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華
惠州市惠城區三棟鎮中心小學
一、新形勢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作用
1. 通過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不僅是語言文字的教學,同時也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小學語文中的德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一些經典的詩詞文化,歌頌著許多愛國情懷的精神,以及講述著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歷史。這對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小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通過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小學生的年紀一般比較小,心理和身體都正處于成長階段。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著重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尤其是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思想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3. 通過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五千年來文明歷史留下的瑰寶,它對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只是存儲比較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不夠充分。通過語文中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小學生可以充分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髓,促進學生對祖國文化的歸屬感,并使他們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二、新形勢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策略
1. 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寬泛,蘊含著教育的價值,其中有許多古詩詞、古代建筑等內容,這些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懷,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例如,在學生學習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課時,文章中介紹了圓明園是由三個園林組成的,并且里面有許多文物寶藏。從文章中我們能感受到圓明園的金碧輝煌,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但是由于當時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沒有能夠很好地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導致圓明園被毀滅的悲劇。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談一談圓明園被毀的感受,并讓他們探索一下其中的歷史原因。最后,由教師總結觀點,圓明園的毀滅是因為舊中國落后導致的,從而不能夠保護自己國家的文化建筑遺產。所以,要讓學生們努力學習,長大以后報效祖國,讓祖國變得更強大,不再受他人欺負,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 創建語文課中傳統文化情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在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要死板的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創建情景,以便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學習《揠苗助長》這課時,就要幫助學生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揠苗助長》這一則古代寓言主要講一個古人,希望自己的稻苗長得快一點,然后就自己拔苗,把稻苗拔高,最后稻苗都死了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告訴學生要遵守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但是當教師講解的時候,也可以告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和諧的觀點: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尊重自然規律;同時,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
3. 開展傳統文化的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體會等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與理解。開展傳統文化的課外活動,有利于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在學習《伯牙絕弦》這課時,主要講授伯牙與鐘子期之間友誼的故事。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將古琴拿到課堂上來,讓每個學生體驗古琴,讓學生親身感受古琴的魅力。如果有機會,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樂器,讓學生去找找自己的知音。這樣,學生們可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文化后面的故事,有利于傳承中國文化。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