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明
摘要:隨著國內軌道交通發展,其運營產生的噪音、振動等環境污染導致的信訪也日益增多。筆者根據多年軌道交通企業環保信訪處理工作經驗,從目前的環保法律條例、軌交環保信訪應對出發,提出解決措施建議,為依法解決軌道交通環保問題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環保信訪;法律意識;環保措施;啟示
一、以法治思維處理信訪問題
隨著軌道交通的發展,民眾對其帶來的環境污染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遠至風亭、高架站選址,近至噪音、振動等,都成為熱點關注問題。同時,相關法律條例也頻頻釋放出以人為本的態度。15年6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指出“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明確指出環境污染者無論有無過錯,都需承擔侵權責任,為快速、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明確責任主體,折射出國家對民眾環境訴求的積極回應。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多數居民已懂得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仍有一部分人群存在“信訪不信法”現象,覺得走法律程序解決問題太麻煩,而使用信訪作為維權手段,因此,信訪在短期內是必然存在的。這要求被訪者必須用法治思維來處理信訪工作,嚴格實行訴訪分離制度,處理好維權與維穩的關系,防止訪民通過偏激手段達到目的。民眾依法上訪,政府企業依法辦訪,才能更好的維護大多數居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二、軌道交通企業環境污染及相應居民信訪情況梳理
根據對國內軌道交通環境污染情況的梳理,目前軌道交通環境污染事項主要分為噪音污染、振動污染和其他污染三大類。通過對國內某城市軌道交通企業既有線路污染投訴信訪數據(2014年至今,共55項)進行分析發現,三年間該軌交企業因列車噪音、振動導致的居民投訴信訪事項逾39件,占整體比例71%,是重點投訴點。
對于該類民眾投訴,目前國內軌道交通企業多從以下角度進行研究整改,以期達到降噪減振目的:1.減少列車運行帶來的噪音振動:加強對列車關鍵部位的檢查;定期對列車輪對進行鏇修。2.減少線路狀態不佳帶來的噪音振動:定期對線路進行專項檢查;定期對鋼軌進行打磨。同時不斷應用新技術如安裝軌頂潤滑裝置,自動在軌頂噴涂軌道潤滑脂,降低輪軌摩擦,減緩軌道波磨發展,達到降噪效果。
三、以法治意識引導居民信訪維權
即使采取多種措施,因線路老化、拆遷困難等客觀原因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因此引發的信訪案件仍呈上升趨勢,為維護社會發展、和諧的需要,必須引導民眾信訪在法治軌道上、法制框架內、法定渠道中解決。
2015年3月,某物業居民就噪音問題提出信訪,軌交企業接訪后,確定解決訴求的責任“歸屬”,告知居民應由物業開放商負主體責任,建議信訪人通過法定途徑解決,訪民隨后向法院提起訴。這也是該軌交企業首例環境污染訴訟案件,雖至今未結案,但是對該軌交企業應對該類信訪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式,即引導民眾進入法律程序進行維權。
同年,國內某市地鐵公司在面對同樣信訪問題訴求時,為使問題盡快得到實質性解決,在當地政府施壓且開放商未作出承諾的情況下,被迫先行啟動加裝聲屏障的前期工作,隨后再向開放商追討建設費用。由于該案例被媒體廣泛報道,目前該市已有多個小區業主提出相同要求。如答應對方的要求,便極有可能產生骨牌效應:一方面隨著城市進程發展,地鐵線路高架段沿線較多樓盤屬于后建單位,業主很可能會仿效提出同樣要求;另一方面,后續開發商也會鉆空子,在建設初期也不采取降噪措施,視投訴情況再向地鐵提出加裝聲屏障,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四、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建議
信訪起著加強黨和群眾血肉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需要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
第一,健全法律法規。目前已形成以《信訪條例》為主體性法規,以制度文件為支持,以各地各部門地方性法規、規章和制度為銜接配套的信訪工作法律制度體系。但作為信訪工作唯一的行政法規,《信訪條例》雖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位階較低、覆蓋面窄、相關規定過于原則等問題。信訪工作迫切需要一部核心的、基礎性的法律來統領,推動形成一個邏輯嚴謹、相互配套、覆蓋廣泛的信訪工作法律制度體系,確保信訪工作能在法制框架內依法有序運行。
第二,依法解決信訪。利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避免維穩思維下繞開法律途徑,尋求暫時息事寧人的協調手段。如不能依法公平處理,只會因產生骨牌效應將企業和政府推向更大的困境。
第三,暢通訴求渠道。搭建“信、訪、網、電”多元化、立體式信訪渠道,推動化解疑難復雜信訪問題和信訪積案,提高依法解決問題的質量和效率。
第四,加強行為引導。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運用以案說法等方式,引導群眾正確認識信訪權利和實現權益的途徑,提高群眾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第五,做好前期規劃。規劃未建線路時,市規劃部門要充分考慮城市發展進程,盡量避免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兩側建設噪聲敏感的建筑如民用建筑、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等,對于不得不建的噪聲敏感建筑物,督促其房產商在建設過程中加強落實環保措施。同時依法依規完善決策機制,嚴把建設項目環評關、審批關,對建設過程、運營過程加強監管,嚴格把關環保驗收關。
第六,提升技術標準。企業要配合政府部門做好決策參考;積極研發新技術來最大限度控制產生的污染源頭;同時對既有線路做好日常監測、采取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