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

內容提要:校園歌劇主要是由藝術及相關專業的師生,以實踐化教學為目的,在以學校為主的環境下排演的歌劇形式。本文通過對廈門、天津兩所高校的校園歌劇調研發現,校園歌劇在人才培養及推廣模式方面,較之專業歌劇院團具有教育教學、專業協同創新和文化建設三個層面的功能性意義。
關鍵詞:校園歌劇、人才培養、推廣模式
歌劇是17世紀初誕生于意大利的綜合性舞臺藝術。作為內部復雜而精密的系統工程,一部歌劇需文學作者、腳本作者、作曲、指揮、導演、演員、樂隊、舞美等各部門高度配合才可完成。另外,歌劇的時間成本還與排練流程息息相關,如果缺乏總體規劃,排練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如果使用科學流程,那么排練時間會因效率提高而大幅縮短,也將會加快歌劇舞臺推陳出新的步伐。
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推出以師生為主要力量排演的歌劇。它們從形式到內容相較于專業院團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本文稱為校園歌劇。
一,校園歌劇的形成與特點
在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專業課程通常是教師根據學生程度自定曲目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導致教學成果的碎片化。此外,排演一部校園歌劇不僅涉及到音樂表演專業,還涉及戲劇表演、舞蹈、藝術管理等專業,因此,作為一種高效、整合的實踐教學形式,校園歌劇已被更多的高校所接受。
近年來,部分高校的校園歌劇陸續面世。筆者對其中兩部——廈門工學院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下文簡稱“廈門藝術中心”)的歌劇《紫藤花》(下文簡稱《紫》劇)和天津音樂學院(下文簡稱“天津院”)的歌劇《岳飛》(徐慶東編劇、黃安倫作曲,下文簡稱《岳》劇)。本文將在“校園”這個特定場域中,通過解構校園歌劇,探尋其在人才培養和推廣模式方面的功能性意義和可行性途徑。
二,校園歌劇的人才培養環節
1.一度創作
(1)題材選擇
在一度創作的首要環節中,校園歌劇可選擇符合當下校園集體審美傾向的歌劇題材。
歌劇《傷逝》是根據魯迅先生的愛情小說創作的同名歌劇,廈門藝術中心選擇該部歌劇并將其節編成《紫》劇,是希望在學子中傳承這部文學及歌劇精品。這部歌劇的經典之處在于:劇中的愛情在當今校園中仍時有“上演”。所以,指揮鄭小瑛教授期待以此啟發當代年輕人能對“美好的愛情如何面對現實生活”這一命題有更深入的思考。
歌劇專家劉詩嶸先生認為:在我國原創歌劇中,抵御外敵侵略題材的作品非常少……而《岳飛》則是一部鮮明的民族抗爭題材作品,是最具中華氣概和豪邁之魂的磅礴之筆。天津院選擇該部歌劇則對高校和社會都具有教化意義。
可見,校方通過推動校園歌劇的實踐活動,既可活躍校園人文氣息,也能促使藝術類師生“深挖”經典、演繹經典。
(2)作曲
施光南在歌劇《傷逝》中的音樂風格清新、抒情,全劇采用西洋歌劇的表現形式,用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45首歌曲串聯而成,聲樂藝術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岳》劇是黃安倫從70年代末至1986年完成并獲得耶魯大學“最佳畢業獎”的歌劇作品。著名樂評人景作人先生認為:《岳飛》采用了歌劇形式中的所有聲樂類型……最大的亮點是樂隊部分,精致且充滿交響性,配器層次清晰,特色鮮明。
參與校園歌劇的師生首先需要做音樂案頭工作,如:了解作曲家及歌劇創作背景、通過對自身和其他角色之間關系熟讀并處理各自角色的音樂部分、熟悉鋼琴縮譜和總譜間的音色對應以及練習樂隊分譜等等。
在校園歌劇的排演過程中,師生們通過接觸不同時代和個性的作曲家的歌劇作品,亦可對專業大有助益。這個階段可以提高師生的音樂分析能力、讀譜能力、音樂協作力等,對音樂專業的碎片式教學具有整體性意義的補充。
2.二度創作
(1)指揮
因歌劇是以音樂為主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指揮(特指交響樂與歌劇指揮家)便成為這項工程的“中心”人物。首先,指揮要對歌劇全本做細致的研究,再對助理指揮與音樂指導詳解總譜和鋼琴縮譜,這也是歌劇的第一輪音樂作業。助理指揮和音樂指導再按照劇中角色的主次順序分別對演員及樂隊進行第二輪音樂作業(包括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⑤等)。最后,由指揮帶領助理指揮、音樂指導進行全劇鋼琴聯排、樂隊合樂、彩排至演出。
本文中的兩部校園歌劇,均為指揮家鄭小瑛教授執棒。鄭教授在這兩部歌劇中培養出的助理指揮高嵩現已可獨立完成多部歌劇和交響樂的指揮工作。作為天津院《岳》劇的音樂指導之一的張曦認為:通過與指揮的作業,讓自己清楚地了解到鋼琴縮譜中的每個音符都代表了不同的樂器,具有特定的意義指向,并加深了對鋼琴伴奏的認識。
由此,具備指揮及音樂指導專業的高校邀請指揮家擔當歌劇指揮時,校方可推選或外聘上述專業的師生擔任助理指揮和音樂指導。一旦他們在與指揮的合作過程中不斷實踐,將可迅速成長為校園歌劇的“中堅力量”。
(2)導演
在歌劇二度創作中,中外歌劇界存在兩種見解和做法:一是指揮中心論,一是導演中心論。筆者雖主張指揮中心論,但這并不能否認導演在歌劇排演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著名歌劇導演李稻川老師在擔任廈門藝術中心《紫》劇總導演時,首先與負責該劇各部門工作的校園“新手”們召開工作會議:介紹劇情、分析背景、闡述導演的總體構思、提出各部門的工作要求以及執行的時間節點等等。
作為當時的參會者之一,并負責《紫》劇服裝設計與制作監管環節的筆者認為,在導演的具體要求和耐心啟發下,讓未曾涉足過歌劇排演的師生們在嚴格的日程安排中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也是對參與師生領悟力的試煉及對部門間配合度的考驗。
(5)演員
學校出品校園歌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藝術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所以,校園歌劇的參演者主要是來自師生隊伍。為了提高整臺歌劇的藝術水準,校方通常還會邀請個別優秀的歌劇專業演員擔綱主演,以加強校園歌劇的總體藝術質量。
以下是筆者通過《紫》劇、《岳》劇中關于特邀演員、教師、學生的參演比例圖來說明,校園歌劇在綜合型高校和音樂學院中對人才培養的不同側重點,并由此反向地影響學校對校園歌劇的選擇標準。
通過圖1和圖2的對比可見:《紫》劇和《岳》劇的演員總人數分別為32人和105人。筆者認為:作為音樂院校,天津院的角色力量充足,所以演員基數大,專業師生比重大,特邀演員比重相對較小。作為綜合性高校,廈門工學院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是一個以“工作室”和“大師班”教學機制為主的歌劇培訓機構,所以《紫》劇特邀演員比重明顯更大,師生之間的比重差距較之《岳》劇也小很多。
由此可見,綜合性高校的校園歌劇邀請歌劇演員加盟演出,一是為提升歌劇的專業質量,二是為本校師生提供一次向專業演員學習的機會。所以,筆者更傾向于選擇演員數量小、室內樂隊編制、低成本制作的小型歌劇,而音樂院校可以結合本校各專業力量,共同完成較“龐大”的實踐作業。
作為廈門藝術中心《紫》劇特邀演員之一的阮余群,是來自中央歌劇院的著名青年歌劇演員,她認為:自己出演《紫》劇的最主要原因是出于對鄭老師的敬仰之情。她在和鄭老師的歌劇作業中,依然深深感受到鄭老師對待藝術事業的那份執著、嚴謹的精神。在談到排演校園歌劇對個人教學的啟發時,2015年出演過天津院《岳》劇的天津音樂學院聲歌系苑璐老師認為:一位有豐富歌劇經驗的聲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有好聲音,更應注重學生用聲音去匹配不同“聲場”。馮碩是唯一一位同時參加過《紫》劇和《岳》劇的演員,從《紫》劇時的學生到《岳》劇中的特邀演員,馮碩認為: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開始階段,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觀念,而這都離不開舞臺實踐,畢竟在“戲”中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同時再唱好自己的角色,才可迅速提高專業水平。所以,校園歌劇作為一種集中、有效的實踐教學方式和具有專業整合性的教學成果匯報,可極大地獲得校園及社會方面藝術人才的專業認同感。
(4)樂隊
不具備樂隊的綜合性高校,可通過社會招募的方式組建室內樂隊。如廈門藝術中心《紫》劇在排練前,鄭老師將原60人左右的樂隊規模縮減為12人的室內樂隊⑦,并借調專業樂團的樂手,如此改法,也是為了校園歌劇便于輸出推廣。另外,具備樂隊的院校,在面對歌劇任務時,同樣也需要經過一番艱苦的排練。天津音樂學院管弦系教師、《岳》劇樂隊首席曲克老師認為:校園歌劇對管弦專業的師生來說,不僅要關注指揮,還要在排練中關注復雜的情感起伏、演員的氣口等“不確定”問題,力求與所有部門準確協作。承擔《岳》劇的樂隊任務,對學生既是寶貴的機會,也是很好的鍛煉!
在以獨奏和重奏為主的器樂教學形式下,校園歌劇提供的“坐”歌劇樂隊的合奏機會,不僅讓器樂師生能體驗與音樂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感,亦可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和就業途徑。
(5)舞美
校園歌劇中的舞美工作也為藝術管理、造型設計等專業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平臺。
廈門藝術中心《紫》劇的舞臺設計亦頗有特色:一桌兩椅、兩棵紫藤樹。參演者在表演中完成移動道具,充分體現“校園”化的理念。天津音樂學院馬梅老師在幕后采訪時談到:“《岳飛》這么多(幕后)工作就靠這些包括藝術管理系在內的孩子們共同完成的,甚至參加合唱的學生一下臺也都會主動幫忙做各類舞臺工作。”
校園歌劇的舞美通常邀請舞美設計師擔綱,由師生們在歌劇各部門中去參與了解、熟悉其專業規則和工作內容,可使各專業的師生建立專業協同發展的長遠目光。
三.校園歌劇的推廣模式
筆者根據對廈門、天津兩地的實地調研發現,校園歌劇也可以試行“別開生面”的推廣模式。
1.集中培訓模式
廈門因倡導國際通行的、科學的歌劇排演流程,廈門藝術中心曾在兩年內推出五部歌劇。2012年,湖南省歌舞劇院派出歌劇《茶花女》劇組前來接受“軍事化”作業,九天便可準確地完成全劇音樂。這種集中培訓模式不但可以迅速推廣科學的歌劇理念,還可促成學校和歌劇院團產生更多的歌劇成果。
2.演出交流模式
因校園歌劇來自教學單位,難以通過頻繁演出來推廣歌劇。筆者就廈、津的經驗,總結出校園歌劇根據不同的演出平臺而開啟相應的資金籌集渠道。
首先,在本校演出的校園歌劇,因就近取材、人員集中、花費較少,可申請校內資金,及省市級“高雅藝術進校園”等項目支持。如果,校方希望進入國家平臺來推廣本校的藝術實踐成果,則可通過申請國家藝術基金、地方財政扶持以及學校演出補助共同完成此項演出的資金任務。如:天津院《岳》劇于2014年順利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項目申請。
3.傳承劇目模式
如果前兩種模式屬于“橫向”推廣,那么,傳承劇目模式則屬于“縱向”推廣,即在校內、專業內代代相傳,將某部歌劇作為集中實踐等課程的教學保留劇目。如廈門工學院將《紫》劇滲入到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計劃中,促進師生在課堂上通過對“看家”劇目的教學過程,將經典作品傳承下去。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兩部校園歌劇的考察,闡述其在人才培養和推廣模式方面的功能性及獨特性。
校園歌劇是校園文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與教學水平的高度、協同創新的力度以及文化建設的速度息息相關。
在教學層面,校園歌劇為傳統“一對一”專業教學形式提供了整體性的實踐空間,通過校園歌劇提升校園文化,讓學生接觸并演繹經典,從中學習人生與藝術真諦。在協同創新層面,校園歌劇可促進同校內部、校校之間、校團之間保持良好的合作機制。在文化建設層面,校園歌劇通過帶動校園文化氛圍,可積極提升地方區域及群眾的文化自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