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偉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1)
?
地理視角下的區域音樂初探
張奇偉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1)
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社會中各教育學科都不再進行獨立研究,不少學科開始與其他學科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復合式學科,近來來尤甚,例如音樂與醫學綜合研究演化出新興學科音樂治療學;音樂與地理相綜合形成地理音樂學科等等。本文將以地理音樂為基,以地理為切入面研究不同地域的不同音樂表現特征,進行探究。
音樂學科;學科綜合;地理音樂
在大眾普遍所認知了解的概念中,音樂學科是一門相對獨立的藝術類學科,與學校其他教育各科關聯甚疏,這對音樂學科的發展與傳播交流是不甚有利的。近年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發現了少一部分以地理視角為切入點來探究音樂,而以地理視角出來,來分析音樂學科中的某種現象,則會探索出全新的認知,這正是學科綜合所帶來的只是跨專業融匯,是一種可取的研究。
中國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領土南北跨度緯度近50度,東西經度超過60度,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導致了這種氣候多樣性的存在。正是在這種廣闊的地域特征下,中國傳統的音樂才會顯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即以地理環境形成的體貌特征影響了音樂形態的發展。那究竟是何種的地域差異導致了這一音樂風格上差異性呢?
在傳統的概念劃分中,大都將中國音樂以秦嶺-淮河一線將中國音樂籠統的分為南北方音樂,通過南北方的自然差異、體質差異、性格差異來作為區分依據,而實事不盡如此。
中國音樂的音樂語言生長于漢藏語系,具有單音節語言聲調感和語言音色變量的特點,這種聲音變量的特點充分顯示于中國音樂地區性方言風格、歌唱風格中。(1,管建華 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5)地區性方言是指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具有其相對應的文化語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大家庭,大多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更有甚者還會出現同一個民族區域內出現“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情況,故音樂的地域劃分可從地區性方言風格來著手研究。
“音樂不傳心情而示心跡”,音樂作為承載人類情感的載體,根據地域地貌的不同會形成一種差異,例如: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疆北有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疆南有昆侖山系,塔里木盆地,中部聳立天山山脈,喻為“三山夾兩盆”;同時新疆又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有高山阻隔,沿海地區的濕潤氣流不宜到達,構成了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鑒于此,在新疆地區干旱少雨的特征導致新疆居民少有農耕文化,多以放牧為主,創作的民族音樂律動感強烈,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xxxxx的節奏型,聞歌而起舞,在律動感節奏的影響下,身體也做出相應回應,極具律動特點的新疆舞蹈也逐漸成型。
相比于新疆,四川地區位于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中上游,位于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于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南山地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氣候特征不盡相同,四川盆地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溫暖濕潤,盆地云量多,晴天少,雨量充沛。由于氣候上的變化并不太大,常年山清水秀,在山清水秀之中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能吃苦耐勞卻又豪爽幽默性格的川蜀居民,因此相對于西北曲風的粗曠豪放,四川盆地的民歌曲調融入了其民族性情,悠遠綿長,慷慨陽剛。
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音辭篇》中提到:“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此文提到,南方水土相對柔和,語言清亮高昂而且真切,而最大的陋處在于發音淺浮,言辭之中也是淺陋粗俗,行對于南方,北方地形山高水深,語音低沉濁重而且圓鈍,言談舉止樸實率直。這一論述不光指出了南北方言的差異,也指出了方言差異與地理方面的關系。故而可從此窺探出地理環境影響方言差異,而方言差異又直接反映出地域音樂的不同顯現。
故而,音樂學科也隸屬于學科生態圈的一環,不能僅以獨立的視角來探索分析音樂,通過視野拓展加深對音樂學科的理性認知并探索研究,這也是我們在學習探索中應引起重視的一點。

張奇偉(1995.03—),男,漢,新疆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聲樂演唱。
J607
A
1672-5832(2017)07-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