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嫣
【摘要】《弟子規》中對小學生的人格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學生愛親敬長的孝悌意識,培養他們誠實守信的人品,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及正確人生價值觀等,本文分析了《弟子規》與小學生人格培養之間的聯系,讓小學生規矩做人規范做事。
【關鍵詞】規矩做人;規范做事;《弟子規》;小學生;人格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社會中人們在體力及智力上的差距已經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品性及情感方面則會產生較大差距,而要想具備良好的品性就需要進行人格教育,這是倫理道德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在實際教育中卻存在教育偏失,受家庭及社會教育功利化的影響,不太重視對道德倫理及人格的教育,讓很多學生在品性及基本道德方面有所缺失,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弟子規》內容對學生的人格進行教育,讓他們規矩做人,規矩做事。
一、培養學生愛親敬長的孝悌意識
《論語·為政》中說道:“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孝敬父母不僅需要提供物質,還需要在精神層面注重及愛戴自己的父母,但是沒有具體說明如何做,《弟子規》中則比較淺顯地對其進行了說明,讓為人子女,需要在幾個方面敬重父母。
首先是行為層面,不能傲慢無禮,父母的指責無論是對的或者錯的,子女都需要敬聽順承,其中有一句說道:“父母呼,應勿
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很多人會對這句話產生一些誤解,覺得其就是要一味地聽從父母,其實這句話的意識是讓子女要在應、行、聽、承中去體現對父母的恭敬之心,表達出對父母長輩的人格尊重,即在態度及人格上去尊重,不要進行無禮的狡辯。
另外,對于親人的過錯,要真誠、態度友好地去勸諫,直至對方接受。有句話“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就是說子女在尊重父母的人格基礎上,要學會辨別是非,不能忽視錯誤。在進行《弟子規》教育中,需要讓學生真誠、用心地去勸諫父母,讓他們感受到態度是好的,只是針對他們的行為提出疑問,這樣父母也可以較好地接受。作為孝子,需要愛護好自己的身體,注重對自己的人格修養,成為一名具有健康的身體及高尚的道德的人。其中“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怡親羞。”在《弟子規》中將孝親上升為主體自身的人格修養,孝親不僅是其行為表現,更顯現出其人格精神,只有其具備愛親長的高尚品格,他的孝親行為才能隨處可見。
最后是兄弟有愛,在《弟子規》中強調了兄弟想出的道在于重義輕財,兄長及弟弟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及該做的,兄友弟恭,將情誼放在首位。在對學生進行《弟子規》教育時,考慮到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可以將其引申為和同學相處、對待父母的態度,引申成對教師的態度。比如在同學之間出現矛盾時,不應該推卸責任,互相埋怨,而是要互相謙讓,找出自己的問題,和同學和平相處,平時對于教師的指正及批評,需要虛心接受,看看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尊敬教師,而不是急于和教師頂嘴。
二、養成誠實守信的做人品性
當前時代中多種文化并存,網絡信息種類很多,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而當前我國受應試教育模式影響,學生對社會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別能力,不能在這種背景下樹立正確的道德人格及主體性。學校除了教授知識之外,還需要注重完善人性,注重人格的精神教場。當前學校的德育基本上都停留在表面,沒有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學生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沒有形成基本品德,對誠信教育也不是很注重,沒有讓德育深入學生的心靈中,限制了學生的人格發展。
《弟子規》中就對誠信教育進行說明,要以信為本,要做到言以信為先,能夠實事求是,而不是夸夸其談、華而不實,重視建立道德人格。其指出人格的美要比外表、飲食、衣服的美更具價值,要比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辯更好。學校需要注重對小學生的人格培養,能夠做到見賢思齊,見不善而內自省,結識良知益友,善于聽取他人的批評,勇于承認錯誤。在《弟子規》中還區分了有心為非與無心為非,非常注重人們行為的內在心理動機,注重在內在人格方面去改善以及提升。這種直接的心靈教化,對學生誠信人格的教育及養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誠信相關的活動調動學生的誠信意識,進而讓他們學會講誠信,守信用,完善人格,比如誠信的班會、作文比賽,在考試時發展誠信考場、誠信演講比賽等,在學生平時的行為中,教師也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比如學生借完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情也需要說到做到。
三、真誠合作,友好競爭
《弟子規》中強調了要本著公而忘私的態度,其說道:“人所能,勿輕警,人有短,切莫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要隨意地詆毀他人,不揭別人的短處,也不能惡意散布及議論別人的私事。對同人相處做出了解釋,要“道人善、善相勸”,也就是說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實現和諧相處,這樣可以讓雙方都提升人格修養。人與人之間熱情的贊許與誠懇的批評,都能使彼此間愿意了解,信任、傾訴、交往。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及活動中,免不了相互合作,需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積極地倡導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能夠以誠作為第一原則,既競爭又相互合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弟子規》對于小學生的人格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需要合理地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培養,滿足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博.《弟子規》適合今天的孩子嗎[J].理論與當代,2012(12).
[2]楊洋,張健,張春東《弟子規》在高職德育教育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