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梅
【摘要】教學方式中有個特別重要的方式就是 “因材施教”,在古代,孔子就用他的自身實踐向我們證明這個方式的效果。 “因材施教” 就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實施教育。而要做到這點,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優勢、劣勢,各自特點。教師應該在學生身上下更多工夫去了解,不僅知其長,而且知其短,這樣我們才可以做到培優輔差,提高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因材施教;培優輔差;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即使是同一個班,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學習方法都不同,成績也是參差不齊。成績好的學生自然人人都喜歡,教師逢人就夸,相對另外一部分學習較差的學生,教師就比較少提起,甚至經常表現出恨鐵不成鋼的表情,這樣就會對原本成績就不好的學生造成一定的打擊,他們會被貼上“差生”的標簽。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開發不同學生的優劣勢,有針對性地去教學。下面我就從“因材施教”,培優輔差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對特長生、學困生實施分類輔導,以提高輔導效果
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習慣,還有接受能力都存在差異,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同時,可以根據優等生跟學困生進行分類輔助,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方式。
比如教師在平時練習的時候也應該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要求,讓優等生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識,同時不忘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盡可能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困生的練習設計要由易變難,循環漸進。比如在學習小學一年級“小熊住山洞”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不同層次的要求:
層次一(針對學困生):認識小熊住山洞10個生字。
層次二(針對中等生):正確流利的朗讀小熊住山洞這篇課文。
層次三(針對優等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下小熊為什么一直住山洞,小熊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階級性的問題,難度遞進,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建立起每個學生的自信心,在他們能接受的層次中前進學習,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又可以讓優等生吸收更多的知識,學困生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實現了課堂的輔導效果。
二、優化課堂教學,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齊步走”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缺乏針對性,采用“一鍋熟”的方式。因此,有些能力較強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下”,中等生“吃了和沒吃一樣”,難以整體上提高課堂效率。為了避免這現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建立小組,比賽競爭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比賽貫穿于教學中。比如教師可以把全部同學分成3個組,給每個小組起一個可愛的名字:小熊貓1組,小猴子2組,小燕子3組。每個小組,分階段朗讀課文,看哪一組可以準確無誤地朗讀并且富有感情,優秀的一組可以獲得老師的小獎品一份。在提問題的時候,同樣采取計分搶答,哪個小組可以最快、最準確地回答出來,老師給予相應的加分,累計分數最高的小組獲勝,整個小組都得到教師的獎勵。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分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默契度,更加團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合理搭配,共同探索
在因材施教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分組,把優等生、中等生跟學困生合理搭配組建小組,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一起參與討論,優等生帶動中等生和學困生,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優等生可以分享他們學習的方法和心得。這樣可以有效地實現學生優劣之間的互補,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的精神。
(三)“師徒”互幫,共同提高
無論是在教師的課堂上,還是平時的練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各項優劣勢,把優等生跟學困生平均搭配。實行“互幫”師徒組,由優等生做小老師輔助學困生,中等生之間相互幫助。在這種“師徒”互助下,既可以平衡優等生與學困生的差異,又不會遺忘中等生,使他們在原基礎上更進一步,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
通過以上幾種分組教學,教師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好勝的心理,不甘于落后,特別是中等生,平時都沒有什么存在感,在小組學習中,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大的進步,優等生也可以更深入學習,而學困生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自信心,慢慢地縮短彼此之間的差距,有利于整體的課堂教學。
三、做好培優生、補差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建好學生成長記錄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既要提高優等生的積極性,又要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評價過程中,要因人而異,還有學生對評價的接受能力,要多樣化地評價,靈活評價。例如對優等生,教師的評價側重于培養他們謙虛、謹慎的態度,尊重其他人,勇于不斷探索;而對學困生,則更多于是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應該要建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見證他們一路的成長,對于進步的學生及時表揚,對于退步或者沒有進步的學生適時采取適當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成長記錄袋每生一份。主要內容包括:學期初師生共同制定的本學期學生成長計劃;優等生和學困原因及基本情況分析;主要培養和轉化措施;班內“兵教兵”幫扶合作學習分組名單;師生助學情況記錄;學生本學期各方面優秀作業或活動作品及教師鼓勵性評價;每次單元測試試卷、自我檢測練習、家長意見和教師鼓勵性評語、指導性評語等。認真細致地做好培優生、輔差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建立好學生成長記錄袋,可以更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語文課堂上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去指導學生,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月紅.小學語文高效教學之我見[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8).
[2]鄧中堯.小學語文分層教學之我見[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