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語

摘要:本文根據組織理論的發展,首先介紹了正式組織和正式化限度,并研究討論了非正式組織產生的原因,然后闡述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相互影響和關系,最后從系統視角(有效性和效率、道德性)去審視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個體與整體)的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03.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01
一、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
巴納德認為,正式組織是“兩個體以上的人群,被有意識的總括在一起的活動和各種力量的系統”,即具有相互傳遞意向能力的人群,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想要主動做出自己的貢獻的組織[1]。但是,在正式化過程中,個體與組織不可能達到完全統一,這不僅因為個體是復雜的,還因為組織設計無法達到完全理性[2]。正式組織的正式化是有限度的,個體與群體無法達成完全統一。
正式組織既可以鼓勵發展,積極利用非正式組織,也可以一定程度的關注非正式組織,也可以忽視或任其發展,更可以嚴密監視甚至打壓。
二、組織一體化
(一)有效性和效率
巴納德將存在于世界的各種要素和力量都用系統的觀念去理解。他認為,個體是過去以及作為現在物質的、生物的、社會的、無數的力與物進行具體化的整體,是一個盡管受物質的、生物的、社會的因素所制約,但仍具有一定的選擇力和自由意志的東西。系統研究中的個體可被稱為“完人假說”:人有著各種各樣的需求,對自己的行為有著一定的選擇能力,具備自由意志和責任,能組成組織,并接受管理。但由于個體是生活在復雜的環境中的,所以會受到種種制約,很可能成為依賴性的消極存在。整體存在于復雜的環境中,是有著特定的物質的、生物的、人類的、社會的構成要素的復合體。
在正式組織中,共同目標、溝通和協作意愿這三要素與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是在把個體與組織綜合在一起時的重要概念。
作為組織應該遵守的重要準則,是有效性、效率和道德性。為了使組織成立必須具備共同目的、溝通和協作意向。為了使組織持續存在,所成立的系統必須在環境中維持有效性和效率。其中,有效性是組織目的達到的程度,效率是組織成員動機的充足程度。為了克服個體與組織之間的糾紛,并使組織長期持續存在,(道德的)領導力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必須在構造管理理念時注重道德性的培養。
對于個體和整體而言,組織三要素及有效性和效率,是將個體和組織結合在一起的重要概念。如果組織成員沒有從組織中得到滿足(即提高效率),組織就無法持續存在。如果組織成員沒有在組織中達成共同目的,組織有效性會降低。對于組織和個體的綜合來說,在達成組織目的的同時,還必須達成個體目的。對有效性和效率的理解如下所示。
完成目標的是有效性,滿足動機的則是效率。根本上說,有效性是作為完成協作目的指標而與組織發生聯系,而效率則是作為衡量個體動機滿足度的標準,成為與個體發生聯系的問題。
組織中個體與整體的發展既有統一,也有矛盾。統一角度而言,兩者相互促進,提高效率和有效性。矛盾角度而言,過分強調整體的有效性可能要以犧牲個體的效率,過分強調個體發展又會犧牲整體的有效性。所以,要使個體的效率與整體的有效性結合在一起,就要使個體與組織的目標達成一致,并使個體產生很強的與組織共同協作的意愿。
(二)道德性
組織的成立和存在必不可少的是對效率和有效性的追求,組織的持續發展要講求道德性。有效性是目的的完成程度,效率是個體滿足的充足程度,道德性可以說是社會性。因此,巴納德的理論是將合理性、人性和社會性原理包含在內的、具有綜合性質的理論。巴納德把效率放在主要位置上,而后強調了道德性的重要性。只有以道德性為基礎,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實現才成為可能。
正式組織是具有道德制度性的,道德決策很重要,“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是通過由人們的活動組成的正式組織來創造道德性”。這不是短期的、技術的管理,而是帶有長期視角的道德性管理的實踐。
正式組織的準則和非正式組織的道德標準是相輔相成的。在組織持續存在過程中,“共同的慣例和傳統”或“內化了的道德標準”是逐步形成。正式組織的準則和規范對成員起到基本的約束作用,非正式組織則是通過道德標準進一步保證成員的有效性和效率,所以必須有內化的道德標準,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結語
個體與整體,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是否協調、能否平衡,決定了組織的一體化程度。如果個體的效率與整體的有效性達成統一,組織一體化程度高。如果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道德性得到很好的結合,組織一體化程度高。組織理想的一體化,不僅要使個體與整體之間達成協調,也要使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達成和諧統一。從系統視角,即有效性和效率、道德性三方面不僅可以協調個體與整體的平衡,也能協調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矛盾。要提高個體效率和組織有效性,就要使個體與組織的目標達成一致,并使個體產生很強的與組織共同協作的意愿。在提高個體效率和組織有效性的基礎上,通過道德準則進一步約束,可以鞏固這一作用。
組織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在促進個體發展的同時,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在現實社會中,發展程度高的組織對個體的重視程度也較高。通過人本管理,組織提高了對個體的重視度,也促進了整體的發展。所以,可以從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出發,平衡個體與整體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飯野春樹,著.王利平,等,譯.巴納德組織理論研究[M].三聯書店,2004.
[2]王利平,蘇雪梅.組織的正式化及其限度[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3):112-118.
[3]徐碧琳,宋愛玲.非正式組織成因的實證研究[J].現代財經,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