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南
化州市文樓鎮中心學校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改后教材內容改革的一個大突破,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重要途徑之一。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改的一個新突破點,其教學實踐活動也備受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重視,如何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是每一名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實踐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綜合實踐活動是以語文教材為依托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和生活密切聯系的紐帶和橋梁。綜合實踐活動還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新途徑,學生的視野可以延伸到社會生活中,使小學生從小了解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密切關系。
一、在教學學習中適當安排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份,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踐進行恰當的安排和靈活的應用。在不同年段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都要科學而恰當地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要從識字開始,注重識字內容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識字帶來的樂趣和意義。識字不能依靠死記硬背的道理,要結合字的形、意進行記憶和理解。隨著學生識字量和文學積累的增加,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為主,要充分利用話外讀物的動畫,其中的“畫一畫、說一說”、課本劇表演等活動安排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具有極大的意義,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
例如《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寫景詩,作者通過詩歌的形式描寫了秋天夜空的美麗景色。這首詩韻律協調,音樂性很強,選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了色彩鮮明的自然景物。課文前兩行寫月兒的美,引起兒童豐富的想象,把彎彎的月兒比作小船,后兩行寫“我”坐在小船里盡情地欣賞美麗的碧空和滿天的繁星。詩中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起來心情愉快,瑯瑯上口,便于在讀中陶冶美的情操。教學中教師應從一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創設情境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又如“走進童話”的綜合實踐活動,在上課之前,老師可布置學生大量的閱讀童話、搜集童話。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話內容、閱讀過的童話內容,充分地與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提高了閱讀能力,豐富了文化積累,同時也強化了欣賞和理解能力,為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合作探究從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
合作探究既是學習方式,也是學習目的。合作探究是主動的,就是讓小學生自己去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結論。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必須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我。首先,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摒棄傳統教學的被動接受,強調學習的自覺性,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個空間,可以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延伸到大自然。讓學生的思想插上奮飛的翅膀,讓他們翱翔于藍天白云之上,暢游于蒼茫大海之中。其次,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有不同生命體驗的個體,他們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習目標,給學生一個條件或環境,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去達成。例如,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學習就是學習者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這個過程就是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過程。
在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具體而言,要先形成理念,變被動為主動,變傳授為指導,變封閉為開放,變單一為豐富等。再就是養成探究習慣,讓小學生喜愛質疑,樂于鉆研,積極勤奮,以探究為樂趣。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體驗成功和失敗,從而磨練意志品質,提高思想認識。學生在探究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還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探究性學習并不是無原則的放手讓學生天馬行空,漫無目的地游蕩在課本或自然之中,而是在教師的引領和幫助下,目標明確地探討學習。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會在學習探索的實踐中循序漸進的形成,并逐步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