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皓成 陳靜


[摘要] 目的 探討計算機網絡體檢系統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的應用。 方法 收集2014~2015年我院職業健康檢查勞動者的個人信息及體檢結果,將2015年接受計算機網絡體檢系統體檢的勞動者定義為研究組,將2014年采取傳統職業健康檢查體檢的勞動者定義為對照組。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單位報告周期、替檢及漏檢發生情況。 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及單位報告周期分別為[(1.3±0.3)d vs (2.7±0.6)d]、[(9.7±2.5)d vs (11.6±3.9)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替檢、漏檢發生率分別為(0.007% vs 0.110%)、(0.030% vs 0.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將計算機網絡體檢系統運用于職業健康檢查中,可以提高醫務人員工作效率,避免替檢、漏檢及紙質報告的字跡潦草,實現健康檔案無紙化管理,實現各部門體檢數據網絡傳輸及數據共享。
[關鍵詞] 計算機;互聯網;職業健康;檢查
[中圖分類號] R13;TP3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8-0084-04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physic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ZHONG Haocheng CHEN Jing
Department of Occupation Diseases, Hangzhou Hospita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Hangzhou 31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physic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laborer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to 2015 were collected. The workers who received the computer network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2015 were defined as study group, and the workers who took the traditional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in 2014 were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The personal reporting cycle, the unit reporting cycle, the occurrence of stand-ins and missed detection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ersonal reporting cycle and unit reporting cycle of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1.3±0.3)d vs(2.7±0.6)d] and [(9.7±2.5)d vs (11.6±3.9)d ],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incidence of stand-ins and missed dete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0.007% vs 0.110%) and(0.030% vs 0.14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omputer network physical examination system used in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can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medical staff and avoid the stand-ins, missed detection and illegible handwriting of paper reports, which achieves paperless paper management of the health files and achieves the medical data network transmission and data sharing within various departments.
[Key words] Computer; Internet; Occupational health; Examination
隨著社會工業的發展,職業安全逐步成為一個社會焦點問題。據報道,我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人群位于世界首位,職業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1-4]。2014年11月19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省烏鎮開幕,習近平指出“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網絡建設,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5]。按照互聯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電子信息技術在各行業得到普遍應用[6]。本院在2015年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職業病健康檢查中,設計出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該系統已經運行1年余,功能逐步完善,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2015年我院職業健康檢查勞動者的個人信息及體檢結果,將2015年接受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體檢的人群定義為研究組,將2014年采取傳統職業健康檢查體檢的勞動者定義為對照組。
1.2 入選標準
(1)患者知情同意;(2)性別不限;(3)根據《GBZ188-2014 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符合職業健康監護人群;(4)臨床數據資料記錄完整。
1.3 排除標準
(1)不能配合醫生體檢工作者;(2)惡性腫瘤或精神病患者;(3)老年癡呆癥者;(4)患有慢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者。
1.4 傳統體檢
(1)用人單位上門與本院簽署職業健康檢查體檢合同,確定體檢人數、時間、地點及職業危害接觸類別;(2)根據《GBZ188-2014 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采取手工開單確定體檢項目,體檢當天將化驗單發放給勞動者[7];(3)勞動者體檢完成后,醫生在體檢單上進行記錄;(4)將勞動者體檢單匯總,出具個人職業健康體檢結果,裝訂完畢后發放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
1.5 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體檢
1.5.1 平臺搭建 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物理框架分為廣域網和職業病檢查中心局域網2個區域。(1)廣域網由用人單位和(或)勞動者及衛生機構數據庫服務器組成。用人單位和(或)受檢者可以通過路由器上傳用人單位信息進行體檢預約或下載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報告。衛生機構數據庫服務器(用于接收用人單位總檢報告、職業禁忌和疑似職業病人群資料);(2)職業病檢查中心局域網由數據服務器(用于數據傳輸)、前臺客戶端(負責用人單位體檢預約登記)、導診客戶端(用于打印“體檢指南”和“受檢人員個人信息登記表”、攝像。)、檢查室客戶端(用于勞動者個人體檢結果錄入和上傳)、主機打印服務器;管理員客戶端(用于制定體檢項目套餐、系統查詢、出具報告等)、客服客戶端(用于統籌協調各個科室之間工作任務、工作時間等)、賬務統計客戶端(用于執行繳費、記賬)等設備組成。廣域網和職業病檢查中心局域網之間由WEB服務器連接以提供數據分析和下載等服務。
1.5.2 職業健康檢查的流程 職業健康檢查的流程圖分為三部分:“預約”、“職業健康檢查”、 “結果發放”。(1)預約:用人單位提供公司勞動者團檢名單,由我院前臺人員進行信息的輸入,確定體檢日期;對于散檢的個人勞動者,勞動者可以通過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體檢系統進行網上預約,預約過程中輸入個人資料,如:姓名、性別、接害工齡、工種、接害因素、婚姻狀況、煙酒史、月經史等。預約信息提交后,由我院計算機后臺發放預約登記號及體檢日期。(2)職業健康檢查:用人單位和(或)勞動者根據預約體檢日期來我院打印體檢流程表,體檢流程表中含有勞動者姓名、性別、照片、單位、電話、工號、工種、體檢科室檢查條形碼等信息。條形碼為1位英文號碼和11位數字組成,上崗前為T1,在崗體檢為T2,離崗體檢為T3,應急體檢為T4,第2~4位數字代表廠家編碼,后7位數字為體檢日期和自然順序號組成,如杭州加多寶飲料公司在16年5月安排102位在崗體檢者來院體檢,條形碼即為“T21311605001~T2131605102”。勞動者領取體檢流程表后跟隨導診人員去各個體檢科室體檢。(3)體檢結束后,醫生將勞動者體檢結果上傳,出具體檢結論,系統自動上傳數據至服務器。
1.5.3 體檢結果上傳 根據各個科室體檢項目不同及檢查儀器的特點,提供3種結果上傳方式:醫生工作站錄入、儀器數據采集錄入、批量結果錄入。(1)醫生工作站錄入:由每位醫生通過對患者問診、體格檢查后,手動將體檢者臨床信息錄入到服務器中。(2)儀器數據采集錄入:部分檢查涉及到儀器的使用,體檢者通過儀器檢查后,儀器經過計算自動將患者資料傳輸到服務器。如患者在進行肺功能檢測時,電腦通過記錄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自動分析將診斷結果和具體數值進行上傳。(3)批量結果錄入:適合體檢機構對同一個廠家大批量體檢人群的結果輸入,醫生只需要將某一異常體檢數據進行提交,其余正常數據按默認值自動生成保存,可減少錄入醫生的工作量。
1.5.4 出具體檢結論 主檢醫生打開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進入“總檢導航”頁面,界面分為3塊:(1)左邊窗口顯示體檢者正常和異常數據,勞動者狀態欄顯示勞動者職業危害因素接觸種類、職業病史、目標疾病等內容。(2)右上窗口電腦自動出具勞動者異常數據及對應處理意見。(3)右下窗口出具體檢結論,如本次體檢未見異常、其他疾病或異常、復查、職業禁忌證、疑似職業病等。體檢結論支持醫生手動進行修改,醫生可以個性化添加勞動者復查時間、內容、要求。
1.5.5 體檢報告打印和查詢 個人報告提交后,系統自動生成報告,上傳至外網服務器,方便勞動者及用人單位第一時間查詢。紙質報告在檔案室進行自動打印,主檢醫生、科室主任、院領導三級審核后共同簽名,完成體檢報告的編制、審核和簽發。
1.5.6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 (1)勞動者檔案。勞動者第一次信息錄入后,職業健康體檢結果與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別、身份證、用人單位信息、職業史等)會永久保存。勞動者下次來我院體檢時,僅需輸入身份證號即可調出檔案。(2)單位檔案。單位檔案保存項目有用人單位名稱、組織機構代碼、通訊地址、聯系人、電話、經濟類型、接害種類、行業、企業規模以及體檢總體評價報告、職業健康體檢結果等。
1.5.7 外出體檢 (1)醫護人員首先將外出體檢人員信息傳輸到便攜式計算機內,攜帶至用人單位。(2)勞動者體檢完畢后,科室醫生將勞動者數據上傳至便攜式計算機內。(3)回到醫院,醫護人員將便攜式計算機內勞動者信息上傳到服務器。
1.5.8 其他功能 為了方便醫生進行科研大數據的采集,系統設置體檢異常值分析、職業危害因素統計、體檢人員歷年數據對比等功能。
1.6 觀察指標
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單位報告周期、替檢及漏檢的發生情況。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來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014~2015年體檢受理情況分析
2014~2015年我院為1207家企業開展職業健康體檢,涉及行業有電力128家、冶金89家、機械234家、化工81家、醫藥110家、建設217家、商業129家、郵電89家、紡織75家、石化工業55家;經濟類型為國有經濟349家、集體經濟313家、私有經濟345家、外商經濟200家;企業規模在50~1000人,其中大型320家、中型544家、小型343家。
2.2 研究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對比
研究組共計14 930例,對照組共計12 190例。研究組男8316例,女6614例,平均年齡(46.3±10.4)歲;對照組男7154例、女5036例,平均年齡(45.7±11.7)歲,兩組性別、年齡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及單位報告周期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及單位報告周期分別為[(1.3±0.3)d vs(2.7±0.6)d]、[(9.7±2.5)d vs (11.6±3.9)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 研究組和對照組替檢、漏檢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替檢、漏檢發生率分別為(0.007% vs 0.110%)、(0.030% vs 0.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職業健康體檢的目的是預防疾病,通過定期的醫學檢查,連續性地監測勞動者的健康與所接觸職業危害的關系,從而及時采取干預,保護勞動者健康。我院傳統職業病健康體檢以“電話預約體檢”-“勞動者信息輸入”-“體檢項目手工開單”-“醫院體檢”-“檢驗報告粘貼”-“體檢結果送達勞動者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這一流程。但是面對日益增多的職業病監護人群,這一套傳統職業健康體檢流程顯示出明顯的弊端:體檢花費時間長、過程繁瑣、耗費醫療資源等[8-10]。同樣有學者指出傳統的職業健康體檢都是手工操作、人工管理,很難連續性監測勞動者的健康狀況[11-13]。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本文將計算機網絡用于職業健康監護中,設計出計算機網絡體檢系統。開發完成后,經過調試運行,實現體檢數據電子化、體檢結果判定智能化、檔案上報準確化等功能[14,15]。本次研究中將2015年接受互聯網職業健康體檢軟件的人群定義為研究組。將2014年采取傳統職業健康檢查流程的勞動者定義為對照組。結果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單位報告周期、替檢、漏檢發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通過計算機網絡,可顯著地提高工作效率,摒棄傳統體檢中各環節數據流通存在瓶頸,辦事不快的弊端,促進各方之間的無縫鏈接[16]。
該系統優勢還體現在以下幾點:(1)規范職業健康檢查過程:系統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自動生成檢查項目,避免醫生主觀疏漏和差錯,在出具職業健康檢查結論時,避免醫生醫學用語之間差異造成體檢結論不一,同時提高錄入速度[17]。(2)傳統化驗單需要手工裝訂、填寫、整理;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自動生成化驗單,減輕醫師的工作量,減少裝訂、整理檢查的重復勞動及錯誤。(3)發現異常數據后,傳統軟件難以調出勞動者以往體檢資料,而互聯網職業健康體檢軟件可以完整記錄和輸出患者歷年職業健康檢查結果[18-23]。(4)軟件的自身統計功能,可以檢索各單位、不同年度、不同職業病有害因素檢查項目的異常率和職業禁忌證和疑似職業病的檢出率[24]。(5)互聯網職業健康軟件獨特的圖像提供系統,每個體檢點醫生均能看到勞動者的照片,從而避免冒名頂替[25]。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和對照組個人報告周期及單位報告周期分別為[(1.3±0.3)d vs(2.7±0.6)d]、[(9.7±2.5)d vs (11.6±3.9)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還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替檢、漏檢發生率分別為(0.007% vs 0.110%)、(0.030% vs 0.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本文認為將互聯網體檢系統運用于職業健康檢查中,可以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避免替檢、漏檢及紙質報告的字跡潦草,實現健康檔案無紙化管理,實現各部門體檢數據網絡傳輸及數據共享。
[參考文獻]
[1] 孫永欣,郭軍.職業病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131-133.
[2] 雷義,趙少華.基于云服務的職業健康監護信息系統的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8):1021-102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M].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3.
[4] 饒素華.基于云服務的企業文庫管理平臺的方案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8(22)44-45.
[5] 崔維琪,曾強,張磊,等.職業健康監護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2013,34(5):53-56.
[6] 盧銳,姚惠琳,姚道華,等.“職業健康監護信息化管理系統”在主檢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2, 25(6):469-470.
[7] 于彬,郭慶華,張秋菊,等.外出離線職業健康檢查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4, 32(1):52-53.
[8] 徐鐵兵,鄧萬濱,林杰.應用職業健康檢查軟件系統的經驗和體會[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2012,38(2):127-128.
[9] Wheeler DW,Whittlestone KD,Smith HL.A web-based system for teaching,assessment and examin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peri-operative medicine curriculum[J].Anaesthesia,2014,58 (11):1079–1086.
[10] 李剛榮,汪鵬.數字化體系--醫院科學發展的推進器[J].中國數字醫學,2016,6(2):49.
[11] 趙小蘭,李勇紅.體檢信息化系統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與前景展望[J].中國誤診醫學雜志,2015,12(5):1107-1108.
[12] 呂俊文,劉志敏,田慧.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5,6(2):192-193.
[13] 田燕,胡占生.加強軍隊干部體檢信息化管理[J].醫療設備信息,2015,8(7):63-64.
[14] 馬麗婭,楊建萍,劉曉瑜,等.基于 HIS 的體檢管理系統的應用田[J].醫學信息,2012,8(4):46-47.
[15] 丁勝.體檢信息資源的科學化管理及利用開發[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14,2(2):62-64.
[16] 陳靜文.預防性健康體檢網絡管理系統的應用[J].廣東衛生防疫,2015,26(1): 94-96.
[17] 王召平,張愛莉.日本健康體檢醫學的現狀[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3,14 (3):124.
[18] 葉瑾,程曉鳴.醫院體檢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南方護理學報,2014,11(1):52-53.
[19] 田聯房.基于計算機的醫院體檢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現[J].中華現代管理雜志,2014,3(1):11-13.
[20] 宋曉華,許瑩,樓慧萍,等.淺論信息化建設與體檢中心發展[J].中國醫院,2013,11(6):47-48.
[21] 王蕾,尹燕.體檢系統業務流程的框架結構及其應用[J].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8, (22):69-70.
[22] 胡新平,張志美,蔣葵,等.數字化醫院建設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4,2(9):25-28.
[23] 劉慧,程薇.大批量人員體檢工作組織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2,21(5):30-32.
[24] 文強,彭承琳,楊成.部隊院校體檢信息管理軟件的建立[J].重慶醫學,2014,5(12):18-19.
[25] Wang S,Chen X,Shou Y.To develop and utilize teaching resource bank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multimedia instruction on network[J]. Medical Education,2013,130(130):56-62
(收稿日期:201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