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娟
摘 要 動手操作對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的課堂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動手操作活動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動手操作的有效性,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動手操作 問題 對策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出自他的指尖上。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曾經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而數學又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動手操作活動可以把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經歷,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橋梁,對學生學習數學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動手操作活動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數學課堂中的動手操作活動可以有效地溝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真正理解數學。因此,動手操作活動應該是經常性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經常看到老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生硬地切斷知識形成的過程,硬生生地把知識點講授給學生;為了避免學生出錯,教師準備了所有的學具,規定了操作的方法,學生的動手操作知識季節模仿老師的方法,雖然得到了標準的答案,但是沒有任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更沒有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根本沒有弄清動手操作的目的,缺乏課堂組織調控能力,讓動手操作活動處于凌亂無效的狀態。
本次調查共抽取了三個學校的12個班共525名四年級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喜歡學習數學,但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數學很難。他們都知道動手操作會對學習有幫助。但是學生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并不多,大部分的操作活動通常是老師先演示一次,學生再模仿操作,而且操作的內容大多是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調查結果也顯示在操作的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一般”或“不好,很亂”。調查結果再次顯示我們的數學課堂的動手操作活動的缺失與低效。追其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認識層面和操作層面這兩大層面的原因:
1教師本身認識不到位,重結果輕過程
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很多老師還存在“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傾向。有些老師認為讓學生動手操作要占用課堂的很長時間,從而減少了練習鞏固時間,影響教學進度,進而影響學生的成績。所以很多老師就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探索過程,減少動手操作的機會與時間,而讓學生去聽結論,記結論,做練習。
2教師對教材解讀不深入,對動手操作的目的、意義認識不足
為了溝通學生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真正理解數學的目的,每冊的教材都安排了很多的探索活動。但是很多老師沒有理解編者的意圖,沒有真正讀懂教材,更沒有深入的思考如何讓學生動手操作更有效。也有一些老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到位,對教材哪些地方要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心中無數,上課時,才發現該準備的東西沒有準備好,根本沒法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活動。
3對動手操作活動的組織不到位
一次有效的動手操作活動,需要老師深入思考:需要準備什么,怎樣操作才更有效,學生之間怎樣分工才合理……但是很多老師在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前想得不夠深入,沒有設計好行之有效的方案,造成動手操作活動低效,課堂一片混亂。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課堂不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往往是造成了學生的“高分低能”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低效的動手操作活動,同樣也在浪費學生的時間、浪費學生的生命。在多年的一線教學中,我覺得要提高小學生數學動手操作有效性,要做到以下幾點:
3.1讀懂教材,對動手操作的內容心中有數
很多老師備課往往沒有首先瀏覽整本書,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的習慣,所以,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心中無數” ,更不可能選擇有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其實每冊教材里面動手操作的內容都很多,而且前后之間的聯系很密切。每位老師在備課前都要對整本教材的動手操作的內容做一次系統的、詳細的整理,才能對動手操作的內容心中有數,才能選擇有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動手操作。
3.2設計詳細的動手操作預案,提高動手操作組織性
導致動手操作的活動低效的最大原因在于老師對動手操作活動缺乏有效的預設與組織。學生對動手操作的目標與意義認識不足,具體的動手操作要求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教師通過撰寫動手操作的預案可以減少動手操作的無計劃、無組織的情況。所謂動手操作預案,其實就是把動手操作的目的、方法、材料、時間的分配、每人的分工、具體的步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每一個可能發生的細節盡量在動手操作預案中預設好。有效的操作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提高動手操作的效率,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的學習的能力。
3.3制定多種動手操作合作小組的模式,提高動手操作的效率
動手操作活動是數學課堂經常性的活動,而小組合作是動手操作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很多低效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往往是在課堂上,到了需要小組動手操作的時候,老師才說誰與誰合作,誰干什么,誰干什么,導致操作時間長,學生對分工始終不明確。而小組分工不明確會導致課堂秩序的混亂,無事可干的人往往成為課堂紀律的破壞者。所以,老師要按照學生的特點,把學生分成兩人組合、四人組合……對每一種組合都要進行分工,并使之成為一種習慣。每次操作活動,根據操作的實際需要,學生可以按照既定的分工動手操作,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自己的角色,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動手操作的效率。同時,經常性的愉快的合作對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4放手讓學生真正參與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錯誤中成長
學生的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教師不能追求 “一步到位”,把學生的動手操作變成機械模仿和記憶的過程。相反,老師要用敏銳的眼光發現學生動手操作中的錯誤,把這些錯誤當成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從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如在學生畫線段圖時,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作圖方法,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更有一些是老師也意想不到的做法,老師要善于抓住各種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比較,交流,學生就可以從中選擇最好的作圖方式,提高作圖的正確率,避免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現象。
5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動手操作更充分、有效
一個學期的動手操作活動有很多,而且性質與作用都不相同,不可能全部都在課堂上完成,很多需要課外時間完成。教師要根據每個動手操作活動的特點,做好具體的安排。如學習五年級上冊《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用紙片裁剪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習統計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先調查同學們喜歡的電視節目、喜歡的水果蔬菜等;特別是六年級學習統計時,有一個栽蒜苗的活動,必須布置學生提前二十天開始栽蒜苗,每天自己觀察、測量蒜苗的高度,讓那個學生提前感受收集數據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每位老師要心中有數,對于一些無法在課堂中完成,卻又非常重要的操作活動,要組織學生課外動手操作,要指導學生操作的方法,提高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的墻壁上寫有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希望每位數學老師正視動手操作中的問題,努力提高動手操作的有效性。讓我們的學生能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神奇魅力,在恢宏數學殿堂中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 孔企平.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J].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