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玲 蔣濤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首先,文章對重慶市36家企業進行了訪談,梳理出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需求的高頻詞匯。其次,對重慶市285家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并運用SPSS24.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建構了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第三,對重慶市281家企業就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最后,從深化理論研究、加強師資隊伍培育、建構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企業;學生;核心素養;需求分析
作者簡介:孫曉玲(1976-),女,重慶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蔣濤(1966-),女,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體系的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開始對勞動力市場及其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并據此對教育政策進行調整。1972年,德國BIBB的梅騰斯在向歐盟組織提交的《職業適應性研究概覽》專題報告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此后,培育“核心素養”便成為全球教育界共同致力的目標。如:1979年,英國引入“核心素養”概念,首次對職業教育的關鍵技術要求做出了具體規定。1997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0ECD)啟動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確定了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美、德、日、法、芬蘭、新加坡等國家也先后對核心素養框架進行了研究。2010年,歐盟發布了“面向變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養”報告。從我國政策層面來看,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并將核心素養體系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地位。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成果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領域六大素養。但是,政策層面并未將核心素養落腳到各級各類教育階段。
從學術界來看,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經驗介紹與啟示、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基礎教育層次的核心素養與課程建設研究等,而關于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非常少。王智海、曹留成從不同維度分析了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外延。匡瑛從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根本目標出發,探討了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及其培養途徑。羅旭華、黨印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對高職生核心能力培養和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顯然,政策研究層面都缺乏對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分析。而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的重大使命。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核心素養有著較高要求。基于此,文章從企業視角對高職院校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進行需求和現狀調查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對象與方法
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是指在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本文從企業視角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進行需求和現狀調查分析。具體研究對象和方法如下:首先,在進行文獻梳理基礎上,對重慶市36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就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10個核心素養進行個案訪談。以此,歸納出企業認為較為重要的核心素養要素,為問卷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其次,根據前期訪談結果進行《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需求》的問卷設計,并在前期訪談的企業和其他高職院校推薦的合作企業進行問卷調查。之后,運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第三,基于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具體內容,再次對企業相關負責人進行《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現狀》調查,并運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其現狀進行描述性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素養的對策。核心素養需求和現狀調查問卷均采用李科特5點計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重要”或“非常差”:“2”代表“不太重要”或“比較差”:“3”代表“一般”;“4”代表“比較重要”或“比較好”;“5”代表“非常重要”或“非常好”。
(二)問卷回收與描述性統計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需求》的調查共計發放電子問卷328份,回收問卷301份。回收率為91.77%。其中,有效問卷285份,有效率為94.68%(樣本描述性統計見表1)。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現狀》的調查問卷仍是針對前期做過需求調查的企業,共計發放電子問卷328份,回收問卷289份,回收率為88.11%,有效問卷281份,有效率為97.23%。從描述性特征來看,企業成立年限大多在30年以下,占比為92.6%。企業規模中,100人以下、101-500人的企業占比分別為48.1%和41.1%。企業所有權性質和所屬行業類別基本比較全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構成頻率分析
通過對重慶市36家企業就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最重要的10項核心素養訪談發現,許多企業對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傾向比較相似。但詞匯語言的表達不同。筆者根據相近詞匯進行合并,同時,依據核心素養詞匯出現的頻率占總樣本比例為20%以上的標準,整理出了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構成表(見表2所示)。
(二)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程度分析
針對前期訪談結果,筆者采用里克特量表(5分制)就企業對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應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進行了因子分析。首先對21項具體指標進行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如表3所示),以用于檢驗變量間的偏相關性,一般而言。KMO統計量在0.7以上時因子分析效果較好,其檢驗結果為0.927,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采用協方差矩陣方法,基于要提取的公因子數為6,因素負荷大于0.4的標準抽取的因素及其負荷。由于敢于擔當的因素負荷為0.337,予以剔除,得到6個公因子,這6個因子解釋的方差占總方差的累積百分比為67.631%。對六大因子進行排序,具體內容為:因子1包括誠實守信、品德優良和愛崗敬業,可將其命名為“職業道德”。因子2包括技能扎實、學習力強、專注嚴謹、注重細節,可將其命名為“專業技能”。因子3包括專吃苦耐勞、積極進取、謙虛務實,可將其命名為“人文素養”。因子4包括身心健康、情緒管理、陽光自信,可將其命名為“身心素質”。因子5包括善于溝通、團隊協作、禮儀得體,可將其命名為“人際關系”。因子6包括開拓創新、競爭意識、適應力強、敢想敢做,可將其命名為“創新創業”(見表4)。
結合文獻研究,筆者將上述分析結果進行歸納和提煉,形成了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體系(見圖1所示)。具體來看,將職業道德和人際關系歸屬為社會參與,即高職院校學生作為社會人,其在社會層面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為作為普通公民和職場人員應具備的素養。將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歸屬為自我行動,即高職院校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在個體層面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自我身心和人文素養方面的素養。將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歸納為工具運用,即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情景中表現出來的職業特質,主要體現在掌握專業技能以及創新運用的能力。
(三)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現狀分析
本研究進一步將因子分析后得出的核心素養體系進行現狀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總體來看,高職院校學生各項核心素養均值都未超過4分,即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總體評價并不高,學生核心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具體來看,第一,社會參與層面,6個核心素養均值分布比較均衡,介于3分3.5分之間,總體評價處于一般狀態。第二,自我行動層面,6個核心素養指標呈現極大的不均衡現象,身心健康、陽光自信的均值在所有核心素養中是最高的,分別為3.71分、3.45分,積極進取的均值為3.34分,也排在第四位。但情緒管理和吃苦耐勞卻是所有核心素養中分值最低的,分別為2.26分和2.32分。工具運用層面,8個指標中,有5個指標的均值都在3分以下,尤其是競爭意識、適應能力、開拓創新,均值分別為2.5分、2.74分、2.75分。而均值在3分以上的指標分別為敢想敢做、技能扎實、學習力強,但也處于一般狀態。這樣的企業評價表明:高職學生核心素養整體處于一般或較差的狀態。社會參與層面的核心素養現狀發展比較均衡。自我行動層面的核心素養現狀發展很不均衡,尤其是情緒管理、吃苦耐勞等素養最低,這在訪談中也得到了證實,但企業相關人員恰恰說了情緒管理和吃苦耐勞是決定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要素。工具運用層面的核心素養狀況總體偏低,無論是基本專業技能的掌握,還是創新能力都不夠好。但員工具備這方面的核心素養卻又是企業應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成功與否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首先通過對重慶市樣本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需求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分析,并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了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其次對核心素養體系進行了現狀調查。得出如下結論: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主要包括社會參與(職業道德、人際關系)、自我行動(身心素質、人文素養)和工具運用(專業技能、創新能力)三大領域六大模塊21項具體指標。總體上,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現狀不容樂觀,處于一般狀態。具體來看,社會參與層面的指標比較均衡。自我行動層面的指標高低不一,呈現巨大差異,工具運用層面的指標相對較低。這樣的現狀一方面不能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能滿足企業轉型升級對技能人才的需要,需采取各種途徑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
(一)厘清核心素養的內涵、外延及其相互關系。形成特色化和校本化的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框架體系
核心素養作為當下職業教育改革關注的熱點絕非偶然,它恰恰體現了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轉型,即培養工作和生活技能。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大會主文件明確指出,雇主所要求技術和能力的范圍與水平日益提高,需要兼備技術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還需要培養思維方式、負責任的創造和參與精神等凹。當前,國內外對核心素養基本內涵特征的研究達成了一些共識,但各國的核心素養框架各具特色,其層級關系和表述方式也各不相同。目前,就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研究而言,一方面,核心素養的具體指標、內涵和外延范疇等尚不完善,即使有相關研究,也存在著指標全面化。內容廣泛化和同質化等問題。另一方面,核心素養各項指標如何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進行落實,尤其是核心素養應該如何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尚少。因此,首先,應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加強從企業視角對其核心素養內涵、外延及相關關系進行研究,同時,還需注意對核心素養的內涵及相互關系進行及時更新和定位。這將直接決定著核心素養在高職教育改革實踐中能否得到有效落實以及落實的質量。其次,不同地域的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學生特征、育人觀念、校園文化、專業特色等,進一步將核心指標體系具體化落實到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去,形成與學生特征相符合的校本化、特色化的核心素養指標體系。
(二)加強培訓,建構教師、家長、企業“三位一體”的核心素養培育團隊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社會人和職業人”,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素養培育意識的培育隊伍至關重要。首先,重構教師培訓的目標、課程、模式,通過培訓逐步引導教師學習新的教育觀念,調整知識結構,優化教師素質,增強教育底蘊,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其次,構建教師、家庭、企業的“三位一體”立體網絡,在學校教育的同時,向家庭輻射、向企業延伸,打造一支全員參與的、校內外結合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團隊。具體來講,第一,教師為主。成立由專業教師、德育教師、職業指導教師、輔導員等組成的核心團隊,定期召開與學生核心素養相關的專題研討活動。第二,家長參與。通過家訪、家長會,建立家長委員會、組織家庭教育講座、家長開放日等形式,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良性互動。第三,企業融人。高職院校根據行業和市場需求,通過與企業建立實習或用工關系,簽訂聯合辦學協議,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形式,以“學歷+技能+核心素養”為培養核心。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和崗位規范,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
(三)搭建實施載體,形成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
將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論架構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需要找到有效的實施載體。以課程為載體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的共識。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至少應包含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質量標準四部分。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完善課程體系。根據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和現狀評估情況,確定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構建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參與、自我行動和工具運用三大課程模塊。如:加強以職業道德和人際關系為主的社會參與相關的課程模塊建設。強化以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為主,尤其是情緒管理、吃苦耐勞等自我行動相關的課程模塊建設。塑造以專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為主,尤其要開設注重細節、專注嚴謹等體現工匠精神,以及競爭意識、適應能力和開拓創新等體現創新創業方面的課程模塊。第二,重構課程內容與標準。基于核心素養,遵循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突出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重構課程內容,研究制訂基于專業特點的核心素養課程標準,開發核心素養校本教材和教學資源包。同時,在課程內容選取和設計時。既要有某一學科的視角。又要積累跨學科的經驗,即需要開展有效的跨學科內容主題的學習。第三,對核心素養實施學分制評價。高職院校學生核心素養評價體系是核心素養培養落地的關鍵。可開發體現核心素養的多樣化、多形態的測評工具,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信息化測評系統。同時,可針對核心素養實施學分制,制定相應的核心素養評價制度,并對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的數據和信息進行過程性保存和追蹤。還可依托行業資格證書等形式來實現。通過行業資格證書來評價與職業密切相關的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