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彪
摘 要 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互相了解溝通的主要橋梁,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闡述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中的問題設計策略及四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希望教師能改變課堂提問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小學數學學習中,以此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體驗成功,逐漸樹立自信心。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數學課堂 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1提問有“點”策略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有各種“點”。這些“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主要內容,因此要圍繞“點”來反復設計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問題。要抓住“點”的內容、特點設問,使學生明確“點”、理解“點” 、掌握“點”,從而保持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并為學生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圍繞“點”設計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1抓“關鍵點”設計問題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在圓面積計算教學中,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整節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由圓轉化的近似長方形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系則是教學關鍵所在。教學中,做了如下的設計:(1)請大家仔細觀察,由圓分割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圖形與原來的圓有哪些聯系呢?(2)我們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那么,根據上面的發現,圓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這時學生對圓與長方形的內在聯系已經很明確,完全能對自己頭腦中儲存的信息加以整理運用,獨立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
1.2抓“連接點”設計問題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大部分新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
如在講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根據與之有關的舊知識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教師只需先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嗎?為什么?(2)你能想辦法把兩個分母不同的分數變成同分母分數嗎? (3)變成了同分母分數,現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嗎?
1.3抓“致盲點”設計問題
“致盲點”是在正常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地方。致盲點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的問題,幫助學生自己發現致盲點。如教學“正負數認識”時,當學生明白“正數、負數”的概念后,提問學生“0”是什么數?什么是正數?什么是負數?學生很快就判斷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提問時機要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提問時機顯得十分重要。課堂提問的時機是要細心選擇的,過早則學生對教材認識缺乏準備,啟而不發;過遲則問題已經解決,成了馬后炮。教師課堂提問必須選擇最佳時機,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選擇在以下五個地方提問。
2.1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提問
正如前面所說的一個單元、一個課時都有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所在。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展開議論,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從小培養學生愛動腦筋、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對運算順序的提問可以一筆帶過, 而把重點放在比較算式的異同、簡便與不簡便的規律辨別上,讓學生學會思辨。
2.2在知識的聯結處提問
課堂提問的內容應當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展開,應盡量以舊知識為基礎,根據不同目標設計相應問題,并安排好提問順序。所提問題要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每一次提問都應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助于對舊知識的回顧,有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一堂《相遇問題》的課上,問了兩個問題:
(1)根據剛才李晉安和黃天同學的表演,再看一看線段圖你知道了什么?
(2)你們說的非常好,那你們根據剛才的分析能提出哪些問題?
2.3在思維的障礙處提問
在學生思維發生障礙時及時提問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啟迪學生智慧,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并將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從而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在思維上得到發展,為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生提供了契機。
例如,在學生掌握了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后,那位教師又出示了這樣的一道題:(1)小明和小慧在環行跑道上跑步現人同進從A點出發,反方向而行,小明每秒4米,小慧每秒6米,在B點相遇,環行跑道長多少米?
2.4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
教學實踐證明: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在此基礎上,提出轉換問題: (1)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么樣?(2)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 (3)那么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由“長方形面積=長€卓懟蓖頻汲觥霸駁拿婊?半周長€裝刖?”(2r /2)*r=r2 。
2.5在規律的探求處提問
例如,教學“分數小數互化”,在讓學生先將1/9、1/4、2/25、3/10、17/30化成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結果、尋找規律,然后提問:(1)在這些分數中哪些分數的分子能被分母除盡?(2)把各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你能找到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嗎?以此步步提問,引導學生找到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
參考文獻
[1] 周純.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探討[J].教師教育探索,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