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河源市龍川縣第一實驗學校
思想品德課注重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程。學好思想品德課有利于廣大學生增長知識,豐富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享受健康快樂的人生。在教學中,我不斷創新“思品”教法,激情激趣,因材施教,努力建設“思品”高效課堂。
一、激情激趣,培養學習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激情課堂,善啟善到的教師比較容易讓學生喜愛,是學生心中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采取激情、激趣的一些方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會拒絕》這一課時,我選用了《潘多拉魔盒》的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會拒絕什么,為什么要拒絕,怎么樣拒絕。也可以從生活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七年級的學前教育,我就從學生進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談起,然后引導學生去進一步觀察、了解整個學校,幫助學生怎么樣去適應新的環境等等。讓學生感覺到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既好學又好玩的學科,引導學生喜歡思想品德課,逐漸培養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展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的人生轉折時期的重要階段,學生需要我們老師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學生在經驗儲備、發展水平和個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學中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我根據學生的實際,采用適當“調試”的方法和各種“差異教學”的策略:在課堂上,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點名要求各層次的學生來完成;在學習小組評價上,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問題的難易來給學生和學習小組不同的評價分數;我在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根據我校編排學習小組的特點,要求組長和學科負責人必須全部完成,而其他組員則可只完成課內練習就行。這樣做,能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和提高,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因為理解尊重學生,自己也得到了學生的尊重,一節新課的學習,無論是課前的預習,課堂的授課,還是課后的作業復習,學生們都非常配合。
三、小組合作,創新教學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思品課堂“活”起來,我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教法:一是充分利用“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結合學校的導學案,課前引導學生借助導學案,自主預習思考課文,嘗試重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把握。這一做法,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堂上更關注老師的評講,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二是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為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我認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更有利于學生在相互啟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我在教學第四課《歡快的青春節拍》第二框《感悟青春》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小菲與異性交往的小品:小菲的同學李宵的成績特別好,特別愛幫助別人。小菲有什么問題都喜歡問他,他也很高興為她解答。沒多久,同學在他們背后指手畫腳,于是小菲便躲著他,他們也彼此疏遠了。引導學生根據案例討論:“小菲的做法你怎么看?”讓學生在小組中自由討論,得出結論。再派一個代表把結論說出來與全體同學分享。這樣的做法,因為結論是學生自己探討出來的,所以學生記得牢。考試中,凡是學生自己探討過的問題,學生都回答的非常好。三是運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后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對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非常多的好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將會不斷探索,不斷追求,努力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精心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思想品德的課堂更具活力,更加高效。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