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娜
廣州市天河區泰安中學
課堂提問是每節課不可缺少的教學活動,它是教學方法的一門藝術,也是師生互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一、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教師提問時態度要親切,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提問時盡量使用“請”、“謝謝”等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提高學生參與回答的積極性。同時教師提問時盡量多使用體態語言。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一個會心的微笑,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產生成就感;一個鼓勵的眼神,讓學生消除恐懼,產生安全感;一個親熱的手勢,可以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在提問學生時經常會說:“請某某同學和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答案/收獲”“謝謝某某同學的分享”。 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教師也耐心讓他說完,然后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于學生回答得不是很恰當的地方,教師還可以通過不斷地發問來引導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開拓思維的廣度。
二、問題要引燃學生的激情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教學內容引起學生興趣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教師成功引燃了。學生就會帶著一種高漲和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從而在學習中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因此,教師要根據政治課程自身的特點,巧妙地利用教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有意識地設計一些真正有趣味、能引人深思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我愛我家》時,引導學生找一找自己父母突出的優點,并談談父母的優點對自己的影響。這個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因為是優點,是好的品質,學生們都樂意和大家去交流。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們應把提問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另一半。我們應構建自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提問的空間,逐步喚醒學生的提問意識,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提問者,我們應構建對話的師生關系,善待學生的提問。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虛心地聆聽;當學生提問成功時,熱情地贊揚;當學生提問受挫時,親切地鼓勵。使學生意識到教學的平等性,愿意說出自己的心聲,樂于與老師交流,勇于提出問題。同時,教師在備課時,要留出讓學生提問的充足時間,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可能會提出什么問題,為學生提問做出準備。例如:在帶著學生學習《財產屬于誰》中的“現實生活中保護公民合法財產的具體手段”時, 先給學生展示一個相關案例,讓學生分小組合作,然后通過彼此提問,解答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同伴解答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
四、適時追問,發散思維
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師可適時追問,使學生的思路從一點發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維定勢的局限,重新組合已有知識經驗,找出新的答案。例如:在帶著學生學習《財產屬于誰》中的財產所有權知識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逐步提出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1. 教師:同學們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課,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歡過哪個節日(法定節日)? 教師:春節期間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壓歲錢?教師:好。假設春節期間你收到了1000元壓歲錢,你會怎么使用這些錢呢?教師:你會把這1000元放在哪里?教師:如果你去商店看到了自己十分喜愛的物品,你會怎么辦?教師:(找存銀行的同學繼續提問)剛才你說會把這500元存入銀行。如果你過一段時間去銀行取錢,錢是多了還是少了?多了的部分叫什么?是歸銀行還是歸你自己。教師:如果你在報紙上也看到了類似出租車司機李某聽到的消息,你會怎么做?教師:從我們拿到這500元到現在,在這個過程中你對這5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這些問題的設計更能啟發學生的心智,解答這些問題需要學生整合大量已學知識,想象和設計自己的解答方案,因而可為學生提供鍛煉發散思維能力的機會。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跳出對教師的依賴,多說敢言,主動質疑,因此我們每個政治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課本知識重難點,設計出既符合學生實際水平,達到最基本的語言訓練目的的問題,又要設計出能開發學生思維和智力,真正提高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問題。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