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霞
【摘要】傳統初中語文課堂,教師們習慣用教參上的內容來引導學生,甚至為了應試單純去記憶這些內容,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倡導多元解讀的理念,讓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解讀文本,打破慣常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全面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的個性和才華得以體現,讓語文課堂彰顯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解讀;多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本就應該是見仁見智的,不能用所謂的“標準答案”來束縛讀者的思想,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今天的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領路人,引領著學生深入文本,對文本進行自由靈活、大膽深入的多元解讀,讓他們領略到文學的風采和魅力,愛上語文;讓他們的思想閃耀光輝,從中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獲得人生的啟迪。
一、抓重點,對話文本
不同于過去代替學生閱讀、思考的教學模式,不同于過去的孤立分析或割裂探究,多元化解讀的基礎就是對文本的重視。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而課文的重點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重點段的詞句往往能夠牽動全文,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綜合語文素養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語段都值得揣摩和推敲,引發學生的多元解讀。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或默讀重點語段,引導學生透過語言表層抓住其核心意義,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此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教學《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經典語段“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流動的瀑布”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后談談自己的理解,多數學生都給出了“應珍惜生命,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生活”的看法,卻有一位學生這樣說:“我覺得作者是告訴我們人生是有限的,而挫折是無窮的。”全班大多數同學都笑了,我也愣了一下,稍微思索下卻覺得這話并沒有錯,而且還有些禪的味道。讓學生細細思考,再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有學生說:“人生的確有許多挫折,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前方會有什么挫折在等著我們,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就一定能戰勝它們,風雨過后定會迎來彩虹!”鏗鏘有力的話語贏得了滿堂喝彩。
在教學中,我堅持讓學生以“解讀者”的姿態走進文本,多角度、多方位地體驗、感悟文本,并巧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等手段,不斷地拓展思考的維度,不斷地去“沖擊”傳統的認知,并最終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
二、抓細節,透視人物
讀書要有鉆研的精神,要抱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去探尋文本中的每一處細節,并從中透視人物的心理,借此分析人物的性格并推究情節的發展,為深入剖析做好準備。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每一個學生對于細節的把握不盡相同,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抓住細節,有的學生看到了細節與人物性格之間的關聯,有的看到了細節與主題之間的關系,還有的對文本中的細節產生共鳴,觸發了自己的情感鏈條……
在《背影》一課的教學中,我從“背影”這一細節描寫切入,找到文章四處背影描寫,其中車站送別為全文的重點。“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一個學生說:“這幾句話一下子擊中了我,讓我想起我曾經也這樣想自己的父親,現在想起來,我好后悔。”我順勢讓他帶著這樣的理解有感情地把這段話朗讀了一下,學生一下就感受到了作者的自責、后悔等復雜的感情,這樣的細節太有穿透力了。一個學生找到了“穿過、爬上、攀著、縮、微傾”等詞語,認為十分精確傳神,身材臃腫的父親吃力地爬過月臺給遠行的兒子買橘子,背后是不容置疑的父愛。一個學生找到“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這正符合男孩子的心理,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但卻寫出了兒子對父親的愛。一篇《背影》,處處生情。
看似不起眼的小環節、小事件、小表情等,正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體現,讓文本的發展合情合理。讓學生以透視的眼光來看待文本中的細節,管中窺豹,追溯緣起,正所謂“細節處見精神”,以此發現作者的情感傾向,收獲意外驚喜。
三、抓空白,再現場景
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也是學生閱讀的興趣點。在語文課堂上,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了常規的誦讀、分析、探究、辯論外,我還會鼓勵學生用寫一寫、演一演的方式來填補文本的空白之處,再現當時的場景。這種演繹本身就是一種再創作,是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做出的合理推想和設計,凝聚著學生的智慧和情感體驗,體現著學生對于文本個性化的理解。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于“船上與于勒重逢”這一片段非常感興趣,我讓他們自己來設計劇本,演一演這個片段。第三小組的設計如下:“我”、菲利普夫婦、姐姐和姐夫(剛定親)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去度假,誰想到卻遇到淪為窮水手的于勒,在確定事實后,一家人灰心失望,逃離現場。這個小組的學生在表演中,特別對菲利普夫婦的擔驚受怕做出了補充表演——剛定的親,可不能泡湯啊……
研讀空白點,再現當時的場景,完成對文本內涵的解讀。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展現自我的風采,豐富想象力,也能提高各個小組的凝聚力,合力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完形。
四、抓主題,創新解讀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在個體社會經歷和閱讀經驗的基礎上對文本產生新的理解,從而賦予文本以新的含義。一篇文章要想引發學生的共鳴,一定是有生命力和張力的。我鼓勵學生從歷史、文化、心理、社會等多個角度對文本主題進行解讀,一文多解。
在《給我的孩子們》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一起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本文表達了作者對孩子們的愛和對童心的贊美,以及對孩子們終會失去童真而感到悲哀的感情。我啟發學生不要停住腳步,從作者寫作本文并發表本文的目的方面再進行探究。經過討論,學生很快舉手:“作者希望讀到他這篇文章的成年人能夠理解童心,呵護童心,不要用粗暴的言行去扼殺孩子的童心。”如果說這個答案與我的預設一致的話,馬上就有學生給了我一個驚喜:“我覺得編我們這冊語文書的人肯定還有一個用意:希望老師們都能對學生寬容一點,讓我們保留一點童真。”學生們都笑了,我也笑了,思維的火花在這里絢爛綻放……
只要善于挖掘,語文課堂上遍地都是“新”。學生對主題的多元解讀,做到了化平常為新奇,或者從正面突破,或者從反面思考,或者進行比較鑒賞,以全新的視角進行動態解讀,將多元解讀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解讀并不是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發揮,它必須有一定的規范,有一定的解讀范圍和價值取向的限制,做到“多元有界”。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聰明,搬家會比較省事,又如《背影》里的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看法,我們就不能予以肯定,而應結合歷史背景和具體語境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
總之,恰如駿馬馳騁草原,雄鷹翱翔天際,在文學的殿堂中,教師要將學生的興趣和激情調動出來,讓他們與文本親密接觸,讓他們在課堂上大顯身手,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語文課堂的永恒魅力,加深閱讀體驗,豐富閱讀感受,從而做到敢于思考、敢于表達,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鄒建達.多元解讀有效策略探索與反思[J].語文教學通訊,2017(5).
[2]陳強.課堂引導與多元解讀文本[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36).
[3]張靜.初中階段名著閱讀教學的多元解讀與探索[J].課外語文,2016(18).
[4]鐘武偉.充分發揮教師在多元解讀中的指導作用[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