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戈
摘 要 村鎮規劃課程是我國農村區域發展本科專業高年級一門重要的實踐課程。本文通過對全國該課程的開設情況分析,發現在財經類高校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中,該課程的開設有專業師資不足、課程體系不適應學生知識結構等問題。在教學改革中,將模塊化教學引入該課程教學和體系建設中,取得一定效果。
關鍵詞 村鎮規劃 農村區域發展 模塊化教學
城鄉差異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為縮小我國城鄉間發展差距,解決農村地區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的現狀,教育部與1999年設立了農村區域發展本科專業。“農村與區域發展”主要是指在城鄉差距越來越擴大的背景下,依據農村區域的資源(人力、自然、社會、經濟資源)潛力,確定綜合發展目標并形成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導農村人口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等多方面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該專業目標是培養具備農村區域發展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企業、農業推廣管理部門、政府及事業單位從事計劃、規劃與設計、推廣與發展、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能夠從事農村地區的規劃與設計,成為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由此,在建筑規劃類專業中開設的村鎮規劃課程,被引入到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成為該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在開設該專業的各類院校中,特別是財經類專業院校,由于缺少城鄉規劃類學科的支撐,無法很好的體現該課程的實踐性。因此,對于財經類高校中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如何更好的開展實踐教學,如何在現有教學體系下開展村鎮規劃課程的教學工作,應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命題,具有重要意義。
1全國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設置基本情況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 1998年教育部為適應農村發展的新形勢而設置的一個專業。根據相關專業網站的不完全統計(表1),我國高校開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學校有32所,其中農業類院校15所,財經類院校7所,其他類院校10所。
由于各大高校增設農村與區域發展方向的背景不同, 以及高校自身的軟硬件設施存在差距, 各大高校根據各自的辦學理念和實際情況, 設置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教學和科研實踐體系, 使得農村與區域發展方向課程體系在全國有不同的版本。
農業類院校依托其農學的深厚底蘊,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知識,以西南地區某農業類大學為例,其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設置在農學院中,與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等本科專業在同一學院。學校培養出來的農區發人才,農業種植基礎知識扎實,成為不可多得的農村技術型人才。財經類院校的農區發專業多設置在經濟學院或管理學院,以華北地區某財經院校為例,該校農區發專業與經濟學、資源環境與發展經濟學共同設立在經濟學院,主干課程除財經類基礎課程外,還有農業經濟學、土地經濟學、市場營銷,資源環境經濟學等課程。所培養的學生經濟學基礎較為扎實,主要從事企業經營管理。
表1:全國開設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基本情況
根據搜狐網、新浪網等對全國高校專業的統計,并對數據進行驗證,剔除錯誤數據
2村鎮規劃課程開設情況
村鎮規劃最早在各大高校以選修或必修課的形式作為城鄉規劃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自2008年我國頒布了《城鄉規劃法》以來,村鎮規劃在我國城鄉規劃體系中逐步得到重視,也是我國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規劃向城鄉規劃轉型也體現了村鎮規劃與建設在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加快,在與城市、鄉村、區域發展相關的專業中,均涉及村鎮規劃知識。對于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來說,村鎮規劃課是專業核心課程。在我國鄉村地區科學管理相對滯后的背景下,該課程讓學生了解實現農村地區綜合管理的手段之一、村鎮規劃是如何編制、實施及監督管理的過程。主要內容涉及我國村鎮地區土地利用、資源開發、村鎮體系規劃、道路交通、居民點等諸多方面專項規劃現實問題。
村鎮規劃課程本是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踐性很強,又對建筑、規劃的專業基礎要求很高。因此,學校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村鎮規劃課程的模式。在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表2),除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外,有管理學類中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代碼:120302),城市管理(專業代碼:120405),以及地理學中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專業代碼:070503)三個專業涉及城鄉規劃類課程。城市管理專業在一些有特色的財經類高校中存在,而農學類高校多有地學背景專業。這兩類專業的存在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村鎮規劃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支撐。
從學生掌握知識的角度,村鎮規劃類的課程涉及一個系列的課程,前期應學習城市規劃原理基礎課,在學習完村鎮規劃理論課后,應學習CAD或arcgis制圖課程,最后,還應有一個農村實地調查的規劃實踐。在農學類高校或者有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專業師資較多,教師的經驗較為豐富,這類課程日常教學均較好開展。而在財經類院校,由于缺少相關專業師資的支持,村鎮規劃類課程很難全面開展,僅設置村鎮規劃一門課,這就對該課程的講授提出了挑戰。面對不熟悉城鄉規劃專業知識的財經類學生,如何讓其懂得村鎮規劃的核心內容,如何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成為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
表2:農村區域發展及與城鄉規劃相關專業列表
3模塊化教學在村鎮規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3.1課程體系介紹
本文以新疆財經大學的具體情況為例,探討村鎮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可行性。新疆財經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下屬于經濟學院,課程以經濟類核心課程和農村技術經濟學課程為主。村鎮規劃課設置在大三下學期,2學分,周課時為2節。由于新疆財經大學在公共管理類專業中沒有城市管理或城鄉規劃類專業,該課程師資較為缺乏。在鄉村規劃類課程中,僅設置村鎮規劃一門課程,既沒有前期的城市規劃原理課程,也沒有后期的村莊調查實踐與制圖方法課的學習。在2個學時的課程中,讓以經濟類課程學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鄉規劃的基本知識,有一定難度。這要求在財經類高校中,村鎮規劃課程教學手段必須改革,不能照搬工科類和農學類高校的經驗。
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教學體系。首先,從教材使用角度。村鎮規劃課程教材國內較少,多采用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金兆森老師主編的《村鎮規劃》一書作為教材。該教材按照村鎮規劃編制和實施的主要內容進行編排,每章內容中介紹關于建筑、交通、綠化、居住區的相關基礎知識。該書適合已有城鄉規劃基礎知識的學生開展村鎮規劃學習。對于沒有城鄉規劃基礎的財經類學生來說,直接講解村鎮規劃內容他們有些難以理解。國內教材中暫無能夠替代該教材的書籍,因此,筆者仍舊使用該教材,只是在教學中適當改變教學內容的前后順序,采取“先規劃基礎知識,后村鎮規劃教學”的模式調整整門課的課程大綱。
其次,從教學內容角度。筆者嘗試將主要教學內容按模塊切割,每個模塊含理論講解和實踐作業兩部分。整體分為9個小模塊(表3),一共包含四個課后小作業和最后村莊調查實踐作業。對于理論講解,重點講授城鄉規劃的核心理論和管理方法,并通過期末閉卷考試的方法讓學生加強掌握。對于每個實踐環節,都會使用一到二個課時在課堂中親自指導學生制圖或社會調查方法,保障實踐作業的有效性。通過理論學習加學生親自實踐體會的方式完成城鄉規劃知識的傳授。具體課程體系參見下表:
表3:村鎮規劃課程教學體系
3.2改革效果
通過二輪授課實踐,發現模塊化教學在實踐中是基本成功的,具有以下優點:
3.2.1改變教學內容,知識體系符合專業要求
財經類高校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規劃類教師不足,相關專業缺少對其先修課程的教學支持,村鎮規劃課程新的教學內容既承擔村鎮規劃相關知識的講解,也承擔了城鄉規劃基礎知識的教學任務,將兩者融入一門課程,是在現實條件下唯一可行辦法,有利于財經類高校學生理解村鎮規劃的核心內容。
3.2.2形成新的教學體系,滿足學生知識接受習慣
隨著全球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現如今社會多通過互聯網、微信等接受扁平化信息,學生接受知識的模式也更喜歡“短平快”的知識,因此,將整體教學分割為多個模塊,各個模塊相對獨立,是適應學生接受知識的一種嘗試,取得較好的效果。
3.2.3適應專業實踐性要求,教學過程管理得到加強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非常重視實踐性,村鎮規劃課程模塊化改革有利于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每一模塊設置實踐環節,并將其納入期末成績考核之中,既提高學生對實踐作業的重視程度,又加強了課程的過程管理,符合教學改革的方向。
4總結
本文針對我國財經類高校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村鎮規劃課程師資不足,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特點,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嘗試運用模塊化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新的教學模式解決了財經類高校在缺少相關專業支持情況下如何開展村鎮規劃課程教學的問題,同時能夠適應學生知識接受習慣,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教學改革中仍有不足,例如,由于課程實踐環節的增加,僅由一名老師負責該課程會增加很多工作量,也不符合實踐環節師資最高不超過1:10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實踐環節指導學生的效率,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姜紹靜,姜玉香.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教學探索——以《村鎮規劃》課程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25).
[2] 時慧娜.淺談高校村鎮規劃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及優化方案[J].大學教育,2013(9):58-59.
[3] 付翠蓮,倪素紅,李松.農村與區域發展方向課程設置的思考——以浙江海洋學院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79-82.
[4] 趙宇.面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村鎮規劃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資訊,2016,32(08):122.
[5] 劉沛,楊君,謝紅霞等.村鎮規劃課程案例教學應用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2015.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