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龍+趙憲軍+郭依娜



摘 要: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最嚴峻的問題之一,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其顯著。而農業作為對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產業,農民又是這條產業鏈上的直接參與者和薄弱環節。因此,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探討我國農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如何保障自己的收益顯得尤為必要。該文通過梳理國內外對農戶參與氣候變化的研究現狀,以及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總結出不同氣候條件和氣候環境影響因子的改變,發現不同地區的農戶對氣候變化適應性有不同的行為選擇。大部分農民由于科學知識的局限性,在適應氣候變化時往往通過歷年的氣候變化情況,根據經驗認知對氣候變化做出判斷,來調整農作物種植情況。農戶適應氣候變化主要的路徑為調整種植結構,改變經營方式,建立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和改進技術管理措施等舉措。
關鍵詞:氣候變化;影響路徑;農戶;適應;風險
中圖分類號 F326.13;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156-06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Change
Yang Xinglong et al.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aunting issues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griculture as the most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reaction industry, farmers are direct participants and weak links of the industry chain.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farmers in China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how to protect their own benefits. By com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limate 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and reviewing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to summarize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it is found that farm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behavior choic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bility. Most farmer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end to adjust the crop cultivation situation by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through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years. The main way for farmer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re the following as adjusting the planting structure, changing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improv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other measures.
Key words:Climate change;Impacts path;Farmers;Adaptation; Risk
1 引言
隨著全球變暖,增溫效應日益明顯,這給我國農業生產帶來了潛在風險。由于氣候變化的負外部性也給主要依靠自然資源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帶來了很大的成本負擔和風險。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深受氣候變化的制約與影響[1],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加,農業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給農戶生計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根據《中國農業統計年鑒》顯示,近10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增加值為0.74℃,我國地表氣溫增加值達到0.8℃,略高于全球增溫。根據相關領域專家的推算,預計到2030年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而導致的全球變暖,我國種植業總體產量預計降低6%~10%,特別是玉米,小麥和水稻三大作物為主。因此,研究農戶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路徑框架分析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切的問題。分析氣候變化給農戶帶來的風險因子,探究農戶對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選擇,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戶對于適應氣候變化會采取不同的策略。外國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由于氣候在不同的地區,會產生不同的氣候影響,具有特殊性的特點,因此農戶根據當地的氣候地理條件,通過常年累月對氣溫,光照,降雨量的觀察判斷,在適應氣候行為的選擇上具有本地化特點[2]。基于認知層面個體間的差異,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也具有很大不同。贊比亞農民根據不同季節對氣候變化進行判斷分析,農戶個體對氣候變化認知程度高,風險管控意識也比較強[3]。政府在農戶心中的可信度,對農戶行為的改變也具有潛在影響。由于莫桑比克政府與農戶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即使政府為農戶提供許多有關氣候變化的信息,農戶的行為以及增加氣候變化對農業的風險意識并沒有得到改變[4]。通過改變種植制度也是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在喀麥隆西南部,農民為保障作物產量,采取改變傳統的土壤耕作和谷物輪作制度,來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的負外部性影響[5],這和我國華北東北部分地區采取保持土壤肥力的舉措有類似之處。氣候變化不僅影響農業產業水平,而且還會增加農戶適應成本,因此農戶之間的個體合作對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負效應具有正向的影響[6]。尼羅河流域上的埃塞俄比亞,農戶適應氣候變化主要舉措包括為種植結構調整,改變農作物種植時間,進行植樹造林,開展水土保持等來提高氣候適應能力[7]。在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一方面通過提高技術水平,特別是在農林牧漁等農業基礎領域加大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來適應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加強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與投入,興修水利等舉措來適應氣候變化;還有就是通過政府幫扶,為農戶提供氣候風險信息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培訓;并且農戶自身也會調整生產活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減少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8-10]。
我國學者根據地域之間的差異性,從不同氣候變化的空間對農戶參與氣候變化的行為選擇進行了深入研究。譚靈芝[11]等通過構建Heck-man選擇模型,采取實地調研的方式,定量分析了干旱區新疆于田縣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及對適應性行為的選擇偏好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地方政府應該在農戶適應能力上發揮主導作用的建議;丁勇[12]等基于歷史氣象資料與訪問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內蒙古林西縣的農戶家庭情況進行分析,得出農戶適應能力的個體差別對降低氣候變化的負效應有顯著影響,并提出了4點提高農戶適應能力的意見和方法;馮曉龍[13]等從水資源對陜西省蘋果種植戶的約束角度出發,通過Double-Hurdle模型分析,得出水資源條件對蘋果種植戶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選擇有顯著性影響,并且分析出農戶個體間合作,政府的支持對提升農戶適應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周蓉[14]等以湖北省武穴市水稻種植和油菜產區農戶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進行模型分析,提出了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對保障農民利益具有重要意義的建議舉措;王曉敏[15]等基于實驗經濟學分析方法,從農戶的風險偏好,對風險的認知以及耕種年限3個維度對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得出對不同特征農戶群體應制定和采取不同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
綜上所述,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由于地理空間的差異性,導致大部分地區的農戶都會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對適應性做出行為決擇。我國許多學者通過對不同區域的農戶進行實地調研,運用模型實證分析,進而對影響農戶行為選擇因素進行分析判斷(圖1),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選擇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轉型時期,受資源短缺,農業環境污染雙重約束[16],加劇了農戶對氣候變化適應性的風險。就農戶參與氣候變化研究而言,從農戶微觀視角出發,分析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給農業帶來的巨大災害,進而分析出農戶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采取相應的方式來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保障自身的收益,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 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脆弱性影響分析
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國農業種植結構的空間分布,而作物的種植除了考慮經濟因素約束外主要受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17]。氣候變化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改變了自然資源條件,特別是由于全球變暖,氣溫升高,對光照、水資源、土壤、溫度的影響比較大,進而改變了農業生態系統,增加了農業潛在風險(圖2)。
當前我國農業受環境約束力進一步加大,自然資源匱乏,氣象災害嚴重又進一步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又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深的產業,因此由于自身脆弱性的特點導致抗自然風險能力偏弱。近20年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日益增多,使得高溫、干旱、洪澇災害、低溫霜凍等氣候極端事件頻發,導致農田成災受災面積日益擴大,加劇了農業生產不穩定性,給農業和農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圖3、圖4)。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脆弱性影響主要表現加劇了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效果,主要氣象災害為旱災、洪澇災害、低溫凍害、風災(圖5)。
旱災是影響我國農業最大的氣候災害。根據《中國農業年鑒》近20年統計數據表明,因旱災導致全國受災面積達到2134萬hm2,其中華北,西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干旱發生重災區。從全國旱災發生空間分布來看,春旱主要集中在我國華北,西北以及東北地區,有時還會發生春夏連旱[18]。夏秋季節旱災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轉移,受災面積與北方黃淮海地區相當,僅次于東北地區。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旱災的成災率正在呈現上升的趨勢,同時也降低了土壤養分,導致土地沙化問題進一步加劇,干旱問題現在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和糧食生產安全的主要首要因素[19]。
影響我國農業脆弱性的第二大氣候災害為洪澇災害。氣候變化導致極端降水值增大,降水量增多的現象日益明顯。長江流域是洪澇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洪澇災害,尤其是1998年發生的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根據中國氣象年鑒分析,21世紀以來我國華北、西北、東北地區洪澇災害趨于穩定,個別年份呈現下降趨勢,但是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潛在風險影響依然嚴峻。
低溫凍害也是影響糧食減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根據中國農業年鑒統計,從1996—2015年我國因低溫凍害造成的農業生產受災面積達到428.2萬hm2。由于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長周期導致低溫凍害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點。在農作物生長季節時期,由于東北地區緯度偏高,有效積溫較低,受低溫凍害影響較大。華北地區是我國小麥的主產區,同時也是我國霜凍高發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大部分屬于亞熱帶地區,受低溫凍害影響較少,災害發生頻率較低,但是不排除個別年份受寒災影響深遠。例如,2008年發生在我國南方和西北地區的低溫冰凍災害,導致18個省份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38億元人民幣。
我國也是受臺風災影響較大的國家。由于全球變暖,導致厄爾尼若現象引起的臺風頻發,給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風險。臺風的到來不僅破壞農業基礎設施,而且會伴隨強降雨天氣的發生,誘發洪澇災害。
4 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選擇
在全球氣候變暖,氣候復雜性日益顯著的大背景下,農業生產系統成為了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部門之一[20],農業由于自身的特點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時顯得極為脆弱。而農戶適應氣候變化,就是由于農業生產系統的改變而誘發其行為的變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域間差別較大,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管理部門在指導農戶進行生產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詳見表1。
通過分析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所采取的技術舉措,為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氣象災害給農戶帶來的風險損失,提高農業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提升農戶參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本文建議從以下幾個層面分析和提高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選擇:
4.1 改善農業種植制度和調整種植結構 種植制度主要是指在一個生產區域內農作物的熟制,種植時間以及種植方式的總稱[21]。農戶為適用氣候變化,可以調整復種指數,進行套作等。例如,隨著氣溫升高,旱地種植作物北移,華北東北地區玉米種植收割要比當年農時提前。而種植結構調整則是農戶根據當地自然資源以及實際情況,改變作物種植品種來保障自身收益。比如在西北干旱地區和燕山太行山脈地區,為適應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農戶選擇種植馬鈴薯、高粱、小米等節水耐旱型農作物來降低氣候所帶來的風險。因此,改變農作物種植品種會成為農戶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路徑選擇。
4.2 發展現代農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溢出效應正在顯現,國家為發展現代農業又出臺了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這為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帶來了多元化的發展路徑。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成為當下許多農民主體的選擇。例如,發展室內農業,開展大棚種植,建立農業現代園區等。發展現代農業對于農戶來說雖然增加了市場風險和投入成本,但同時避免了氣候變化帶來的氣象災害所造成的風險損失,隨著規模經濟帶來的規模效益的擴大,農戶的收益也會隨之增加,對農戶參與氣候變化起到了正向激勵的作用。
4.3 建立專業合作組織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戶自發的提高抵御氣候變化風險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我國傳統小農經濟的耕作方式,農戶個體行為在對抗氣象災害風險時具有極其脆弱性的特征。因此,農戶個體間的合作是降低氣候風險,提高抗風險的能力的有效路徑。山西省太古縣依據當地的農業自然優勢成立了以蔬菜、紅棗、養殖、水果、苗木花卉五大主導產業的特色農業發展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統一灌溉,興修水渠,聘請相關專家指導病蟲害災害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真正實現了1+1>2的效果。
4.4 實施生態農藝技術舉措和品種選育 不同的生產單元對水分濕度溫度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做好農田管理,對生產單位種植作物在適當的時節進行水分管理,除草,除蟲,進行地膜覆蓋,做好保溫保濕等舉措是提高抗自然風險的有效形式。品種選育則是農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品種。例如,在南方水稻種植區為提高水稻成活率,選種倒伏水稻品種如皖稻153;在華北平原地區選種耐旱耐寒等小麥品種;在東北玉米種植區種植耐旱抗逆品種等。可以說,加強農藝措施管理和品種技術選育不但可以抵消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還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使糧食提質增收[23],保障農戶的收益。
4.5 政府幫助和支持農戶參與氣候變化 政府作為公共政策的實施者,在幫助農戶抵御自然風險上發揮著巨大作用。政府通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修建水利基礎設施,及時發布天氣預警信息,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機制,組織社會力量應對氣象災害,對受災農戶進行補貼救助等方式來幫助農戶抵御氣象災害,保障農戶的生計權益。
5 結語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在適應氣候變化上一直不斷向前發展,農戶在抵御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自然風險方面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有益實踐[24],抗風險能力不斷加強,農戶收益得到充分保障。但我們也應看到農戶在參與氣候變化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一是從農戶自身微觀主體層面看,農戶傳統的耕作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缺乏農戶與農戶個體之間的通力合作,導致在自然風險來臨時農戶損失增加;二是從農技應用層面分析,農戶由于受自身知識水平局限性的約束,不愿意采用較為復雜的農業生產技術,不能實時的充分了解氣象信息,導致在面對氣象災害時損失增加;三是從宏觀政府層面看,政府沒有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缺乏與農戶之間的溝通協作,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許多新的技術以及最新預警信息農戶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感知,導致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增加。總體而言,農戶參與氣候變化,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呈現出逐步上升的態勢,因此,提高農戶參與氣候變化水平與意識,對于保障農戶自身收益,保證我國糧食有效供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潘根興,高民,胡國華,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09):1698-1706.
[2]Brondizio,Eduardo S.Moran,et al.Human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the Vulnerability of Small Farmers in the Amazon[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8,363:1803-1809.
[3]Grothman,Torsten,Patt,et al.Adaptive Capacity and Human Cognition: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15:199-213.
[4]Patt,Anthony G.,Schr?ter,et al.Perceptions of Climate Risks in Mozambique:Implications for the Success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18(3):458-467.
[5]Maddison,David.The Percep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frica[J].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2007:4308.
[6]Gibbons,J.M.,Ramsden,S.J.Integrated Modeling of Farm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East Anglia,UK:Scaling and Farmer Decision Making[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8,127:126-134.
[7]Deressa T.T.,Rashid M.H.,Claudia R.,et al.Determinants of farmerschoice of adaptation 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9,19(2):248-255.
[8]Yohe,Gary,Burton,et al.Climat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Asia:Pro-poor Adaptation[J].Risk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2008,3.
[9]Lethonen,Heikki,Kujala,et al.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rop Risk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Finland,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01stEAAE Seminar[J].Management of Climate Risks in Agriculture,2007:5-6.
[10]Leutlwetse,Chimbidzani.Farmers Perception of Socio-economic Constrain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Crop Production in Mopipi[D].Botswana,2006.
[11]譚靈芝,馬長發.中國干旱區農戶氣候變化感知及適應性行為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4(01):220-225.
[12]丁勇,侯向陽,尹燕亭,等.半農半牧區農戶生產現狀及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應對——基于內蒙古林西縣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14):104-112.
[13]馮曉龍,劉明月,霍學喜.水資源約束下專業化農戶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實證研究——以陜西省663個蘋果種植戶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6(09):18-27.
[14]周蓉,王莉莉,明榮華,等.湖北省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研究——以武穴市主要水稻、油菜產區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7):19-21.
[15]王鐘秀,董文杰.中國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6):714-721.
[16]周潔紅,唐利群,李凱.應對氣候變化的農業生產轉型研究進展[J].中國農村觀察,2015(03):74-86+97.
[17]房世波,韓國軍,張新時,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適應[J].氣象科技進展,2011(02):15-19.
[18]賈敬敦等.中國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與對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3):60-61.
[19]王春乙,婁秀榮,王建林.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自然災害學報,2007(05):37-43.
[20]李祎君,王春乙,趙蓓,等.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S1):263-271.
[21]李闊,許吟隆.適應氣候變化的中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01):8-17.
[22]郭艷艷.農業專業合作社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太谷縣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232-235.
[23]錢鳳魁,王文濤,劉燕華.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措施與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5):19-24.
[24]李闊,許吟隆.適應氣候變化的中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7(01):8-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