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摘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我國目前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備,因此國家不斷的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基礎設施的大力建設給農村帶來新的希望和風貌。但在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加快的過程中,許多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本文通過淺析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的概念
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總稱。包括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園林綠化、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生產服務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它們是農村中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
二、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設施不完善
1.農田水利等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由于我國在水利灌溉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導致很多農田水利設施出現年久失修、更新緩慢的問題。而且,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區的農村還沒有安上自來水。
2.農作物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低,無法規模生產,嚴重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
3.農村大部分道路設施建設與城市相差很大,距離國家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道路方面,很多農村存在道路狀況差的現象,道路仍為泥土地,路窄,沒有排水系統,平時車輛和行人通過都不方便。
4.農村電網也存在較大問題,一部分地方存在電壓不穩、限電、沒有網絡、信號無法覆蓋的現象,不能保證農村的電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資金不足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來自政府財政部門的撥款,二是來自社會的資金支持。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來自政府財政部門的撥款或是來自社會的資金支持都遠遠不足。另外,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往往與政府部門相掛鉤,關系十分緊密,導致很多民間資本無法涉足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同時由于農業收益的薄弱性和緩慢性,使很多人主觀上不愿意投資。而政府財政部門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又比較混亂。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渠道多,資金分散,專項基金建立時存在科目比較分散的問題。盡管投資的多主體和多投資渠道有利于財政支農投資總量,但在使用情況上看,部門基本上各自為政,資金缺乏統籌協調,難以同一運作,投入交叉重復現象比較嚴重,形成不了合力。
(三)發展不均衡
近些年雖然我國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但是現有設施無論在種類還是在地區間都存在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在種類上,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宗教活動場所、公共體育設施等公益性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發展速度相對較慢,而有線電視、通信網絡等個人付費使用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發展速度較快;在地區間,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較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而在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的西部省份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則十分遲緩。
三、對策及建議
(一)繼續加強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應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不斷完善水利灌溉設施,繼續完善自來水設施建設,把服務做到細處,確保每村每戶都用上自來水,確保水源充足、干凈,管理到位。最后,在常年干旱地建設人工增雨基地,進行人工降雨;在洪澇等自然災害易發區,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另外,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積極構建城鄉交通網,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早日完成農村交通信息網建設。在加大農村道路建設的同時,進行道路質量檢測,注重排水等系統建設,使農村交通設施達到城市水平,加大城鄉間交流。同時,應按照重服務、廣覆蓋、多模式的要求,積極整合現有資源,健全農村電網等信息服務體系,構建城鄉統一信息服務平臺,使城鄉之間緊密聯系起來。
(二)拓展農村投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從總體上來看,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投資應發揮主導性作用,但在地區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逐步形成政府投資引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資體系則是必要要求。
(三)因地制宜對不同的基礎設施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投融資模式,使其均衡發展
例如,對于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小型水利和電網建設的投融資機制采取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劃撥的方式。因為水電是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最基本的條件,它的投資周期比其它項目投資周期長,投資數額多,是農業、農民、農村經濟發展的命脈,私人投資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應以各級地方政府投資為主。再以交通為例,它的投融資方式應以市場供給為主。因為道路交通設施是一類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服務收費管理難度相對較小并且需求彈性不大,所以應該采取以市場供給為主,并根據受益人的具體情況收取相應費用彌補建設成本的方式提供。
(四)加強管理,保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額可持續發展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管理者隊伍,要想提高我國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必須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要按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發展的實際需要對相應的管理部門定編定崗,減少兼職現象的出現;二是加強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管理人員的培訓,及時更新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以便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三是改革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管理人員的激勵制度,通過福利待遇的調整讓更多優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這個系統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應屆畢業生就業引導制度,通過減免學費、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引導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文化部門工作。
參考文獻:
[1]劉艷菊.關于農村文化設施及服務惠民、便民、利民問題的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0(11):1719
[2]劉家偉.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5)
[3]沈尤佳.關于政府投資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之我見.農村經濟,2005(1)
[4]李影,劉巖.構建我國新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J].情報科學,2014(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