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芬
摘要:指出了污水處理廠是否正常運轉直接關系著水污染治理的最終成果。根據污水處理廠存在的問題,從完善設施、提高中水回用率、執法監督檢查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環境保護;污水處理廠;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10702
1引言
當前,我國的污水處理廠幾乎遍布全國。污水處理能力也逐年增高,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國家環境保護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全國已建成的3028座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的只有1/3,低負荷運行的約有1/3,還有1/3的開開停停,甚至根本就不運行。污水處理廠是否正常運轉直接關系著水污染治理的最終成果。
2影響污水處理廠運行的突出問題
2.1管網不配套,影響水質水量
2.1.1雨污合流
管網未實現雨污分流,受雨季影響,雨污混合水量增加,超出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能力,將出現部分雨污水無法處置而直接外排,影響河流環境質量的情況。
2.1.2收集水量不足
一是部分地區污水收集管網與廠區建設不配套,管網建設滯后,致使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水量遠低于設計處理水量,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偏低;二是部分地區為了預留發展空間,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偏大,但目前實際污水產生量不足,致使污水處理廠負荷運轉。
2.2運行存在諸多問題
主要是污水廠污染防治設施部分運行不正常或閑置現象;其次部分縣區污水廠進水濃度偏高,對污水廠的沖擊較大,增加了處理難度,且部分污水廠存在運營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這些勢必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造成污水廠排放。
2.3污泥處置方式
隨著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規模迅速擴大,污泥的大量產生和消化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環境問題。目前,已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每年產生的大量污泥,60%~65%采用土地填埋,污泥自然干化綜合利用占3%~6%,污泥焚燒占2%~3%,露天堆放和外運各占2%和15%,真正實現安全處置的比例不超過15%~25%,可以看出污泥最終處理處置目標和技術路線方向不明確,多元化,缺少約束性指標和監管體系。
2.4再生水回用率較低
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中,多數污水處理廠屬于縣級污水廠,處理規模較小,周邊又缺乏使用再生水的用戶,因此只有部分污水處理廠規劃了中水利用方案,回用水中水僅占設計規模的8%左右。同時,一些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成后,由于管網建設及有關政策的不配套,造成設施閑置,難以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對策與建議
3.1完善配套管網建設
收水管網是污水處理廠運行的重要條件。建議縣區對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要優先安排資金建設配套管網,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和城鎮污水管網覆蓋率。同時,加大對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建設的投資,實現雨水和污水分流,保障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
3.2保穩定運行
對未按要求達到設計處理能力的,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污水處理廠,要對經營者處罰并責令限期整治。環保部門要加強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的監管,嚴格實施排污許可制度,依法做好排污申報登記工作,對年內發現多次污染防治設施運行不正常的污水廠給予“環境行為差”的評定,將不予安排環保專項資金項目,對企業參加各類評先創優實行環保“一票否決”。
3.3優化建設污泥處置設施
鑒于泥水可分開處理處置,建議統一規劃,優化組合,在一定區域內建設統一的污泥處置中心,利用有限資金,高效、安全、有序地集中處置污泥。強化監管考核體系,將污泥處理作為政府部門考核的一項約束性指標。
3.4提高中水回用率
把再生水利用作為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尤其是缺水城市要大幅度提高污水回用規模,明確污水回用方式和途徑,減少新鮮水使用量,保護和節約水資源。
為了確保再生水的銷售市場,應合理使用水資源。目前,我國水資源不僅在數量上浪費驚人,在水質上的浪費更為突出。政府應出臺按質供水政策,根據需要確
定合理的供水水質,按水質確定供水價格,這既可節約水資源,又可降低需要低水質的用戶成本,調動用戶使用再生水的積極性;既避免了用水水質的浪費,又減少了水資源的過量開發,保持水資源的合理儲備,以求持續開采。同時,實行部門聯動,對個人和單位制定相應的征收污水處理費的標準,實現誰污染、誰繳費的原則,確保污水處理費全額征收,保障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3.5加強現場管理,加大環境執法力度
深入現場對污水處理廠的簡介及廢水處理工藝進行了解,檢查其運行臺賬,核查中控、在線監測歷史數據,對運行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同時,采用夜間巡查、雨天普查、突擊查、暗查、節假日查、交叉檢查等方式,增加監察頻次,實行全天監管。
4結語
隨著污水處理廠的快速發展,其高能耗,運行費用高的問題急需解決。因而,污水處理廠的運營者必須改進污水處理技術,完善無數處理設備,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新元,田為勇.環境監察[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毛應淮.污染源環境監察[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卜范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實用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