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簡稱生本理念,其是素質教育核心觀念之一,是實現“終身學習”教育目標的理論基礎。鑒此,本文即結合了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實際情況,并立足“學生為本”教學理念探究了有關改革策略。
關鍵詞:學生為本;高校會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F230-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引言
“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是“人本觀念”的有效延伸,該理念的核心在于尊重學生、關懷學生、信任學生,其作用在于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并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過渡。高校會計教學實際中,我們應該認清教學之不足,并樹立起“學生為本”教育概念,有的放矢的制定并實施教學改革策略,則無疑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一、高校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學目標功利化
我國高校會計課程教學之教學目標大多以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考核形式,大多也趨向于理論考試,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明顯不足。如此一來,就容易導致學生過度重視理論知識,而不善于結合實際問題加以運用。
2師本教學影響學生參與度
高校教學應該積極解放學生思想,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個體潛能。然而縱觀我國高校教學實際情況,師本位教學模式依然盛行。于會計專業教學中,諸多教師也沿襲著傳統教學理論,依然實施著灌輸式教學,從而致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難以積極參與課程學習之中。
3.實踐教學力度較弱
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的不斷調整,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變化,企業對應用型、創造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持續提高。由此,可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也應該切實有效加強實踐教學力度,從而有效培養應用型、創造型、復合型會計人才。然而縱觀我國高校會計實踐教學實際情況,也不難看出以下幾點問題:第一,實踐教學內容單一,現目前我國諸多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更新速度較慢,甚至還有的高校會計實踐內容還僅停留在“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以及“正確核算成本”等簡單實踐運用層面。第二,會計實踐活動信息化程度低。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實現教育活動信息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現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信息化程度并沒有達到理想水平,學生對會計軟件的實際操作能力具有局限性,即部分學生僅僅能夠使用少數常用的軟件,而一旦換了別的軟件則顯得無計可施。
一言以蔽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功力化、教學模式的師本化還是實踐教學的形式化等因素,都嚴重影響著學生個體潛能的發揮。在“學生為本”觀念下,我們就應該結合實際教學問題,從而進行切實有效的教學改革,以此提升教學實效。下文我們就將對高校會計教學改革的策略進行有關探究。
二、科學設置教學目標
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是高校會計教學高效、有序開展的關鍵所在。“學生為本”教學觀念下,設計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時,首先我們需認識到“生本”教育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探索——發現——實踐——運用,而做好教學設計并突出重點。根據高校會計專業培養應用型、創造型、復合型人才的有關要求,筆者認為在教學目標設計上,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
1.建構三維教學目標體系
所謂三維教學目標體系,實際上是指建構起“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一體的綜合教學目標。高校會計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對于“知識與能力”教學內容的設計,一方面是要立足人才培養目標,設計契合人才培養要求的切實落實理論教學要求;另一方面,也需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而針對“過程與方法”教學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首先應該跳出“師本位”思想窠臼,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即在活動設計中更多的創設學生探究、交流、實踐環節。最后為有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目標設計時,就應該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譬如在加強會計理論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即有效實現會計教學理論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會計知識運用的魅力。
2.建構動態化的教學目標
“學生為本”觀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目標設計,就應該積極圍繞著學生的學習情感、情感體驗、知識內化效率等具體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由此可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應該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而及時調整,譬如教學實際中,我們創設“提問環節”進行反饋信息的收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則可以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即時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為本”的動態化教學。
三、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習慣是實現“學生為本”教學的基礎
高校會計專業實施生本教學,需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然而據實際而言,大學會計專業課程是十分緊湊的。那么為了給予學生探究機會,教師就要有意識的壓縮課程,甚至加快教學流程。在此情境下,如果學生沒有進行充分有效的預習活動,就難以跟進教學節奏,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則難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正所謂有備而無患。誠然在學習過程中,有效預習則無疑是高效學習的開端。對于學生而言,做好自主預習工作能夠學習新知識同時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高校會計教學實際中,為深化“學生為本”教學理念,就應該結合學科特點及學生認知特點,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然而為了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我們也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教授科學的預習方法,譬如教授學生三段式預習方法,即是指進行“通讀”、“熟讀”、“精讀”三個層次的預習活動,并掌握基礎性知識、學習重點知識、探究疑難問題。第二,做好預習提綱,明晰預習流程。第三,檢查評價預習效果,認清預習過程中的問題。總而言之,“學生為本”觀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應該全面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才能為教學奠定基礎,并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設良好的契機。
四、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正如上文所言,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然而面對現代企業對應用型、復合型、創造型人才的需求,為了實現“學生為本”教育觀念,我們就應該全面加強實踐教學,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實際實際要求,以及“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內涵,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實踐教學:
1.建構與會計專業知識交叉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有效培養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在設計高校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時,就需要突出應用性、復合性特點,就實現理論知識的實踐運用,同時也實現會計理論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在建構復合性實踐教學體系時,我們要將眼光置于,企業經營實際環境之中,在將企業經營管理環境融入會計實踐教學設計中,從而保證會計實踐教學綜合全面。如將ERP、創業投資等學科內容與會計理論交叉融合,并設計有關實踐教學,這樣便能夠將商務策劃、稅收管理、企業管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金融管理等多元化的知識與會計理論相融合,并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以此培養學生應用性、復合性能力。
2.建立會計仿真實驗課程
根據會計專業特點而言,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到崗位進行實際操作。然而據我國企業人才需求而言,多數企業并沒有會計實習生的剛性需求,同時也不太愿意讓學生參與實習,更加不會讓學生頂班操作。那么在此情境下,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校企合作,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實習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也需建立校內仿真模擬實驗室,從而解決實習崗位短缺這一問題。在建立校內仿真模擬實驗室時,我們就要建立起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會計電算化實驗室,為學生提供財務管理模擬實驗的平臺;同時也應該保留手工實驗的功能,讓學生一邊進行信息化模擬操作,另一方面也進行手工實驗,從而全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此外,隨著VR技術的全面發展,在不遠的將來必然也有機會建立起實景化的會計模式實驗室。
3.建構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的缺乏以及其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則使得“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顯得極為迫切。所謂“雙師型”教師,即指教師既具備專業知識教育能力,同時也具備任務指導能力。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第一,院校培養,即各個院校要健全教師資格遴選制度,擢拔專業知識、任務指導能力俱佳的優秀教師,此外對于優秀教師我們還應通過全面的培訓活動,實現教師教育終身化。第二,校企合作培養,即院校應該積極與會計單位協商溝通,聘請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對年輕教師進行授課培訓,抑或與企業單位合作讓年輕教師脫產或半脫產到企業掛職鍛煉,以此全面提升其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
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高校會計專業教學中沿襲的程式化,單一化教學模式,通常難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并且在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也難以得到發揮,那么這樣自然也就難以實現“學生為本”教學目標。鑒此,高校會計教學亟待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從而突出學生主體性。
1.采取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情感體驗為主的教學管理方法,該方法能夠在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有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高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具有以下幾點益處:其一,體驗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科技活動;其二,體驗式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獲得較強的學習成就感。體驗式教學模式最主要的形式則是角色扮演教學,所謂角色扮教學即是根據教學內容從而設定相應的教學情景,并讓學生通過扮演有關角色,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深入分析、理解知識。譬如在講解財務管理課程中的“償債基金”內容時,我們則可以創設出一個以角色扮演教學為核心的體驗式教學模式,首先我們假設一個情景如“張x同學計劃在大學畢業后與幾個同學一起創業,假設他計劃從大一到大三一直存夠5000元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如果按每年銀行的存款利率為3%,試問其每年需存入銀行多少錢。創設完情景之后,我們則可以讓兩個學生扮演張x及理財顧問角色,從而通過情景演繹有效完成上述練習。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
2.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探究學習是推動教學進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有效措施,于高校會計專業教學實際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也是實現“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有效措施之一。于教學實際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并創設出有趣的探究學習模式,譬如在進行“影響股利政策的因素”有關內容教學時,我們則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辯論的形式,探究“放較高股利”與“放較低股利”,辯論哪種模式的經營效率更高。在激烈的辯證氛圍下,學生的競爭意識便能夠激發起參與熱情,從而提升其知識運用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本”理念下所進行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還有很多方面的體現。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教師在自我定位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擴充,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研究,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最大化的調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具有實用性的學習技能。
參考文獻:
[1]謝英姿.《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分析及建設思路――基于湖南某高職院校學生問卷調查[J].財會通訊,2013,2:45-47.
[2]吳昊,楊興全.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改革例談:現狀、問題與對策[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3,2:56-62.
[3]熊磊,李濤.翻轉課堂應用于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芻議[J].財會通訊,2015,22:62-64.
[4]周青松,梅林.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27-28.
[5]陳沉.“以學生為本”理念下開放教育會計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研究 ——基于財務管理課程教學[J].財會學習,2016(23):210-211.
作者簡介:何菊英(1964-),女,漢族,四川廣元人,大學本科,副教授,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主要從事會計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