”機遇。補齊自身“短板”:四是辦學模式、參與主體多元化。孟凡華和任志楠認為調整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師資隊伍是貴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未來走向。陳敏認為運用科學有效的策略來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就業,從而實現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脫貧。趙旭紅對湘西州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整合湘西的教育資源,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是建立州縣兩級高效可行的長效機制,加強職業院校硬件設施、師資培訓、特色專業等方面的建設;三是將職業教育納入精準扶貧整體規劃,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技術優勢。鄧廷云和唐志明對連片特困地區中的滇桂黔石漠化地區非學歷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進行探析,認為要提高非學歷職業教育扶貧效果,實現精準扶貧的策略有三點:其一,建立扶貧對象人口檔案,將“漫灌式”扶貧轉為“滴灌式”扶貧;其二,更新培訓模式,最大限度釋放培訓項目的應有助力;其三,完善教育扶貧資金運作方式,實現教育扶貧資金精準管理。
不難發現,近年來,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建議與策略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所在。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既有從宏觀層面對職業教育扶貧制度頂層設計、精準扶貧路徑和策略進行研究和思考。也有從中觀層面針對連片特困地區、民族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精準扶貧脫貧的建議和策略。還有從微觀層面對某個具體貧困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進行路徑探索和策略建議。
二、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的應然之策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的繁榮與成就有目共睹,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形成了“繁榮的低谷”與“貧乏的豐富”并存的學術生態。這些問題的存在,既與職業教育學科自身有密切聯系,也和研究者的理論素養相關。要克服這些問題,推動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理論研究
一方面,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總體而言,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研究隊伍大多是具有教育學專業學術背景的研究人員,即使他們具有要綜合運用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去分析貧困問題的意識,但研究成果相對滯后的問題頗能體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其重要表征之一是,如前所述,“精準扶貧”問題是近年來社會和學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職業教育作為扶貧開發體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即使教育學研究者聞到了這股強烈的氣息,要把“精準扶貧”移植到職業教育研究領域,但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概念、內涵、特征是什么,如何界定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功能,怎樣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其效用,如何使職業教育結構與人口結構、政治結構、經濟結構等社會結構相適應。如何處理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基本理論問題,亟待學界去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另一方面。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理論與貧困發生機制的研究。現有研究成果對“貧困文化理論”“資源要素理論”“人力素質貧困理論”“系統貧困理論”等扶貧開發理論的關注頗顯不足。運用這些理論來開展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更不多見。同時。職業教育扶貧模式與貧困發生機制的研究還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一是貧困發生機制的研究還不夠充分:二是職業教育扶貧體系的構建還沒形成系統的認識。因此,把職業教育扶貧模式與貧困發生機制結合起來進行理論研究。精準把握貧困地區致貧的原因,并以此作為扶貧與反貧困政策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從而構建系統的職業教育扶貧模式。
(二)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機制研究
盡管貧困問題的產生受到自然條件、歷史起點、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素質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但國內關于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機制研究,仍缺乏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觀照。相關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而且僅集中在個別研究者的成果之中。這些研究成果雖然對政府和個人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中的責任分析有所涉獵。對政府、職業教育扶貧機構和個人的責任也有所認識,但對國家的扶貧角色、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政府和窮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職能和相互作用的責任機制則幾乎沒有涉及。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學界對社會組織、民間力量等參與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相對忽視,沒能重視并研究如何調動這些力量參與其中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
應該說,研究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機制,既要關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政策的制定頒布、實施過程、扶貧效果等,也要從貧困群體自身的生存技能需要、生存環境、人文關懷和向上流動的渠道等方面去探討,還要重視社會組織、民間力量參與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進行觀照,加強不同主體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責任機制研究。
(三)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微觀實證研究
從現有成果來看,大多數研究者傾向于從宏觀層面去思考,認為制度不健全、資源匱乏、科技落后、人文素質相對低下等是貧困地區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但各個地區之間貧困問題又各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以共性涵蓋個性的研究也有失偏頗。雖然不少成果是針對不同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研究,但可能由于缺乏微觀實證研究,而導致在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建議與策略上,出現不少“放之四海而皆準”又“相類似”的建議與策略。真正具有區域性、針對性、獨特性以及建設性的建議與策略頗為少見。
目前,從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制度的頂層設計,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功能、方式、途徑、模式等,再到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區域現象和問題研究,用微觀實證的方式試圖從具體的社會環境去探索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一些規律性問題,尋求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最佳模式,是重要的研究趨勢。如陸杰華對遼寧省鳳城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縣貧困地區農民職業教育開展的狀況、職業教育接受者的經濟收益以及決定農民參與職業教育的個體因素進行定量研究,深入分析個體職業教育對增加其持續反貧困的能力的作用。王海港等人應用異質性處理效應模型方法研究珠三角農村職業培訓發現:不可觀察變量在村民參與決策和收入獲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可觀察變量使得最有可能參加培訓的村民獲得邊際收益最低,而不太可能參加培訓的村民獲得的邊際收益最高:參加者的處理效應低于平均處理效應,而后者又低于未參加者。周亞虹等人通過對蘇北農村家庭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從農村職業教育回報的角度討論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貢獻,得出農村職業教育對提高農村家庭經濟收入有著顯著作用的結論。陳平路等人抽樣調查了國內4個省(區、市)的8個試點縣和非試點縣,獲得雨露計劃試點政策效果對比數據信息,分析發現雨露計劃顯著改善了中職就讀情況,試點縣的政策效果較非試點縣明顯。
不難發現,上述成果關于微觀實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多,且散見于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針對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實證研究也沒有一個系統的、值得借鑒的、評價效果良好的模式可供參考。
(四)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跨界”研究
貧困是與人類發展相伴生的一種社會現象,能否處理好貧困與發展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貧困現象以其豐富的社會含義和復雜的影響因素,引起了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生態學的注目。貧困問題是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點,學者從不同學科領域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有學者指出,經濟學多從資源配置、經濟水平與區域發展等方面來研究,人類學多從民族、生態環境等方面來研究,管理學則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醫療救助政策等傾向于政策取向的實踐問題研究,社會學則多從理論層面研究。毋需諱言,由于貧困問題產生的機制比較復雜,不同學科都有其獨特的視角和優勢,但也難以規避自身略顯片面的局限。因為貧困問題原本就不僅僅是經濟、教育、管理等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一種社會現象。無疑。運用多學科、多視角、交叉學科來進行研究。是突破現有關于貧困問題研究局限的重要途徑。加強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跨界”研究,除了“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跨界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和特征”的學科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由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本身的跨界屬性所決定。無論是它的概念、內涵和特征,還是它的功能、模式、方法、途徑等,都要求必須在關注和借鑒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生態學、文化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學科視角和優勢來進行綜合而系統的研究,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總之,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研究還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前行,期待學界同仁共同努力,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扶貧與反貧困的理論和實踐模式,提升職業教育服務于國家戰略水平和決策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