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迪
摘 要:“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為企業跨國投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但同時,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如金融、法律、文化、技術等諸多風險與挑戰。因此,從跨國企業的視角提出了降低風險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一帶一路”;跨國投資風險;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32-02
一、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一個經濟體在新的發展階段所呈現出的相對穩定的狀態[1]。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以增長促進發展,以發展促進增長,形成不斷前進的良性循環。同時,當今世界格局正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持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日益分化,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不僅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為我國在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探索了新的增長動力,解決了產能過剩問題,優化了經濟結構與產業布局[2]。
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實施的過程中,我國鼓勵企業進行跨國投資,加大“走出去”的步伐。目前,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已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前景樂觀。無疑,“一帶一路”為企業跨國投資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諸多風險與挑戰,如政治風險、法律風險、金融風險、技術風險和文化風險等。立足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發展國情,將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所面臨的風險降到最小,不僅能夠拉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樹立良好的國家和企業形象,而且還能夠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帶來先進的技術和人才,為其基礎設施的建設帶來質的提升。因此,研究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企業進行“一帶一路”跨國投資的風險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企業“一帶一路”跨國投資風險
(一)政治風險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力的增強,我國出口的產品影響著東道國的各方利益。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很多國家對于中國企業的投資非常敏感,對中企的戰略資源和高科技領域投資行為進行嚴格審查。“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覆蓋的主要地區為中亞西亞等政治局勢不穩定的地區,部分國家存在著嚴重的宗教、種族、民族沖突等問題,這為中國企業到該地區投資建設帶來了較大的政治風險。
(二)法律風險
我國企業進行“一帶一路”跨國投資的法律風險包括設立海外獨資企業需承擔的法律風險和設立海外合營企業需承擔的法律風險。獨資企業以注冊資本承擔相應的責任,一旦發生糾紛,可能會遭受較大損失,還容易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歧視;同時,獨資公司相對于合營公司來說,可能不易熟悉外國法律文化,從而遭受因為法律文化沖突而造成的法律風險。合營企業從廣義上講是指兩方或兩方以上的當事人為實現某一具體目標而從事某項風險性活動的合作。在中國企業進行“一帶一路”跨國投資的過程中,由于東道國企業和我國投資者共同分享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合營雙方的目的和利益不同,因此往往會在關鍵問題上發生爭議,影響企業發展。此外,合營企業不利于專有技術和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容易引起知識產權糾紛[3]。
(三)金融風險
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中遇到的金融風險主要有三種:外匯風險、通貨膨脹引起的風險和經濟周期性波動造成的風險。其中,外匯風險可分為折算風險、交易風險和經濟匯率風險。在高通脹率下,東道國的生產易于停滯,高度的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還會引起社會各個階層的沖突,造成不安和動亂,導致嚴重的政治后果。經濟的發展是存在周期性的,其所帶來的風險對跨國企業來說更為強烈,因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它的經濟的周期是不同的,且在這些周期因素中有些是不可預期的,帶有非常大的偶然性。
(四)技術風險
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企業進行跨國經營,需要形成一個從國內到國外、從生產到銷售、從技術開發到信息傳播的集約化的經營體系,企業的經營范圍不再只限于國內,而是將整個國際市場作為活動舞臺,因此,在管理上就會出現許多復雜的問題。同時,在某些產品的標準問題上,我國國內生產的標準和東道國生產技術的標準有所偏差,這也增加了產品標準的轉換成本。
(五)文化風險
由于“一帶一路”跨國投資活動是在多元環境下展開,會涉及到許多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社會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消費理念和行為,由此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而中國企業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目的,是為了讓當地的消費者購買和消費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這就得看這些產品和服務是否符合當地消費者的社會文化傳統、消費心理,是否與當地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民族特性相沖突。所以,在國際化經營中,社會文化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在所有的經營風險中對企業的影響較大[4]。
三、風險防范對策
(一)政治方面
當我國企業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跨國投資時,應當設法樹立持久經營的當地企業形象,這就需要實行經營的本土化。我國企業不僅要了解當地的法律、政治格局、價值取向、經濟訴求,而且要適應并融入這種外部環境,為這個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福利做出貢獻。實施本土化策略有利于獲得當地社會和民眾的廣泛認同與支持,減少或避免政治風險。購買政治風險保險是我國企業有效降低“一帶一路”跨國投資政治風險的有效舉措之一。當前,提供此類風險業務的機構既可以是政府主辦的投資保險機構,也可以是商業保險公司。政治風險保險類別主要分為征用、戰爭及政治暴力、匯兌限制、政府違約四類。購買政治風險保險可以在此類事件發生后從保險機構獲得賠償,減少由此引發的損失。
(二)法律方面
我國企業進行“一帶一路”跨國投資之前,應重點了解東道國關于外商投資的行業的喜好、設立方式、特殊審批要求等規定,選擇合適的投資方式,規避進入過程中的法律風險。此外,企業應對自身面臨的法律環境、法律風險有客觀的評估,分析企業當前面臨的法律問題及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為防范企業法律風險做好準備。在經營過程中,嚴格依照東道國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做到規范經營;遭遇法律風險時,積極采取措施應對。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遭遇的法律風險繁多且復雜,避免法律風險的關鍵在于采取事前措施防范法律風險的產生;在經營過程中遇到法律糾紛時,尤其涉及勞工和環保問題時,積極處理,做好公關,降低對企業不利影響,樹立良好企業影響。
(三)金融方面
面對東道國貨幣政策調整風險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波動風險,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需要學習了解并科學運用遠期外匯合約、外匯期權、本幣計價和結算、外幣債務工具等多種金融工具,以防范東道國貨幣政策變化和國際金融市場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的各種金融風險。在投資建設方面,可借鑒PPP模式,與當地政府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分散投資風險。
(四)技術方面
在“一帶一路”的實施過程中,我國企業擴大規模進行海外并購投資,由于在某些行業中國標準和世界標準存在偏差,所以若想和國際接軌就需要提高技術創新,統一產品的標準和規格,促進產品國際化,使產品更能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認可和接受。在技術方面,我國企業不僅需要實施產品國際化,還應將我國標準推廣至世界,讓更多國家應用我國的標準,擴大海外市場。這樣就可以減少將我國產品加工改造的成本,大大提高企業海外戰略的效率和運營效益。這就需要我國企業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建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五)文化方面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宗教環境進行調研,與當地民風民俗相適應,建立與政府以及行業機構業務聯絡渠道,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企業要加快面向“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傳播的相關領域與專業的人才培養,加大熟悉國際組織、國際慣例、適應國際文化交流傳播競爭需要的外向型文化人才的引進力度,為具體實施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5]。要將我國獨具特色的濃厚的企業文化傳播至沿線國家,不僅將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傳至國外,提高企業的國際化形象,還要擴大我國企業的影響力,建立良好的口碑,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
結語
企業進行“一帶一路”跨國投資,是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拉動經濟增長,解決國內產能過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舉措。本文從企業的視角分析了“一帶一路”跨國投資中的各種風險,如政治風險、法律風險、金融風險等,并根據上述風險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構建風險防范體系,推動我國外向型經濟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下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建昆,程恩富.論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認識、適應與引領[J].當代經濟研究,2015,(9):51-59,97.
[2] 王靜.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國際金融合作問題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9):75-76.
[3] 王晨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法律風險及對策[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0.
[4] 曹秋菊.唐自平.論企業跨國投資的風險與防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3,(3):19-21.
[5] 隗斌賢.“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及其對策[J].浙江學刊,2016,(2):2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