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杰群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街楊屋第一小學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能否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關系到本課程性質、目標的實現,制約著課程實施的質量。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創造性的重要標志和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由此而知,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不僅能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同時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是學校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
一、挖掘鄉土資源,開發德育校本課程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強調: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如果農村學校挖掘鄉土文化,從中探索鄉土化的課程體系,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品德教育,這對于培養適合地區發展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校所處楊屋村,大部分學生都是楊氏子孫,而楊氏文化歷史悠久,名人典故多,具有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我校結合所處獨特的人文環境,挖掘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開發了以“秉承楊氏優良傳統(楊家祖訓——篤志博聞,清白傳家)”為主題的校本教材——《承前啟后,開拓創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道德人格教育。本套校本教材分三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
二、依托校本課程,營造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
育人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為此,我校結合校本課程,充分挖掘楊氏祖訓文化,融合本校幾十年的辦學經驗,努力打造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讓校園體現“處處是德育之所,時時是德育之時”的育人功能。
1. 設計寓意深刻的校徽
“梅花香自苦寒來”,楊氏家族自古至今以梅為記。為此,我校以梅花為素材設計校徽:以白色為底色,由一朵紅梅和兩片綠葉組成。在色彩上,綠色充滿生機和活力,象征著學校健康向上,開拓創新,蓬勃發展;紅色寓示著楊屋一小如旭日初升,具有無限的上升潛力和發展空間;白色純潔,象征楊氏家族清白傳家,萬世流芳。在構圖上,梅花既象征楊氏家族高尚的品格,又如一輪紅日普照子孫后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以它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鞭策著后代人立志奮發;綠葉則象征著學生勤奮學習,像幼苗沐浴在陽光雨露之下,朝氣蓬勃,茁壯成長。
2. 營造主題鮮明的文化氛圍
我校一直致力于構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綠化好,富于教育性的育人環境,使校園內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學校利用圍墻、走廊等設施,建成文化長廊、環保長廊、科普教育長廊、德育成果展覽室和榮譽室等,寓教育于環境之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在主校道建有一個催人奮進的“希望之星”雕塑,在教學上的正面墻上壤著醒目的校訓“立志勤奮、開拓創新”;建有文化長廊及文化櫥窗多個,分別有“文明班評比”“五旗教育欄”“少先隊專欄”等專題宣傳櫥窗。學生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耳聞目染,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行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三、結合校本課程,開展主題鮮明的德育實踐活動
主題鮮明的德育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烈的責任感,富于創造的精神;而且能陶冶學生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弘揚民族精神。為此,我們學校結合校本課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德育實踐活動。通過主題班會、名人講座、社會調查、故事會、少先隊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開拓視野,增長見聞,培養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如結合高年級的《蒸蒸日上的楊屋村》,我校組織學生進行“尋根楊屋、了解楊屋、愛我楊屋”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然后以“我是小導游”的形式介紹楊屋村;結合中年級校本教材中《我自豪,我是楊屋一小的學生》一課,舉行了“我自豪,我是楊屋一小的學生”征文朗誦比賽;還有邀請村里的成功人士來我校作經驗介紹;進行楊屋傳統的醒獅表演活動和武術表演;楊氏名人故事演講比賽等。實踐證明,結合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濃厚鄉土文化氣息的德育活動,不但能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與別人合作、交往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家鄉事業蒸蒸日上,體會家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秉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培養學生立志、勤奮、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