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
摘 要 隨著網絡、手機的普及,人們看新聞、了解外界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反過來也帶動了新聞工作的發展。對于學校來說,以上變化已經讓校園新聞成了家長和社會各界了解學校的重要渠道,學校的新聞工作也地成為學校管理中的重要內容,通訊員工作也越來越重要,本文結合作者十幾年的新聞寫作經歷,就校園新聞線索的收集提出個人觀點。
關鍵詞 校園新聞 新聞線索 收集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寫新聞需要不斷地尋找新聞線索,對于通訊員來說,在學校里找新聞線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多人覺得毫無頭緒。筆者自2007年至今做了十一年的通訊員工作,在各級媒體上發表的通訊報道達1300多篇,但在剛接觸新聞工作的前幾年里,也一直被新聞線索困擾,當時的手段比較簡單,即坐等相關部門通知,此后自己不斷摸索總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于新聞從哪里來,即新聞線索怎么找,總結出以下三點經驗。
1關注學校網站、電子屏或信息欄
每個校園都有網站、電子屏或者信息欄,學校的一些重大活動、獲獎信息、來賓來訪,都會在上面顯示,這是校園新聞線索的一個重要來源。作為通訊員,你不可能跟學校所有部門都保持順暢的溝通,也不可能要求每個部門有重大事情都來通知你,但密切關注學校網站、電子屏或信息欄,就能第一時間搜集到相關信息,從而讓你能及時地與相關部門溝通,搜集相關資料,完成新聞稿的寫作。
現實中,大部分的通訊員對于電子屏或信息欄發布的內容不敏感,或者說視而不見,實際上這些發布內容都是學校的重要活動或成績,是宣傳學校的重要切入點,如果能夠在角度方面有更好的把握,那新聞稿會更加出彩,家長們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校。
2仔細觀察校園的點點滴滴
很多重要的新聞,可能就在你觀察校園的點點滴滴之間產生的,2012年的植樹節筆者去采訪團委的志愿者們植樹,本來想寫一篇植樹節的通稿,但在觀看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校園里有一排比較特別的樹,其實平時也看到這些樹,但并沒有留意,那次筆者不經意間詢問樹名,發現竟然是珍稀物種“普陀鵝耳櫪”,通過深入的了解更發現這些樹是從學校董松偉老師(有地球老人之稱,在珍稀植物的培植和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在后山創建的“珍稀瀕危植物園”里移植過來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新聞點,在植樹節這個特殊日子里更顯珍貴。在后來的調查和資料收集中,筆者發現, “珍稀瀕危植物園”里的一些珍稀植物長的郁郁蔥蔥,有些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但可惜因為董老師年老退休,當時已無專人管理。筆者以一篇《綠化帶里長的竟然是珍稀植物》的通訊稿,在植樹節介紹了學校“珍稀植物園”的成果及困境,引來了包括省農業廳等多個部門的參觀考察,多家省級媒體進行了轉載。
筆者的很多新聞稿都是這樣在關注校園點點滴滴之間發現、挖掘出來的,2013年無意間看到學校西藏學生的一份數學作業,發現里面有一道題目很有趣,即20-2等于多少,學生的回答竟然是等于0,深入探究之后,才搞清楚學生是把20這各被減數里面的2直接和后面的減數相減,結果得出是0,后經過與數學老師交流,發現大多數西藏生的數學功底較差,成為了學校民族教育急需改革的重要問題,筆者以一篇《20-2=0》的報道,引發了學校西藏部的教學改革,也引起了相關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有效改變了學校西藏班的教育現狀。
3多與老師、學生溝通
有很多新聞線索,都可能是在你與老師、學生之間無意的聊天中發現的。筆者經常在跟老師、學生的聊天中,聊著聊著就發現了新聞線索。筆者學校有內地西藏班,在西藏部做班主任的兩年時間里,筆者同時也負責學校西藏部的新聞撰寫,那兩年學校西藏部新聞稿出稿率最高的兩年,基本兩天一稿。這些新聞,就是筆者在跟老師和學生們聊天中不斷挖掘出來的。
筆者曾經發布了一篇《西藏到北京,究竟有多遠》的新聞報道,這篇報道不但引來了大量的媒體采訪,也引發了筆者學校西藏部的課程改革,更是讓社會各界對學校西藏班的教育開始有了高度關注。
線索是在一次偶然的班級巡視中發現的,當時,班級里有四個藏族同學在圍觀一份中國地圖,筆者過去一看,原來他們想在地圖里找到自己的家,但是因為村子太小,無法在地圖里找到,于是盡量想找到自己所在的縣城,筆者過去引導他們怎么看地圖,與學生們的聊天中發現,這四個同學,竟然都認為中國的首都是拉薩,這讓筆者極度驚訝的同時,也努力想尋找原因,在此后的調查之中發現,認為首都是拉薩的學生,占了班級同學的三分之二,據其原因,只是因為這些學生們從來沒有走出過西藏,很多學生甚至沒有走出過縣城,沒有走出過村落。筆者整理資料,以《西藏到北京,究竟有多遠》發布了一份新聞報道,引起了學校高度重視,學校開始了國家認同教育,專門編寫了認同教材,拓展學校視野,提升學生們對國家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省級媒體進行了正面報道。
作為學校通訊員,只要是真正喜歡這個行業,只要你多留心,多觀察,校園處處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