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勇+鄧文洲+羅松
摘要: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該地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也必將有著自己的特點。本文在闡述大文科含義的基礎上,對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與國際上的培養進行了比較,然后提出了本土化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大文科背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2
民族地區高校因其所處地域文化差異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較大,其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辦學有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自身特點。隨著經濟全球化,在培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具有深厚文科背景知識的同時,如何在民族地區做好這一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找準培養的國際化人才需求與本土特色的契合點,顯得非常重要。
一、大文科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
人力資源管理包括技術上的人力資源管理和思想上的人力資源管理,后者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前者,況且前者許多地方在技術上還不成熟,爭議較多。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必然是一個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家。與??粕囵B相比,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應該更多地著眼于思想上的培養,具有大文科意識,把其培養置于大文科背景之下。
對于文科專業或偏向文科的專業,單從專業課程去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對于偏向文科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其本科生的培養必須要突破這種“單一”瓶頸,具有大文科思維。所謂大文科思維就是,所有文科專業或偏文科專業都是相通的,它們相互促進,相互貫通,相互融合,這些專業的學生培養必然也必須是綜合性的?;谶@種思維,大文科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應該做到以下幾點:讓學生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使他們具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和文科知識,并會融會貫通,培養較高的文科素養;在課程設置上要具有學科群的理念,可以把以往多門課程綜合成一門課程開設,以相關學科資源整合形成一個學科資源網,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1];在實踐教學上,注重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實戰”技能,例如,可以讓學生單獨主持一個項目的設計和開發,切實提高學生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能力。
二、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的國際比較
雖然我國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在許多方面與國際上趨同,但是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1.培養目標上,發達國家的培養目標宏大,頗具野心,而民族地區高校培養目標往往針對性強,更多地囿于民族地區或周邊地區人力資源管理運用型人才培養。歐美許多大學旨在培養商界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領袖、精英。美國著名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烏爾里齊(Daveulrich)強調了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將來應該成為高層管理者的戰略合作伙伴、效率專家、雇員權利的衛士,以及持續變革的動力[2]。民族地區高校肩負著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其本科生的培養自然會更多地與當地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結合起來。
2.在課程設置上,目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國際上流行三種模式:事業模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按照專業將要從事行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設置課程;職能模式(Functional approach),根據該專業學生將來需要的職能設置課程,例如,溝通、協調、營銷、運籌和組織等職能;整合模式(Integrating idea approach),以培養人力資源管理者綜合素質為目標來設置課程[3]。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課程一般包括:地方特色課、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種課程設置具有層次性,但豐富性相對缺乏。
3.在合作辦學上,國際上較多地實施校與校或校與企強強聯合,常常實現高層次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國外一些名校經常邀請一些名企高層管理人員進校進行宣講,同時也派自己的學生到這些企業見習和實習,此外各大學也會進行聯合辦學,共同培養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學生可以在不同大學選修學分,充分發揮各校優勢,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民族地區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容易走過場,常常隨便找個企業掛個實習基地牌子以完成所謂的實習見習課程,甚至有些企業根本就沒有具備完成實踐教學的條件,至于校與校之間的聯合辦學,只有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才有派少數學生到教育部指定的國內重點大學學習的機會。
4.在專業發展方向上,國際上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實施不同文化的融合教育,進一步拓寬學科基礎,奠定學生未來專業發展的寬口徑,注重培養的層次性,實現不同學科的相互搭配,確立培養世界精英和商界領軍人物的目標和方向。中國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發展方向的形成似乎還不是那么突顯,即使有也只是其中少數高校加以確立,但其方向性質上一般局限于民族特色,空間上一般局限于民族地域,更多的是被動式地隨波逐流,或疲于應付,甚至許多高校根本就沒認真考慮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方向。
三、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的本土建議
我國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與國際上的培養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基于這種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本土建議:
1.制定中長期培養目標,兼顧近遠期發展,中期目標要照顧到當前實際,長期目標要預測到未來發展;其次,找準培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契合點,既要符合國家發展的大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的要求,又要兼顧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為民族地區發展搭橋鋪路;再次,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相結合,在夯實學生中國古典文化的基礎上,讓學生辯證看待和學習西方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既融會貫通各種管理思想,又精通各種人力資源管理技術;最后,服務區域以民族地區為主,兼顧周邊區域,向全國其他地區輻射,既能夠為該地區培養出大量精通該地區民族文化,了解該地區民族歷史和風俗習慣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又能夠向周邊地區輸送一些合格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甚至可以少量滿足發達省市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需求。
2.課程設置要立足現實,展望未來,這個現實就是我國民族地區大多是比較落后的地區,全球化影響在這里還不突顯,一些當務之急的問題較多,這一專業課程設置必須要尊重并迎合這一實際,不能好高騖遠,但也不能目光短淺,或裹足不前。國內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本科生培養要遵循分工協作、各有側重的原則。民族地區重點大學很少,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要把重點放在中端人才培養上,課程設置也要基于這一情況。為此,需要加強基礎知識傳授和基本素質提高,通識課要設滿,專業課程要包含人力資源管理的幾大基本職能,可采取“專題”的形式開設,重點講授一些人力資源管理重要且實用的技術,同時也要設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增加學生對該地區民族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的認識。
3.在聯合培養方面,堅持“請進來,送出去”的校與校、校與企、校與社會的合作辦學理念,利用好各種優勢資源。為此,要了解社會和企業所需哪些人才、哪些技術,學校在這些方面需要怎樣提高學生的技能,豐富哪方面的知識。有關管理部門要放開手腳,鼓勵社會、高校和企業加強對民族地區高校的合作和支持。學校可以從社會或企業引進一些項目,建立校內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的平臺,同時也可派出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見習實習,利用好所學知識和人力資源管理技術為社會和企業創造價值,形成有成效的、牢固的、可持續發展的聯盟體。高校之間也要互通有無,充分利用好各自的校內資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對方開放,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育部規定的少數幾所高校之間。
4.基于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主要面向該地區和周邊地區以及向國內其他地區輻射的目標,其專業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堅持“中國式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為此,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其中人力資源管理的精華,探索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高價值點,強調人力資源管理中國元素的作用并加以充分利用。當然為了迎合經濟全球化,專業的發展趨勢也要不斷融合各學科知識,拓寬專業口徑,逐步滲透國際化元素,為民族地區未來逐步走向國際開放交流做好人才供給的銜接工作,以便實現一定數量的國際化人才貯備。
參考文獻:
[1]王輝.大文科背景下的文科能力過程復合化應用人才培養[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146-150.
[2]Ulrich,D.A New Mandate for Human Resourc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25-134.
[3]周文成.基于應用素質培養的大學課程體系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視角[J].中國大學教育,2017(12):43-45.
作者簡介:曾曉勇(1972-),男,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學院講師,廈門大學博士。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2016年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大文科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國際比較與本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