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艷
摘 要 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很多時候采取的是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按照記敘順序,分部分逐步教學。誠然,這是一種常見的比較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細致地了解每一部分的內容,了解特點。但有時對有些文章而言,可以換個角度,站在作者創作時的動機、角度上去用一兩個提綱挈領性的問題“牽一發,動全身”統領全文,進而深入了解文章的內涵、主題,利于從整體上理解把握文章。
關鍵詞 牽一發 動全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經常看到身邊許多高年級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常常把一篇記敘文按照的記敘順序分為幾部分,然后分部分逐步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誠然,這種做法不錯,可以讓學生細致地了解每一部分的內容,了解特點。比如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一課,按課文的記敘順序可分為“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六年級下冊的《一夜的工作》,按敘述順序可分為“審閱前”, “審閱時”, “回來路上”逐步教學。
就像是吃膩了山珍海味,偶爾吃幾次粗飯雜糧一樣,我在進行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時,就嘗試著根據某些課文的特點,站在作者創作作品時動機角度上,從文章整體上的去進行一種“牽一發,動全身”的語文教學。簡單點說,就是根據課文,找到作者創作時的那種沖動,動機,利用它提出能引領全文的一兩個問題,站在全篇文章的高度上去前后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這樣做的好處是能避免把課文肢解,各自為營,利于學生對課文整體上的理解把握。
比如,《一夜的工作》,作者之所以會寫這篇文章,就是他因工作緣故,有機會與周總理在一個深夜共同商討講話稿,親眼看到了總理簡單至極的生活,卻又勞苦至極的工作。通過這簡單至極的生活和勞苦至極的工作,從而襯托出了總理的偉大,崇高至極。這就是作者想要贊美,贊頌,這就是作者創作的動機。文章中必定會體現出他的創作動機和意圖。順著這條線索,我們完全就可以根據文中的一句話“那是一座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屋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尤其是句中的“極其簡單”,是啊,真的是極其簡單的生活。教師提出“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總理生活的極其簡單?”學生通覽全文提出“值班室的同志端來兩杯熱茶,一份加了分量但仍可以數的清顆數的一小碟花生米。”可以看出總理的生活真的是極其簡單。接著提出與“極其簡單”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其不簡單”的——精神、品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這種極其不簡單的精神品質?”學生從全文入手,理解諸如“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與“極其簡單的陳設,飲食”,“一尺來高的文件,一整夜的工作時間”與“認認真真地審閱,咨詢,圈畫,詢問的工作態度”“扶正碰歪的小轉椅的一絲不茍的品質”——這樣學生又一次從整體的角度上去理解總理的極其不簡單的精神品質。當從整體上把握以后,對文章最后三個自然段展現作者內心對總理那種強烈的贊美、自豪之情就很容易理解感受到。學生自然就有表達內心與作者共鳴的一種朗讀需要,一切水到渠成,整個課堂簡潔、凝練,用“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來設計教學就有這種好處。
再如,六年級《窮人》一文,因為課文篇幅長,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課文1-2自然段,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魚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課文3-11自然段,講桑娜出門探望丈夫的漁船,結果走進了西蒙家,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她主動把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繼續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課文第12-27自然段,講漁夫回家,得知西蒙死去,雖知生活會更加艱難還能主動提出收養孤兒,夫妻倆的想法不謀而合。然后教師再分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學。
換一種角度,站在作者創作時的動機上去想。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想要創作這篇文章呢?是不是有可能是他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眾多的生活貧困的勞動人民,雖然物質上貧乏、困苦,但卻有著金子般的善良、勤勞的品質。而他們所擁有的這種高尚的品質卻是那些為富不仁的富人所沒有的,這種窮人拼命勞動,卻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困苦生活。富人卻整日無所事事,奢迷,昏沌的生活,這根本原因是什么?——當時黑暗的社會制度。為此,作者有一種沖動,要去揭露這種黑暗的社會制度,更要去贊美歌頌那些具有善良勤勞的崇高品質的窮人。因而文中會有大量的直接、間接描寫窮人窮苦的語句,同時作者又會把對窮人的贊美蘊含在字里行間,所以“文中哪些地方表現出桑娜夫婦的窮?為什么要大量的描寫桑娜夫婦倆的窮?”這就是全文“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這樣教學,能從作者創作動機,從全文整體去學習探究。學生通過這樣的問題,真正體會到窮人物質上的極度貧窮和精神上的絕對富有的鮮明對比,深入體會到社會的黑暗,更加從內心去贊美那些具有崇高品質的窮人們。
還如,五年級《落花生》一課,完全可以抓住文中的一句話“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站在全文與作者創作的角度去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一個普通的夜晚,我會認為實在難得?”學生就會通覽全文理解,與我們很少見面聊天的父親能來——難得;那樣外表樸實的花生的好滋味——難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難得;還有就是最重要的一點,父親通過花生所教給我們終身受用的做人的道理——實在難得。這樣就能從作者創作動機,“牽一發,動全身”,用一個問題提綱挈領全文。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做法。當然這種以創作動機為契點,以全文整體為切口,“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貫徹全文的做法,也要因文,因生而異。
參考文獻
[1] 陳玉秋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曹明海著.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海洋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