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安徽合肥 230001
摘 要 隨著媒介格局的轉變和新媒體的崛起,廣播這個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媒體環境之下,廣播媒體必須要實現改革轉型。但是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全國很多廣播媒體的轉型存在問題。通過近年來的發展,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在新媒體環境下節目轉型發展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廣播節目;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9-0108-02
隨著媒介格局的轉變和新媒體的崛起,廣播這個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謂的新媒體,主要以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為代表,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使得人人也可以成為傳播者,美國《連線》雜志更是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如今的媒體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激烈博弈,爭奪著受眾。為了更好順應時代的發展,廣播必須以開放的胸懷應對新技術的挑戰,勇于轉型,改變傳統的傳播模式,拓寬傳播路徑,才能實現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新聞媒體的轉型發展。
1 廣播節目與新媒體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各省市及地方廣播電臺已經意識到新媒體環境所帶來的挑戰,并積極地做出調整,但在很多電臺的轉變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不少地方的廣播業務不斷下滑。根據專業調查機構,如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和北京賽立信市場調查有限公司等對市場的抽樣調查顯示,甚至有的頻率節目出現了全天個別時段收聽率和市場占有率為零的情況。也就是說,這部分時間段,該頻率基本上沒有廣播收聽群。為何會出現如此嚴峻的形式?筆者認為,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1 廣播節目內容缺乏創新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收聽習慣已經發生巨大的轉變,面對過量的信息,碎片化的接收方式更順應傳播規律。但是反觀很多電臺的廣播節目,依然采取舊形式。
新聞類節目照搬報紙、網絡新聞,播報內容重復滯后,播報形式古板,毫無創新性可言,自然而然,就會失去受眾。一些廣播類服務節目,主持人依然采用主持人+嘉賓解說的傳統形式,風格僵硬化,再加上嘉賓長時間的大段解說,根本無法適應快節奏的新媒體時代收聽習慣,自然就會失去聽眾。
1.2 新媒體專業人才匱乏
近年來,全國不少電臺都進行了與互聯網、手機網絡融合的有益嘗試,比如在網站上推出廣播節目的視頻版,打造出了有聲文字圖片視頻在線論壇和微信版本,這種融合模式對于廣播節目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發展形式。但是遺憾的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比如很多電臺的網頁主站,新聞及資訊存在更新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互動不回應、服務不實用等問題,有一些網站訪問量極低,幾乎成了可有可無的“空殼”。在一些網絡互動平臺,同樣網民的參與性不強。以央廣網的社區論壇為例,很多都是轉載或改寫自其他論壇,傳播效果一般,熱門帖子的回復次數一般為幾百次,而現在一些好的門戶網站,新聞互動回復少則上千次,多則數萬次。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廣播媒體的新媒體人才缺乏。很多運營打造廣播新媒體的都是原有的傳統廣播人,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都有所欠缺,再加上在打造廣播新媒體節目形式的過程中,優秀人才向其他媒體,特別是一些強勢網站的流動,從而使得影響力較大的廣播新媒體節目較少,市場占有率低。
2 安徽新聞綜合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有益嘗試
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是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的輿論喉舌,是全省三大主流媒體之一,也是目前安徽廣播的第一品牌。在新媒體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之下,安徽新聞綜合廣播也發揮了安徽省廣播媒體領軍作用,在與新媒體融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嘗試,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1 組建專業化隊伍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解讀新媒體人才需具備的四種技能為:過硬的內容編輯能力、全媒體設計報道能力、能熟練掌握各種新媒體傳播技術并具有整合營銷的管理思維。安徽新聞綜合廣播意識到組建專業化隊伍的重要性,專門制定了一套新媒體專業隊伍組建使用制度,即:在日常新媒體編輯發布工作中,由2名專職編輯負責,從事網站新聞和微信新聞編輯;在遇到重大主題策劃或重要時間節點時,安徽新聞綜合廣播會從各部門抽調記者、編輯、主持人、技術保障人員等,組成由總監牽頭的工作小組,負責節目的采編、制作、播出和網絡傳播。在平時的業務培訓和交流中,安徽新聞綜合廣播會邀請其他媒體的記者、編輯、技術人員為職工授課,傳授照片、小視頻拍攝技法,H5制作,網站、微信維護技巧等內容。經過多方面的學習和各種大練兵的實踐操作,原本的廣播記者編輯漸漸向全媒體記者編輯邁進。他們不僅是專業的新聞人,能夠熟練地采寫編輯各類廣播新聞稿件,具有傳統媒體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也熟悉各種網頁和微信的推送技巧,熟練進行制圖、PS、H5制作,視頻采制,屬于復合型人才。
2.2 全媒體模式打造新聞話語權
在新媒體時代大背景下,網絡媒體雖然信息海量,傳播迅速,但是卻存在信息泛濫、魚龍混雜等問題。作為安徽省的第一廣播主流媒體,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始終注重新聞立臺的宗旨,不拼海量拼質量,用權威和深度對抗泛濫和淺層,探索出了一套全媒體新聞報道模式。
2016年4月,2016年安徽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系列活動“行進的安徽、流動的廣播”盛大啟幕,這次全媒體新聞活動突破了傳統的廣播形式,是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在新聞全媒體報道模式上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采編播人員采用廣播直播、考拉FM音頻直播、360水滴視頻直播、多渠道融合,邊行進邊采訪邊直播。本次活動實現了廣播的可視化,強化了節目的參與性,讓主持人、聽眾、網友隨時互動,讓廣播、客戶端、互聯網實時鏈接,形成一次采集、多輪傳播。本次“行進的安徽.流動的廣播”系列活動貫穿2016年全年,不僅走進安徽省肥西縣、長豐縣等多個地市進行大型采訪報道和網絡直播,還策劃推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沿著總書記的視察安徽足跡回訪”特別節目。這些節目不僅報道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而且弘揚了社會主旋律,展現了一個傳統媒體的輿論擔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用全媒體的報道模式,打造了廣播媒體的新聞話語權。
2.3 展開與新媒體技術部門的深度合作
安徽新聞綜合廣播一直在探索與新媒體技術部門的深度合作,進一步拓展了手機應用軟件,在全媒體交流平臺蜻蜓FM、喜馬拉雅上,有專門的安徽新聞綜合廣播專區,用戶可以隨時收聽廣播節目,適應了現在的手機客戶端發展迅猛的形式,讓聽眾可以隨時收聽廣播節目,不收傳統收音機攜帶不便的限制。
2016年3月底,安徽廣播電視臺上線一款聲音App——“達耳聞”,這款App主要為對聲音產品或聲音服務有個性化需求的人群,搭建個性化音頻互動社區和專業化聲音服務交易平臺。利用此次契機,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的主持人根據自己的風格特點,專門制作音頻推送,受眾反應熱烈,大大拓寬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
2.4 培養編輯的全媒體跨界意識
廣播媒體人必須要在兩個方面做出創新改變,才能適應新形勢。首先,技能創新,對于微博,微信,視頻等能夠熟練操作;其次,思想創新,不能拘泥于廣播的傳播模式,而應該實現思想的跨界發展。
安徽新聞綜合廣播的從業人員的全媒體跨界意識較強,他們在發每篇新聞報道的同時,都會積極與新媒體部門溝通協作,通過手機直播、H5、微平臺和社區報等眾多領域的開拓創新,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新媒體傳播之路。
比如說2015年安徽新聞綜合廣播推出的網頁作品:《一座孤島,一個人》,用文字+圖片+采訪音頻的方式,敘述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深處,“最美鄉村醫生”余家軍堅守孤島為群眾看病的經歷,展現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短短一天網絡瀏覽量破萬,被中央網信辦表揚,要求各地網站積極轉載,中央新聞網站,主要商業網站在首頁位置展示。
3 結束語
對于廣播這樣的傳統新聞媒體來說,深化新媒體傳播的改革,勢在必行,它是媒體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和發展策略的思想變革,而安徽新聞綜合廣播通過自身努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節目的轉型發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廣播新聞媒體只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加快與新媒體融合的步伐,實施跨媒體發展戰略,才能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地.新媒體時代廣播媒介如何彰顯優勢[J].視聽界,2009(5):65-68.
[2]徐青.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的創新——以廣州電臺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3):122-126.
[3]褚輝.探析全媒體時代廣播編輯業務拓展[J].西部廣播視,2013(17):18-19.